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2-21 17:5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一年级政治科 探究新知 学案 主备 时间: 年 2月 21 日
学习内容:辉煌的隋唐文化 教学过程(收获) ㈢.阅读教材41页,第三标题“盛大欢腾的乐舞”回答问题:1.特点:大量吸收了 和周边各国的传统 。2、著名的歌舞大曲:《 》、《 》。3、著名的舞蹈家: 。学效测试1.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欧阳询 B.顔真卿 C.苏轼 D.柳公权2.对隋唐乐舞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隋艺术家将中原乐舞与各族乐舞融为一体 B.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玄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C.盛唐时流行的《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参与创编的 D.唐朝时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善于剑器舞3.敦煌壁画的内容是(  )①表现佛教故事②塑像姿态各异 ③塑像富于艺术魅力④描绘社会繁荣景象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4.他是一位风骨独具的君子,在封建社会里敢于冒杀头之罪,向皇上笔谏。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笔名,“他”是( )A. 颜真卿 B.苏轼 C.柳公权 D.黄庭坚5.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一体,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这位书法家是( )A. 颜真卿 B.柳公权 C.欧阳询 D.苏轼6.他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先学王羲之的书法,后学北朝碑刻,融会贯通,笔法方圆兼济,结构严谨匀称。这位书法家是( )A. 颜真卿 B.柳公权 C.欧阳询 D.吴道子7.《游春图》生动描绘了人们游春的情景,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山水轴画。你知道《游春图》的作者是谁吗( )A.阎立本 B.吴道子 C.黄公望 D.展子虔8.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再加以创新,呈现出盛世特色。其中歌颂唐太宗武功的是( )A.《胡旋舞》 B.《秦王破阵乐》 C.《霓裳羽衣曲》 D.《高山流水》
学习目标: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各项成就的特点
自学过程:㈠、旧知回顾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位于河北赵县的 ,它是 朝工匠 设计并建造的。 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大唐西域记》 B.《水经注》 C.《金刚经》 D.《神农本草经》3.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指(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4.“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是形容唐朝哪位著名诗人的诗(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王维㈡阅读教材38页-40页,第一标题“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和第二标题“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回答问题类别作者朝代成 就影 响 或 特 点书法颜真卿柳公权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教学反思(疑惑)
第 1 页 第 2 页九年级_ 语文__科 技能训练 学案 主备: 时间:2012年1月10日
学习内容:出师表 ——诸葛亮 教学设计 研读:6、7段 思考: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部分 。2、6段中表露诸葛亮不求名利、淡薄明志的句子: , 。3、该段包含的成语是 ,它的今义是 。4、选文中作者回顾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的目的是 。5、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条件是 、 ,战略目标是 、 、 、 。(16字目标)6、 “两朝开济老臣心”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是 。研读:8、9段 思考: 1、一句话概括本部分 。 2、其中后主的职责是 。作者在此提出的用意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1、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你认为《出师表》能留传千古的原因有哪些? 2、下面是诸葛亮祠中的一副对联,请从列出的四项中任选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威孚足千秋。两表: 一对: 鼎足: 六出: 3、填写句子。 ,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学习目标:总结归纳文言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和难点:总结归纳文言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一、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课文一次,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结合注释与笔记口述文章译文,一定要抓住关键词。 检测: 1、古今异义词。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以 以塞忠谏之路也 之 恢弘志士之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悉以咨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 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八月秋高风怒号 此臣所以报先帝 效 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二、小组学习 研读:1—5段。思考: 1、作者论述了当时严峻的形势提出了建议之一: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其中不利形势是: 、 、 ;有利形势是: 、 。 2、建议之二:“”赏罚公平”在文中具体指: , , , 。 3、作者劝勉后主亲近文臣可取得的效果是: , 。 4、作者劝勉后主亲近武将可取得的效果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