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课标要求:
(1)了解背景。
(2)归纳主要内容及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
西魏
时代特征:
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向南大迁徙、大融合时期。
北方发生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魏晋南北朝时期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有什么不同 ?
鲜卑拓跋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439 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
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仿汉制设官制;
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初期
汉 化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
1、北魏初年的统治状况如何?
2、如何处理北方的民族关系?
政治黑暗、负担沉重矛盾尖锐
思考1: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社会危机严重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廓定四表,混—戎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政府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人民与国家的矛盾
人民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矛盾
民族矛盾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人民起义接连不断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3.北魏统治者特别是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孝文帝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农民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
影响
促进农业生产。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巩固政权统治。
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
官吏任期由政绩好坏决定,规定由国家发放官吏的俸禄,严惩贪污枉法者。
俸禄制
作 用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为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
整
治
吏
治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落后;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胁;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平城(大同)
洛阳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民族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迁
都
洛
阳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汉化(封建化)
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的汉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革
除
旧
俗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经济: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商业、农业、手工业)
奠定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为结束长期分裂奠定基础。
3、民族:促进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心;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点的看法。
——改革背景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柔然威胁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知识梳理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1 阶级、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2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3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柔然威胁
解决方案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
汉化政策
实行三长制
均田制租调制
——改革内容
知识梳理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1.农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繁盛的洛阳:国际性商业城市
3、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五胡内迁,文明融合
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谈谈你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生活方式汉族化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改革影响
生产方式农耕化
知识梳理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鲜卑人乐俑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加速政权封建化
结合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拓跋珪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4、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B、革除旧俗
C、租调制 D、整顿吏治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实行汉制
孝文帝还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
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
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北魏服饰图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鲜卑姓改汉姓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南北朝对立形势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北魏文官俑》
掌衡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