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 选择题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局面,再度实现全国的统一,它统一于 ( )
A.581年
B.605年
C.589年
D.611年
2.民间诸多传说中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贪图享乐的作风。学习本课后你知道大运河开凿的根本目的是 ( )
A.攻打陈朝,统一全国
B.巩固隋朝的统治
C.巡游享乐,便于南下游玩
D.攻打高丽
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 )
A.满足了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实现了南水北调
C.大大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4.“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5.“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该篇檄文痛斥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6.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7.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 ( )
A.都江堰
B.灵渠
C.赵州桥
D.大运河
8.“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之所以对隋文帝统治时期的评价这样高,主要原因是他 ( )
①发展经济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④统一全国,结束分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清代无棣人吴世芬,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其家是“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与他们成为“进士”相关的制度是 ( )
A.世袭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10.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二 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依次写出材料一中大运河的三点:
①__洛阳__ ②__涿郡__ ③__余杭__
四段:A.__永济渠__ B.__通济渠__
C.__邗沟__ D.__江南河__
(2)结合所学回答:这条“河”在历史上地位和作用如何?
(3)分别概述胡曾、皮日休对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派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方式考核民间人才、分九品录用,但魏晋时,世族权力强大,影响中正考核,后来考核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材料二 隋大业二年,隋炀帝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1)魏晋时期选官依据是什么?为改变这种局面,隋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隋炀帝分科选才制度是指什么?这一制度有何作用?
(3)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这种选官制度与材料一中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哪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CBCCB BDDCC
二 非选择题
1.1)洛阳 涿郡 余杭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2)地位: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胡曾: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对其开凿持否定态度;皮日休: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基本持肯定态度;我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他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不是因为巡游江都,它的功劳可与大禹治水相媲美,整体评价比较全面、客观。
2.1)门第出身。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度更好。因为科举制度使门第出身低的读书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当官,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