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练习(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练习(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4 18:2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史记》评价先秦某位学者:“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以下言论属于这位思想家的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制天命而用之?????????????????????????????????????????????????????D.?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2.下表是唐代一些文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文人都(?? )
人物
墓志内容
沈志文
“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
王弘
“兼忘聃释,大归儒首”
房凛
“儒为德本,德实教源”
A.?尊崇儒学??????????????????????B.?崇尚无为??????????????????????C.?力促三教合流??????????????????????D.?对现实政治不满
3.下表所列言论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不同篇目。
言论
出处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战篇》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
《地形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谋攻篇》
对上述言论相同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实用至上???????????????????????????B.?人文关怀???????????????????????????C.?知已知彼???????????????????????????D.?中庸守正
4.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二人却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这种观点的得出是基于庄子()
A.?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D.?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
6.《礼记·礼运》孔子日:“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
7.《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8.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活动(?? )
A.?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B.?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C.?表明政治结构发生改变???????????????????????????????????????D.?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
9.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
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D.?鱼已成考民众的基本食物
10.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稿,衣食滋殖。”这反映的是什么思想(?? )
A.?儒家的以德治国?????????????B.?法家的以法治国?????????????C.?道家的无为而治?????????????D.?墨家的兼爱非攻
11.战国时期,孟子有“无礼义,则上下乱”之语,墨子有“且夫义者政也”之说,韩非子称“遇诸侯有礼仪,则役希起(战争很少发生)”,庄子说“远而不可不居者”(距离甚远,但义者不可不遵守),义也”。这反映出(?? )
A.?“百家”都在维护君主的权威?????????????????????????????B.?诸子都认同“义”的崇高地位
C.?各家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念????????????????????????????????D.?“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通之处
12.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13.《清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 )
A.?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B.?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D.?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
14.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不永远固定于一家一姓;天命转移的根本原因,不是祭祀的多少,而是“人事”的兴废,是有德与无德,一再强调要以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这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 )
A.?国家的兴亡决定于神的意志????????????????????????????????B.?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敬德保民
C.?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D.?利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
15.春秋战国时期,“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B.?士可杀不可辱??????C.?士志于道??????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6.《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B.?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C.?两者都认为人性本善???????????????????????????????????????????D.?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
17.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B.?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
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应???????????????D.?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18.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这说明当时( ???)
A.?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B.?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
C.?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D.?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19.中国人“家”的观念十分浓厚,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载有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分、人物传略等,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是连接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对中国人重视修订族谱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②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③古代分封制的遗风
④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的教化功能
C.?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D.?儒学融合了百家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体育思想,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重,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宿;道家形成了道法自然、顺其无为的道家体育思想;墨家形成尚力、兼爱的墨家博爱体育思想;兵家形成攻防技击的体育思想;医家形成养生和体育结合的体育思想;阴阳家形成对立统一的体育思想等。
——薛文传《从先秦时期体育思想史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文化发展》
材料二: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明确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942年,毛泽东特别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1953年,毛泽东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强调了体育运动的大众性和重要性,之后他还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等。
——编自王程《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大众特征和根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春秋战国体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相同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2.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像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锻炼,蛮横无礼。
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
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
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
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
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前385年),《骑士》
材料三: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法治思想?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邦民主的现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状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
(4)当罗马法学家积极编撰法典时,中国的统治者也在制定一系列律令,试从法律体现的意志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5)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你是政策的制定者,应如何去完善民主与法治?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2. A
3. B
4. A
5. D
6. B
7. A
8. C
9. C
10. C
11. D
12. C
13. D
14. B
15. B
16. B
17. B
18. A
19. A
20. B
二、材料分析题
21. (1)特点:①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解读;②对体育形成理性认识;③同哲学、政治、军事、教育等思想交织互融。背景:①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的需要;②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提供条件;③礼崩乐坏,各国改革,士阶层崛起;④小农经济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2)相同:①强调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体育运动面对国民大众;③体育为政治服务。意义:近代:①有利于拯救民族危亡;②有利于提高人民体质。建国初:①有利于开展全民健身运动;②有利于工业化开展;③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④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 (1)赏罚并用、君主制定法律、法律是维护王权的工具。
(2)现状:野心家控制政权、公民抛弃正义,公民参政素质较低。
制度根源:直接民主的弊端,往往忽视参政者的素质。
(3)原则:注重证据的原则;合理而有节制地使用拷问。
(4)异:罗马法是当时平民斗争的结果,部分的体现了民意。(或答根本上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的意志)中国律令是君主专制下君主意志的体现。
同:二者从根本上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5)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民主监督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