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练习(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练习(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4 18:2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3.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以“六艺”来培养学生,这里的“六艺”除了礼、御、书、数外,还包括( ???)
①乐 ???②易 ???③射 ???④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这一学派应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5.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6.《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食廪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
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榷???????????????????????????????????????B.?儒家思想应得统治者的重视
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祟???????????????????????????????????????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
7.“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观点出自( ???)
A.?墨家?????????????????????????????????????B.?道家?????????????????????????????????????C.?法家?????????????????????????????????????D.?儒家
8.《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其内核是敬德和重民。此书与《诗经》《春秋》一同成为儒家经典,其共同原因是( ??)
A.?历史记录蕴含悠久传统???????????????????????????????????????B.?帝王言行体现出君为臣纲
C.?文学表达便于文化传播???????????????????????????????????????D.?孔子敬德重民思想被推崇
9.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10.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1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2.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立谥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
A.?崇拜和颂扬先人???????????????B.?缓和君臣关系???????????????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巩固儒学地位
13.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
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储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14.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伙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15.西周春秋时期,讲究、学习礼仪,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将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这(?? )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C.?巩固了分封宗法制??????????????????????????????????????????????D.?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
16.如图,在甲骨文中“王”字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7.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新兴的知识分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舆论的制造者和鼓吹者,一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一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墨子? 韩非子? 荀子?????????B.?韩非子? 墨子? 荀子?????????C.?孔子? 商鞅? 孟子?????????D.?韩非子? 商鞅? 孟子
18.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关注社会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关注国家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关注人生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关注文化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
19.《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20.春秋晚期,晋国铸邢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 )
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B.?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
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
材料二: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说道:“‘平民主义’是democracy译语,有译为‘民本主义’的,有译为‘民主主义’的,……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
——摘编自李大钊《平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变化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2. C
3. B
4. C
5. B
6. C
7. D
8. D
9. C
10. D
11. C
12. C
13. C
14. D
15. D
16. C
17. D
18. D
19. A
20. D
二、材料分析题
21.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2. (1)内涵: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变化:从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变为服务于资产阶级的重要思想武器。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学东渐,西方进步思潮的传播;封建守旧势力的强大;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违背时代潮流。
(2)观点:李大钊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国家的真正主人。社会影响: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局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