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五课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乡土中国》第五课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3 09: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五课
礼治秩序与无讼现象
———《乡土中国》第八、九章阅读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学习目标
1.理解“礼治秩序”这一概念的内涵,对“礼治秩序”与“无讼现象”的深远影响有充分的认识。
2.在讨论疑惑的过程中深化自己对《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及论证方法的新发现,能用警句来概括自己的阅读发现。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
——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学习任务单展示
(表一)
示例
学习任务单展示(表二)示例
概念比较
(说说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差异)
1.法治
2.人治
3.礼治
法治,靠国家权力和法律条文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人治,依靠执政者个人的威望治理国家;
礼制,依靠人人主动服膺的传统来维持社会制度的稳定。


“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外在结构特点;“礼制秩序”则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内在治理模式。二者均因“乡土本色”而产生,是并列关系。“无讼现象”是“礼制秩序”治理下的社会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现象,这两者是因果关系。
思辨探究
1.文中说,“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如何维持这种规范的?
明确
“传统”通过如下几种方式施展其力量:①家族内部的长幼之序,长者对幼者耳提面命,让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浸润在“传统”之中,习惯成自然;②家规族规都有对于违反传统者的惩戒条例,一旦违背传统,就会收到严厉的惩处,让人们不得不屈从于传统。
2.作为一种礼治模式,“礼治秩序”有太多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成分,为何它还能在中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
明确:①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思想教化的乡土社会百姓不会像西方社会那般把自由平等当做毕生追求;②礼治社会对于违反者的惩处有很多残酷的手段,让人不敢抗争;③一旦发生战乱,社会秩序不稳定,“礼治社会”也就难以维持,中国并非数千年来一直维持“礼治秩序”。
3.在《无讼》一章中,作者认为在推行司法、诉讼前要先在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否则只能有害而没有益处。但为何如今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治国方略,推行司法下乡,并未对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进行改革,也没有产生司法下乡的副作用呢?


1949年之后,中国农村先是进行土地改革,后来又推行公社制度,再后来又实行包产到户,乡土社会结构和百姓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一系列改变为“依法治国”方案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便如此,在我国少数边远地区,百姓遇到利益纷争还是尽量选择调解,而不愿到法院一争胜负。
明确
这是鲁迅小说《离婚》中的一个片段。爱姑的丈夫对婚姻不忠,作为受害人的爱姑却不得不接受被休,而且只能得到很少赔偿的结局。鲁迅先生借这个故事表达对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的控诉。
3.城市化和法治秩序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请你写一段话,说说在这一过程中“礼治秩序”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示例:①“礼治秩序”强调人对于传统的主动服膺,为了合乎“礼治”,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特别强调“修身”。②就空间而言,法律一定会留下漏洞;就时间而言,法律只能事后追究。③而“修身”则没有空间的漏洞,又能在事前让自己远离罪恶。强调“礼治”“修身”会让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传统,必须要有一个全盘清理。我们必须用科学方法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生活方式中所养成的观念加以说明。有了这笔清清楚楚的账才能使我们走下一步时不致再像目前这样的艰难而浪费了。
——费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