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指甲速度”何以引发9级地震
2004年12月26日,一场9级大地震激起冲天海啸,扑向东南亚、南亚、非洲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人们不禁要问,这一近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岸外的地震震中恰好处在欧亚板块的南缘,印度洋板块(澳大利来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于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其下潜速度只比一个人手指甲生长速度稍快,约为6厘米/年,照理不会惹是生非。其实,地球上海沟俯冲带的性质并非千篇一律,有的海沟俯冲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在此比较顺利地下插至西面的菲律宾海板块之下,这里就很少发生强烈地震;而苏门答腊西南缘海沟俯冲带的“脾气”却不大一样。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斜插下去,它与上覆的欧亚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巨型断层带。如果二板块沿这条断层自由地缓缓滑动,本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不幸的是,在深约5~50公里的一段断层带,上下两侧板块紧紧地耦合在一起;尽管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但这一段被称为发震带的断层却被死死卡住了。断层上方的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在北移的印度洋板块挤压下,年复一年,积聚起越来越大的应变能,以至于上覆板块前缘受力向下牵引而弯曲拱起。当应变能积累、岩石弯曲程度增大到岩石无法承受时,这段被锁住的断层终于突然断开,发生错动,苏门答腊西南缘地块反弹回到原来的位置,这就意味着一场可怕地震的降临。
有学者提出,在这次地震中,苏门答腊西南缘的小岛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0米。若以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计算,这一段发震断层已闭锁了300多年,而在强震的刹那间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在地震瞬间释放出来,难怪它会使整个地球颤抖起来,甚至使地球自转稍稍变快,使地轴有所倾斜。而最可怕的是,这一断层的突然断裂,导致上千里长的海底发生强烈的错动,就像一支巨手在浴缸底部猛烈地搅动,终使印度洋掀起滔天巨浪,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尽管人们对苏门答腊西南缘这类俯冲逆断层型地震的发生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各种大地测量手段又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但迄今为止,对于发震断层处弹性应变能积累到何时才突然释放(即发生地震),依然是难以预测的。
在北美板块西缘、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地区,太平洋东北部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向东俯冲于北美板块之下。上世纪90年代,通过大地测量业已发现这里的地面正处于弯曲拱起、积累应变状态,地震学家早在数年前已警告说,在温哥华、西雅图附近地区,一场大地震正日益迫近。但研究者尚无法提出地震发生地的确切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推得越晚,积蓄的能量就越大,不但地震发生的几率增加了,而且所发生地震的强烈程度也将更大(最近已有学者再度发现警告)。
一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新一轮大洋钻探计划已经作出战略部署,将选择一列板块俯冲带,从海底打一口深钻井,直抵发震断层带,同时在钻井内设置传感器,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这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地震如何发生,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节选《文汇报·科技文摘》第547期 作者 金性春)
1、下列对造成印度洋大地震直接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印度洋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到印尼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
B、太平洋板块沿马里亚纳海沟插至菲律宾海板块之下。
C、沿着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断层带,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自由、缓慢地滑行到欧亚板块之下。
D、印度洋板块在下潜中与欧亚板块紧相耦合并被死死卡住,造成前缘弯曲拱起。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海沟俯冲带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很少发生地震。
B、此次地震发生前,人们对地震的发生过程是有一定的认识且对板块的移动作出过定量的监测的。
C、从大地测量的结果可知,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在增大。
D、如果从海底打一口直抵断层带的深钻井,并在井内设置传感器,可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断层带两侧板块的耦合,卡住,将使应变能积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地震。
B、一旦全球定位系统更加完善,各种大地测量手段能对板块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将是可以预测的。
C、如果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时,没有在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被卡住,就不会发生地震。
D、发震带动态的长期监测,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和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将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关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捐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3分)
A、将而攻齐,大破之
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C、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终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D、太史公借俗语“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对吴起的为人作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2)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夜闻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9、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既见复关, 。(《氓》)
(2)同心而离居, 。(《涉江采芙蓉》)
(3) ,天下归心。(《短歌行》)
(4)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
(7)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堡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样过古荡,去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向你挥一挥手,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还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又大又圆的软调进行曲;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郝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 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薄礼,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11、文中第四自然段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作者称自己为“难度的俗物”的原因是什么 (5分)
12、概括文章中“俗益”所包含的内容。(6分)
13、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湖有什么不足 西溪又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概括。(6分)
14、作者在文末收笔,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请问,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日本《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都以很小的篇幅予以“关注”,不约而同地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
B、如果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事件闪烁其辞。
C、就个人愿望而言,他强烈地想成为一名诗人;然而他考取的却是师范大学,于是他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D、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袁蕾嗟叹: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在夸奖《天下无贼》,而实际上该剧“一环强扣一环”的戏剧结构,只是跟着好莱坞大片邯郸学步。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B、走到屋外,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打了个冷战,我的头脑也清醒了许多。
C、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中国艺术家演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D、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人类的起源,提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
17、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_____________。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①这时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②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终于沸腾了一样
④下面林带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⑤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
⑥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A、④①⑤②③⑥ B、③⑥④①②⑤
C、①②⑤③⑥④ D、⑥④⑤②③①
18、在下列词语中进行选择,为后面的“上联”对出下联。(5分)
供选择的词语:
性情自然安和 山水涵润身心 心中不可无书 熟读诸史五经
读书贵在有疑
心神欲静 待人要和 度量求宏 胸怀要正 山水怡人 脚跟须定
上联:眼界要阔,遍览名山大川;
下联:
19、 根据下面的示例,请另选一组事物,运用联想和对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某种认识(不拘泥于句式,40字以内)。(6分)
示例:
鲜花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小草看似寻常,却更能承受酷暑严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0、以“迈过那道坎”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2、C
【解析】A项依据在第二段第二句,原文为“强烈地震”;B项依据在第四段第一句,原文为“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作出过”有误;D项依据在最后一段,原文为“发震断层带”
4、A
【解析】“谢”在这里的意思是“辞退”。
6、B
【解析】“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错,李克说“起贪而好色”。
7、(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译文】吴起在这时想要谋求功名,于是(就)杀了他的妻子,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鲁国最后任命吴起为将。吴起率兵攻打齐军,(彻底)击败了齐军。
(2)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译文】请试着用公主(招亲)的办法,延请(挽留)吴起,用这种办法来试探(或:考验)他。吴起果然拒绝了魏武侯。武侯对他产生了怀疑而不相信他了。
8、【解析】思乡与怨望之情。
9、【解析】通过“寒山”“笛声”“大雁北飞”等意象传达了乡思;人与雁相比照,雁归而人留,春回大地而人不暖,写出了乡愁与不尽的怨望。
10、【解析】(1)载笑载言(2)忧伤以终老(3)周公吐哺(4)暧暧远人村
(5)齐彭殇为妄作(6)举酒属客(7)渺沧海之一粟(8)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3、【解析】西湖的不足在于“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西溪的好处有: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山水秀美和文人闲情。
14、【解析】洞箫声的幽咽;夜游的朦胧诗意;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15、C
【解析】“自怨自艾”用于悔恨自己的错误。
16、D
【解析】A.“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B.成分残缺。“寒风”后加“使我”。C.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17、B
【解析】由“却”“也”两个虚词分别串起“①②⑤”“⑥④”两组,再考虑语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