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二)
技法进阶
表现手法:
一、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某物有什么象征意义?
3.选文在写法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文中为什么写到主要描写对象以外的其他事物?
5.某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
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
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
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
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
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
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
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
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
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
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
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
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
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
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
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
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
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5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
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
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
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
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
种:比拟、夸张、借代等
牛刀小试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她在上交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个薄凉的世界无关。
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明状的哀伤和绝望。当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懂得如何与这位龄差将近四十年的女孩儿尽心交流,去告诉她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悲苦。
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一一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到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春天的阳光依旧透过窗台,照耀在每个孩子纯真的小脸上。所有人之中,她离窗台最近,可还是心如冰冻。她没有朋友,没有疼她爱她的母亲,就连唯一对她稍好的可依靠的外婆,都在前些日子里挣扎着病故了。
她的生活一片狼藉。有同学说,她暂住了孤儿院,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她得继续生活下去,得为远去的母亲和外婆坚强活着。可有什么理由,让她继续下去呢?那一点本可寄托的温暖,都这么无情地别她而去了,她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温暖?
他站在宽阔的讲台上,以最平和的语调讲完了课,宣布下午外出游玩。所有的孩子都欢呼不已,只有她,静静地眯眼歪靠在窗台上,对着路旁的野花发呆。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她坐在绿草之中,看着天际不断变换的流云,怒放的花朵,簌簌地落起泪来。要知道,几十个小时之前,她还是一团恣意享受天空的云朵。
他穿过操场,气喘吁吁地来到她的身前。她侧脸抹泪后,镇定地叫道:老师好!
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呢?他一边喘气,一边问着。
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值得快乐和幸福的全部理由,而我没有。(来源:好语文网
他捋了捋花白的发,拉着她的手,走进花园深处。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远处缓缓涌来,包围了她前行的路。他问:这些花,你认识多少?
大都认识。譬如,那是迎春,那是瑞香,那是玉兰,那是......她对这些花名如数家珍。她的外婆生前爱花,因此,自小受了熏陶。
他微微笑着,看她在盘点花名的时刻中慢慢活泼起来,显然,她在环视花朵的同时,也渐然沉浸于百花争艳的美景中。
当她气喘吁吁地将园中的鲜花点过大半时,他问了她一句:你能把此时没开的花点出几种来吗?
她顿时被难住了。园中之话,大大小小,不下百中,却没有一种隐藏着身形,躲避阳光。他说:想想吧,明天告诉我,为什么它们都会竞相开放?
当夜,她想了许久,从外婆遗留下的书中找到了答案。次日,她从季节,温度,等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向他解说了为何花朵都会竞相开放原因。
那个问题之后,她回到教室,如换了一人似的。她主动和同学搭话,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组织班里的课外活动,维持课堂秩序,等等。
很多年后,她站上明媚的讲台,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带她的学生去看花,点花名。也曾问过一个忧郁的孩子,为什么花朵都会在春天竞相开放?
次日,当那个孩子急急忙忙跑来要告诉她答案之时,她将当年老师给她的那张纸片递给了那个孩子。
泛黄的纸片上,坚定地写着: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3分)
2、文章开头由小女孩的作文写起,有何作用?(3分)
3、文中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4、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的理解。(4分)
5、文中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评价。(4分)
家庭作业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什么是路?
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
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
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
起来酣畅淋漓。
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
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句中"横眉"与"俯首","
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
给人以美感。
对下面一段话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
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
一番神采。
A.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B.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顽强的生
命力。
C.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D.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了顽强
的生命力。第二讲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二)
技法进阶
表现手法:
一、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某物有什么象征意义?
3.选文在写法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文中为什么写到主要描写对象以外的其他事物?
5.某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
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
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
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
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
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
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
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
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
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
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
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
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
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
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
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
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
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5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
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
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
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
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
种:比拟、夸张、借代等
牛刀小试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她在上交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个薄凉的世界无关。
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明状的哀伤和绝望。当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懂得如何与这位龄差将近四十年的女孩儿尽心交流,去告诉她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悲苦。
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一一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到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春天的阳光依旧透过窗台,照耀在每个孩子纯真的小脸上。所有人之中,她离窗台最近,可还是心如冰冻。她没有朋友,没有疼她爱她的母亲,就连唯一对她稍好的可依靠的外婆,都在前些日子里挣扎着病故了。
她的生活一片狼藉。有同学说,她暂住了孤儿院,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她得继续生活下去,得为远去的母亲和外婆坚强活着。可有什么理由,让她继续下去呢?那一点本可寄托的温暖,都这么无情地别她而去了,她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温暖?
他站在宽阔的讲台上,以最平和的语调讲完了课,宣布下午外出游玩。所有的孩子都欢呼不已,只有她,静静地眯眼歪靠在窗台上,对着路旁的野花发呆。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她坐在绿草之中,看着天际不断变换的流云,怒放的花朵,簌簌地落起泪来。要知道,几十个小时之前,她还是一团恣意享受天空的云朵。
他穿过操场,气喘吁吁地来到她的身前。她侧脸抹泪后,镇定地叫道:老师好!
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呢?他一边喘气,一边问着。
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值得快乐和幸福的全部理由,而我没有。(来源:好语文网
他捋了捋花白的发,拉着她的手,走进花园深处。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远处缓缓涌来,包围了她前行的路。他问:这些花,你认识多少?
大都认识。譬如,那是迎春,那是瑞香,那是玉兰,那是......她对这些花名如数家珍。她的外婆生前爱花,因此,自小受了熏陶。
他微微笑着,看她在盘点花名的时刻中慢慢活泼起来,显然,她在环视花朵的同时,也渐然沉浸于百花争艳的美景中。
当她气喘吁吁地将园中的鲜花点过大半时,他问了她一句:你能把此时没开的花点出几种来吗?
她顿时被难住了。园中之话,大大小小,不下百中,却没有一种隐藏着身形,躲避阳光。他说:想想吧,明天告诉我,为什么它们都会竞相开放?
当夜,她想了许久,从外婆遗留下的书中找到了答案。次日,她从季节,温度,等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向他解说了为何花朵都会竞相开放原因。
那个问题之后,她回到教室,如换了一人似的。她主动和同学搭话,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组织班里的课外活动,维持课堂秩序,等等。
很多年后,她站上明媚的讲台,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带她的学生去看花,点花名。也曾问过一个忧郁的孩子,为什么花朵都会在春天竞相开放?
次日,当那个孩子急急忙忙跑来要告诉她答案之时,她将当年老师给她的那张纸片递给了那个孩子。
泛黄的纸片上,坚定地写着: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3分)
2、文章开头由小女孩的作文写起,有何作用?(3分)
3、文中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4、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的理解。(4分)
5、文中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评价。(4分)
【答案】
1、一个孤独、忧伤、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女孩,在老师的关怀、教育下,走向阳光、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2、文章开头女孩的作文表现出深深的忧郁和悲伤,为下文女孩的转变作铺垫(或引出下文)。通过女孩
前后变化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旨。(意思对即可)(3分)
3、描写春天的生机、明媚,渲染气氛;与她心如冰冻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意思对即可)(4分)
4、一是指自然之花都会在春天开放,二是指花季少年,谁也不会错过生命的春天,都应该绽放出生命的
花朵。(言之成理即可)(4分)
5、可围绕具有爱心,关爱学生或教育上充满智慧,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评价。也
允许有不同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4分)
家庭作业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什么是路?
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
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
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
起来酣畅淋漓。
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
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句中"横眉"与"俯首","
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
给人以美感。
对下面一段话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
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
一番神采。
A.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B.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顽强的生
命力。
C.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D.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了顽强
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