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文学常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第一段:1、小丘:在小石潭东南。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2、篁竹:竹林。闻:听。
3、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撞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的声音。
4、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对……感到快乐。之:代词,这里指代“……的情况”。
5、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名词用作状语,在下面。
6、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
7、全石以为底: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这句话的意思是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为,把……当做……。以,用。为,作为。
8、近,靠近。岸,岸边。
9、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
10、坻(chí):水中高地。
11、屿:小岛。
12、嵁(kān):不平的岩石。
13、翠蔓:翠绿的藤蔓。
14、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第二段: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2、皆:全、都。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若,像,和……一样。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布:照映,分布。澈,动词,穿过、透过。
4、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5、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6、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7、相:相互,一起。乐,欢乐。
第三段:西南:名词用作动词,向西南。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灭:暗,看不见。
3、其:代词,那。岸:溪岸。势:地势、形状。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差互,互相交错。
第四段:1、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2、悄怆(qiǎo?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3、以:因为。清:凄清。
4、居:停留。
5、乃:于是,就。之:代词,这里指当时的情景。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去:离开。
第五段:1、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龚古:作者的朋友。
3、宗玄:作者的堂弟。
4、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动词,作为随从,表隶属关系。而,连词,表并列关系。从,动词,跟随。
5、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字词解释】
(一)古今异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许(古义:大约;今义:允许。)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古义:映照;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3.崔氏二小生
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全石以为底
以为(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5.闻水声
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
6.乃记之而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7.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二)一词多义
1.清:
①水尤清冽(清澈)
???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2.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以:
①全石以为底(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修饰,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4.从:
①从小丘西行(由)
②隶而从者(跟随)
5.差:
①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
6.环:
①如鸣佩环(玉环)
②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乐:
①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形容词用作动词。)
8.游: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②同游者(游览)
9.而:
①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
②潭西南而望(不译,表修饰关系。)
10.为:
①全石以为底(做为)
②为岩(成为)
【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写小石潭全貌(小石潭名字的由来或水清的原因)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写潭上景物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描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6.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牛刀小试
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写水清,请你写出一处来并赏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水清澈的特点。
文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游鱼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游鱼,先写生动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作用:由游鱼衬托潭水澄澈,同时从侧面表达作者愉悦的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为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文中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答:四个角度:水声、水的清凉、水中鱼、水之源。
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水清的特点。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它虚实相生,有景有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答: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潮的艺术技能。
③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以其境过清(
因为
)
凄神寒骨(
使……凄凉
)
(3)负势竞上(
凭依
)
(4)百叫无绝(
停止、消失
)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_
13.甲、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_
1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2分)
(
)
而吾以捕蛇独存
影布石上
以其境过清
负势竞上
明灭可见
D、横柯上蔽
才美不外见
隐天蔽日
下面各项中哪一项的加点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2分)
(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争高直指
必先苦其心志
D、无案牍之劳形
选文中写水都极具特色,结合选文,说说两位作者是如何把水的特点描摹出来的?(2分)
甲文中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景色后的感受,乙文中也写了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秀美景色后的感受,试比较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6、D
7、B
8、《与》运用的是正侧面相结合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湍急;《小》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
9、甲文中作者看到富春江景色后产生“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乙文作者看到小石潭的秀美景色后,产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以此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
家庭作业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B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⑤澧(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澧、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水尤清冽????
尤
(?????
)????????
以其境过清
????清(?????
)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湍(?????
)???
(4)
余怜而售之???
怜(?????
)
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负土而出???????????
至于负者歌于途
C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D货而不售??????????
?货恶其弃于地也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甲乙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遭遇不幸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情感,甲文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答案:1.(4分)(1)格外?
(2)凄清??
(3)急流??
(4)?
爱惜
2.(3分)C
3.(6分)
①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②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
????
4.(3分)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写“弃地”小丘的际遇
????
《钴鉧潭西小丘记》译文: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见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第六讲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文学常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第一段:1、小丘:在小石潭东南。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2、篁竹:竹林。闻:听。
3、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撞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的声音。
4、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对……感到快乐。之:代词,这里指代“……的情况”。
5、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名词用作状语,在下面。
6、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
7、全石以为底: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这句话的意思是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为,把……当做……。以,用。为,作为。
8、近,靠近。岸,岸边。
9、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
10、坻(chí):水中高地。
11、屿:小岛。
12、嵁(kān):不平的岩石。
13、翠蔓:翠绿的藤蔓。
14、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第二段: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2、皆:全、都。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若,像,和……一样。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布:照映,分布。澈,动词,穿过、透过。
4、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5、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6、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7、相:相互,一起。乐,欢乐。
第三段:西南:名词用作动词,向西南。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灭:暗,看不见。
3、其:代词,那。岸:溪岸。势:地势、形状。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差互,互相交错。
第四段:1、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2、悄怆(qiǎo?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3、以:因为。清:凄清。
4、居:停留。
5、乃:于是,就。之:代词,这里指当时的情景。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去:离开。
第五段:1、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龚古:作者的朋友。
3、宗玄:作者的堂弟。
4、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动词,作为随从,表隶属关系。而,连词,表并列关系。从,动词,跟随。
5、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字词解释】
(一)古今异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许(古义:大约;今义:允许。)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古义:映照;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3.崔氏二小生
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全石以为底
以为(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5.闻水声
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
6.乃记之而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7.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二)一词多义
1.清:
①水尤清冽(清澈)
???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2.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以:
①全石以为底(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修饰,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4.从:
①从小丘西行(由)
②隶而从者(跟随)
5.差:
①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
6.环:
①如鸣佩环(玉环)
②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乐:
①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形容词用作动词。)
8.游: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②同游者(游览)
9.而:
①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
②潭西南而望(不译,表修饰关系。)
10.为:
①全石以为底(做为)
②为岩(成为)
【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
写小石潭全貌(小石潭名字的由来或水清的原因)的句子:
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句子是:
描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句子:
6.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牛刀小试
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写水清,请你写出一处来并赏析。
文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游鱼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文中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它虚实相生,有景有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以其境过清(
)
凄神寒骨(
)
(3)负势竞上(
)
(4)百叫无绝(
)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
甲、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1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2分)
(
)
而吾以捕蛇独存
影布石上
以其境过清
负势竞上
明灭可见
D、横柯上蔽
才美不外见
隐天蔽日
下面各项中哪一项的加点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2分)
(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争高直指
必先苦其心志
D、无案牍之劳形
选文中写水都极具特色,结合选文,说说两位作者是如何把水的特点描摹出来的?(2分)
甲文中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景色后的感受,乙文中也写了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秀美景色后的感受,试比较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家庭作业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B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⑤澧(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澧、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水尤清冽????
尤
(?????
)????????
以其境过清
????清(?????
)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湍(?????
)???
(4)
余怜而售之???
怜(?????
)
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负土而出???????????
至于负者歌于途
C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D货而不售??????????
?货恶其弃于地也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甲乙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遭遇不幸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情感,甲文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