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练习题
最后一次讲演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劣(liè) 晓得(xiǎo)??无耻(zhǐ)?
?毒手(dú)
B.蛮横(hèng)??捶击(chuí)?
恐怖(kǒng)??悲愤(fèn)
C.赋予(fù)???势力(shì)??诬蔑(mèi)???屠杀(tú)
D.毁灭(huǐ)???卑鄙(bǐ)??吓倒(dào)?
?遭受(z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C.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这群怀揣着城市梦的农民工,难道就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找到立足之地来安放自己漂泊的身心吗?
4、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与例词中加线字意不同的一项,将答案写在每题的括号里。
挑拨离间??A.
间断
?B.
间接
?C.
田间
?D.
晴间多云(???
)
赋予
???
A.
天赋
?B.
赋税?
C.
赋勋
?D.
禀赋??
(???
)
蛮横????A.
强横
?B.
横暴
?C.
横渡
?D.
横行???(??
?)?
5、指出下面两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1)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
(2)
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
6、下列两句中人称都有变化,简析这种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
(2)“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
1.
归纳这一语段的段意。
?
2.
文中标有横线的三个词从词性上看是什么词?这三个词强调了什么内容?
?
3.
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说说在表达上起的作用。
?
4.
“这成什么话?”是反问句,将其改成陈述句,与原句作比较,说说原句的表达作用。
?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②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③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④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⑤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的光荣!
1、
上文第一段演讲词哪一句话体现作者的观点(?????
)。
A.
①??????
B.
④
????
C.
⑤
2、上文①这个设问句的表达作用是(????
)。
A.
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B.
加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C.
引起听众的思考,以产生感情的共鸣。
3、“无耻”“光荣”“集团”“诬蔑”这些词的感彩是(?????
)。
A.
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
贬义词
B.
中性??
褒义词?
贬义词??
贬义词
C.
贬义词??
褒义词??
中性??
贬义词
4.
上文⑤句是(????
)。
A.
复杂单句?????
B.
复句??????
C.
多重复句
5.
上文选自闻一多写的《最后一次讲演》,“最后”一词的意思是(????????????
??
)。
6.
上文中“你”指代(??
),“他们”指代(?????
)。末句的“两桩事”指的是⑴(????
?????)⑵(??????
???
)。
(三)阅读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
(1)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2)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2、选文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
3、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4、选文第二段列举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虽然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因为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才顺利进入了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1、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试分别加以概括。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横线词语“洛阳纸贵”的含义。
3、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后一次讲演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B
2、C
3、A
4、C?
B?
C
5、
(1)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重语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
(2)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强讽刺语气,强调敌人的可耻下场。
6、
(1)由“他们”变为“你们”,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
(2)“你们”“我们”相连相对使用,表达讲演者坚定的立场。
二、课内阅读
(一)1.
义正辞严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令人震惊的罪行。
2.
三个都是副词。强调李先生的行为是一个中国人的正当行为,是正义的。
3.
“光明正大”、“偷偷摸摸”。用对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到极点。
4.
“这实在是不像话。”原句语气有力,痛斥敌人;改后轻描淡写,语气无力。
(二)1.
C????2.
A???
3.
C????
4.
B
5.
生前的最后一次
6.
特务?
遭受屠杀的昆明青年学生??
李公朴被暗杀??
“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反对内战被屠杀
(三)1、(1)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正在作垂死挣扎,斗争将更加残酷。
2、“他们”是指暗杀李先生的反动派,“你们”是指特务们,“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3、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反人民的势力的代表,他们最后都被人民毁灭了,作者列举他们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既给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们以沉重打击,又给了人民以信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课外阅读
1、①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教《楚辞》时,风趣幽默。③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
2、“洛阳纸贵”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文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3、这句话承上启下,重点在于引出下文闻一多面对学生的反对和捉弄,表现出他的幽默、坦然心态。
4、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也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