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高二历史第五周周测试卷一.选择题
1.有学者研究,战国时期商鞅很好运用了激励意识,激发了秦国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说明该学者观点的是( )
A.奖励发展生产 B.奖励获取军功
C.奖励纠察告发 D.奖励思想争鸣
2.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削弱奴隶主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从而改变了秦国内部的阶级结构。下列措施与之相符的是( )
A.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行政上普遍推行县制 D.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税”,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父与成年儿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商鞅此举力图( )
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 B.确立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 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
4.荀子游历至秦国时曾发出感慨:“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秦国出现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传统的差异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儒家思想的传播 D.外来移民的涌入
5.针对商鞅变法之效,荀子游历秦国时感慨“人境,观其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古之民也”;汉初儒生贾谊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秦俗日败”。这反映出( )
A.儒家学说因时而变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评价
C.汉代统治者重儒轻法 D.时局变化影响主流意识
6.商鞅变法遭贵族势力痛恨。他的改革措施中,直接伤害贵族的是( )
A.建立县制 B.奖励农耕 C.允许开荒 D.废除世卿世禄
7.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中有句台词“我大秦锐士勇冠天下”,这种现象主要是受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影响( )
A.奖励耕织 B.什伍连坐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8.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对生产关系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产生 B.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
C.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模式 D.小农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
9.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助于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的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焚烧诗书 D.拆散大家庭
10.《商君书?垦令》规定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厮、舆、徒、童)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还规定提高市场上的酒肉税额,要让税额比成本高10倍;更规定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运粮食,牟取暴利。商鞅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 B.大刀阔斧地推行抑商政策
C.废除奴隶制鼓励垦荒 D.打压商业以保护小农经济
1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 B.工商业和城市繁荣兴盛
C.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D.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12.如图所示的文物可以用于佐证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
A.“平斗桶权衡丈尺” B.“集小乡邑聚为县”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明尊卑爵秩等级”
13.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以下选项中,最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制 D.推行县制
14.“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社会转型的历史发展趋势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15.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商鞅变法中,符合“便国不法古”的措施是( )
A.军功授爵 B.以庸代役 C.整顿吏治 D.统一文字
16.“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之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材料( )
A.从变法成效角度肯定了商鞅变法
B.从变法成效角度否定了商鞅变法
C.从商鞅人品角度肯定了商鞅变法
D.从商鞅人品角度否定了商鞅变法
17.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完成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下列内容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统一度量衡 D.独尊儒术
18.商鞅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 )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19.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出现了“官僚或官吏,就不是对国家或人民负责,而只是对国王负责。国王的语言,变为他们的法律,国王的好恶,决定他们的命运”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 B.贵族政治体制的盛行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形成 D.官僚政治制度的出现
20.《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情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C.中央集权 D.取信于民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地处西方的秦国远离中原,国力落后,不断受到山东六国的蚕食与压制。正因如此,以秦国为中心的国家本位,以及相应的富国强兵的主题,就成为贯穿商鞅变法的主线。从秦变法起始,商鞅等法家人物便以建立秦国中央集权制度、打击与削弱周以来的宗法世卿世禄制为基点;同时以农、战为根本,统一秦国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由此达到富国强兵,战胜六国的目的。
材料二:当时秦国大力推行的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成为秦国进行社会控制与整合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一方面,军功爵制将民众从宗法世卿世禄制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由国家直接统治,并依据军功大小予以统一的政治、经济待遇的子民,形成以国家为中心的对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的整合;另一方面,军功爵制规定爵位完全按照军功授予,而不分身份贵贱。
﹣﹣摘编自《论商鞅、韩非的国家思想及“法”理念一兼论商、韩法家理论的结构性缺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功爵制在国家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22.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影响的相同点。
三.解答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B4.B5.D6.D7.C8.B9.B10.D11.A12.A13.D14.B15.A
16.D17.D18.B19.D20.B
二.材料题
21.(1)指导思想:法治高于德治;强化中央集权;重农重战;重视社会控制。
(2)作用:重新整合国内各阶层,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摧毁旧的贵族政治,适应君主集权与国家统一的大趋势,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2.(1)实行法治;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
(2)实行免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被、地主也不例外。
(3)相似之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同点:改革都打击了旧势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都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三.解答题
23.(1)实行军功受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2)说明:宗法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国掀起改革运动;秦国力落后,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