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唐雎不辱使命
一、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色挠(náo)
怫然(fú)
以头抢地(qiāng)
B.休祲(qìn)
庸夫(yōng)
彗星袭月(huì)
C.王僚(liáo)韩傀(guī)
缟素(gǎo)
D.加惠(huì)
免冠徒跣(xiǎn)寡人谕矣(yù)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
C.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D.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轻寡人与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giǎng)地尔。”
B.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cāng)鹰击于殿上。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土也,怀怒未发,休祲(qī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D.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ú)矣。”
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非若是也。(判断句)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徒以有先生也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B.虽然,受地于先王
然后施行(《出师表》)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D.亦免冠徒跣
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B.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书”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佐证,其编写体例较多。司马迁的《史记》为编年体,刘向的《战国策》为国别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纪传体。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D.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二、填空题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它是
末年
(人名)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
篇,分
编次。“辱”的意思是
。
了解《战国策》,填写下面的资料卡。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杂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记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
240
年。其作者不可考,后经西汉
重新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属于
体史书。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彗星袭月
天下缟素
寡人谕矣
文学常识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战国策》是
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
史书。
课文写的是战国时期的一场外交风波,主要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请仿照示例,探究人物对话的深意,填写在方框里。
唐雎与秦王交锋的第一回合
唐雎与秦王交锋的第二回合
唐雎与秦王交锋的最后结果
【小结】弱国使者唐雎身负使命,在朝堂之上面对秦王毫不示弱,最终捍卫了安陵国的利益。在这场外交对话中,唐雎的语气由
到
,秦王的语气则由
到
,通过人物对话,唐雎
的形象和秦王
的形象跃然纸上。
完成以上任务后,小组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唐雎和秦王的对话,感受《战国策》人物塑造的艺术。
三、解答题
阅读全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人物的一个特征。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四、复合题
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
唐雎不辱使命
(2)
秦王怫然怒
(3)
亦免冠徒跣
(4)
以头抢地尔
(5)
休祲降于天
(6)
天下缟素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3)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4)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5)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安陵君其许寡人
许:
。
(2)
岂直五百里哉
直:
。
(3)
请广于君
广:
。
(4)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是:
。
(5)
长跪而谢之
谢:
。
(6)
寡人谕矣
谕:
。?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请你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
对于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B
项中“休祲”的“祲”读音应为jìn。
2.
【答案】B
【解析】“平庸之人”错误,应为“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3.
【答案】C
【解析】C
项中的“谢”应解释为“道歉”。
4.
【答案】C
【解析】A
项,“仓”同“苍”;B
项,“错”同“措”;D
项,“与”同“欤”。
5.
【答案】B
【解析】A.qiāng;C.jìn;D.谕yù。
6.
【答案】D
【解析】D
项应为倒装句。
7.
【答案】D
【解析】D、裸露/同伙。A、因为;B、这样;C、介词,引出动作发生的地点。
8.
【答案】B
【解析】“司马迁的《史记》为编年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纪传体”的陈述都有错误。应为:司马迁的《史记》为纪传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编年体。
二、填空题
9.
【答案】《战国策·魏策四》;西汉;刘向;33;国;辱没、辜负
10.
【答案】刘向;国别
11.
【答案】jū;xiǎn;qiāng;xí;gǎo;yù
12.
【答案】战国策;刘向;国别体
13.
【答案】秦王以灭韩、魏炫耀武力,以“逆”“轻”给安陵君安上“违背、轻视秦王”的罪名。“与”同“欤”,相当于“吗”,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语势凌厉,使对话之间充满危险的因素与不安的情绪。;“也”表示肯定的语气,面对秦王的无端指责,唐雎冷静应对,以短短五个字否定了秦王的说辞,为自己接下去的陈述做铺垫。;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暗示将用武力征服安陵国,希望唐雎知难而退。“乎”相当于“吗”,表现出秦王盛怒的样子。;面对暴怒的秦王,唐雎毫无惧色,以“未尝闻”表示自己的无惧,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殿上疾风暴雨式的矛盾冲突即将达到高潮。;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英勇行为,表明自己拥有和他们一样的英勇气概。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明示自己有玉碎的决心。短句简洁有力,具有不容置疑的力量和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唐雎挺剑而起的举动让秦王意识到危险的临近。秦王以“何至于此”这一故作轻松的口吻化解矛盾,又以“徒以有先生也”的赞美之词讨好唐雎,充分暴露了秦王色厉内荏的本质。;委婉;强硬;蛮横;心虚;英勇;虚骄
三、解答题
14.
【答案】知人善任(或“拙于辞令”)恃强凌弱(或“色厉内荏”“骄横狂暴”“阴险狡诈”)有胆有识(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
四、复合题
15.
【答案】
(1)
jū
(2)
fú
(3)
guān;xiǎn
(4)
qiāng
(5)
jìn
(6)
gǎo
16.
【答案】
(1)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
大王施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3)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守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五百里呢?
(4)
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5)
安陵君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7.
【答案】
(1)
答应
(2)
只是
(3)
增广、扩充
(4)
这,这样
(5)
道歉
(6)
明白,懂得
18.
【答案】
(1)
本文记叙了唐雎与秦王展开斗争直至秦王折服的过程,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2)
文中的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