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化学二轮重难点突破方案七、曲线图像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中考化学二轮重难点突破方案七、曲线图像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13 20:3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曲线图像题
【核心突破】
类型一
坐标曲线型
【方法指导】
化学坐标曲线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题型,有一定的难度,这类题的特点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叙述,并利用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有关化学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要求学生选出能正确对应或不能正确对应的选项。
解答图像题时,应正确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像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征。把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图与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列出方程式或关系式,或依据曲线走势分析作答。
1、电解水
①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比:氢二氧一
②电解水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氢一氧八
2、pH曲线变化
(1)向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加水稀释
A
B
图A:未加水时溶液pH<7,即图A为向酸性溶液中加水,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溶液的pH不断增大至接近7,但不会大于7。
图B:未加水时溶液pH>7,即图B为向碱性溶液中加水,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溶液的pH不断减小至接近7,但不会小于7。
(2)向水中加入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
C
D
图C:未加酸时溶液的pH=7,为中性溶液,即图C为向中性溶液中滴加酸性溶液,随着酸性溶液的滴入,溶液的pH减小。
图D:未加碱时溶液的pH=7,为中性溶液,即图D为向中性溶液中滴加碱性溶液,随着碱性溶液的滴入,溶液的pH增大。
(3)酸碱中和反应图像分析(以HCl和NaOH反应为例)
E
F
图E:酸入碱。随着HCl的滴入,溶液的pH不断减小,即图E为向NaOH溶液中加入HCl溶液。a点pH>7,即NaOH过量,发生,此时溶液为NaCl和NaOH的混合溶液。P点pH=7,即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NaCl溶液。b点pH<7,即加入的HCl过量,此时溶液为NaCl和HCl的混合溶液。
图F:碱入酸。随着NaOH的滴入,溶液的pH不断减小,即图F为向HCl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c点pH<7,即HCl过量,发生,此时溶液为HCl和NaCl的混合溶液。Q点pH=7,即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NaCl溶液。d点pH>7,即加入的NaOH过量,此时为NaOH与NaCl的混合溶液。
3、金属与酸反应
(1)影响产生氢气快慢的因素:金属状态、酸的浓度、温度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金属和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以Mg、Al、Zn、Fe与酸反应为例)
①等质量的Mg、Al、Zn、Fe分别和足量的等质量等浓度的同种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的大小关系为Al>Mg>Fe>Zn;
②足量的Mg、Al、Zn、Fe分别和等质量的等浓度的同种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为Al=Mg=Fe=Zn。
③酸均消耗完全,H+完全转化为H2,即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
图像分析(以Mg、Al、Zn、Fe与稀盐酸反应为例)
(1)等质量的不同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质量:
Al>Mg>Fe>Zn

反应速率:Mg>Al>Zn>Fe
(2)等量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酸耗尽)
产生氢气的质量:
Al=Mg=Fe=Zn
反应速率:Mg>Al>Zn>Fe
4、溶解度曲线题
(1)M点的含义:
①t2℃时,A、B两固体物质溶解度相等。
②t2℃时,A、B两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③t2℃时,等质量的A、B两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④t2℃时,A、B两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2)t1℃时,A、B、C三种饱和溶液溶解度大小比较:C>B>A
(3)t2℃时,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有晶体析出的是A、B,而没有晶体析出的是C。
(4)t2℃时,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的是A、B,不变的是C。
(5)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由于溶液的质量未知,因此析出晶体最多不一定是甲。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一定是甲。
(6)t3℃时,甲、乙两种溶液降温到t1℃,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或有晶体析出。
(7)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无固体剩余)升温到t3℃时,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8)A点为a的饱和溶液,要将其转化为a的不饱和溶液,可以升温或加溶剂。B点为b的不饱和溶液,要将其转化为b的饱和溶液,可以降温、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9)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提纯a(不能用蒸发的方法提纯)。如果b溶液中混有少量的a,可通过蒸发水分(蒸发结晶),就可提纯b。
5、综合图像题
类型二
分子、原子模型图像题
【方法指导】此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等。
1、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及类别
(1)化学式书写:首先明确每个“球”代表的原子种类及对应原子个数,再据此写出化学式,如图①为C5H4(若分子中含有C、H、O原子,一般按C、H、O的顺序排列)
(2)物质分类的判断: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图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图③和图④;在纯净物中,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如图③,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如图④;若化合物的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则可能是氧化物。
2、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图中获取的信息:
(1)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2)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不一定变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等
3、根据模型写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模型图写化学方程式:
(1)去除不参加反应的粒子,即等个数消掉反应前后一样的粒子(如图①所示)
(2)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3)配平,标注条件及状态
(4)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类型,如图①所示反应是分解反应,图②所示反应是置换反应
4、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的是物理变化,如图①;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属于化学变化,如图②。
5、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通过生成水、沉淀或气体。如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H++OH-=H2O;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质是Ag++Cl-=AgCl↓。
【跟踪试题】
1.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室温下,将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B.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
3.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向pH为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
C.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4.(多选)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
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将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平均分为两份,分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金属Zn和Fe
D.在一定量和HCl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5.下列选项的操作或反应所对应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
A.将饱和石灰水升温
B.一定量的锌粉与稀盐酸反应
C.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
D.向等体积不同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中滴加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足量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铝片
C
.将铁钉加入足量
的硫酸铜溶液中
D
.一定条件下氧化铜和碳粉恰好完全反应
A.A
B.B
C.C
D.D
7.相同质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充分反应,生成氢气与消耗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所得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Fe>Zn
B.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MgC.三种金属消耗稀的质量:Mg>Fe>Zn
D.三种金属与稀反应后溶液的质量:Mg8.等质量的同一种稀硫酸分别与等质量且足量的镁、铁、锌发生反应,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甲溶液中提取甲
C.20℃时,甲、乙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
10.如图为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时,A、C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一定相同
B.时,A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D.时,125gA物质的饱和溶液加水稀释可以得到250g质量分数10%的A物质的溶液
11.下图是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B.℃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降低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50g水,可以得到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
12.下图是工业上制取乙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代表氢原子,“”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两种有机物的质量比为14:23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但原子种类没变
C.乙醇由1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构成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如图是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均无变化
B.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后的图片中一共有三种分子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3
14.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1)硫原子和氮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原因是 
 。
(2)溶液和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请从微粒的角度解释该反应的实质 
 

1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选填“甲”或“乙”或“丙”);
(2)欲将时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任写一种方法);
(3)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常用的提纯方法是_____(选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时,将40克甲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克;
(5)将相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选填“甲”或“乙”);
(6)将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_____乙(选填“>”、“<”或“=”);
(7)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_____(选填“甲”、“乙”或“丙”)相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故A正确。题图中pH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说明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盐酸中,故B错误。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C正确。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所得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故D正确。
2.答案:C
解析:将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温度最高,A、B正确;从a到b的过程中,氢氧化钠的量逐渐减少,溶液碱性减弱,pH逐渐减小,C错误;c点时稀盐酸过量,c点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D正确。
3.答案:D
解析:
选项
正误
分析
A
×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溶液的pH减小,但溶液仍然呈碱性,pH只会接近于7,不会等于或小于7
B
×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C
×
恒温下,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剂减少,氢氧化钙析出,随着生石灰不断加入,溶液质量不断减小
D

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此过程中没有沉淀生成,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直至反应结束,沉淀质量不再增加,图像正确
4.答案:AD
5.答案:D
解析:A、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温后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所以溶液质量减小,故A错;
B、锌与盐酸反应时氢气是从零点开始的,故B错;
C、由于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度,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C错;
D、浓碱溶液的pH值要比稀碱溶液的高,由于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所以消耗氢氧化钾的质量相同,但由于氢氧化钾的浓度不同,所以pH值变化有差异,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解析:A、镁燃烧生成氧化镁,放热,导致气体膨胀,气压增大,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氧气消耗,气压减小至小于原来的气压,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随着反应进行,氢气质量增大,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气体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当56份质量的铁反应时,生成64份质量的铜,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
选项
正误
分析
A
×
根据图像信息无法得出反应速率的快慢或产生气体的快慢,无法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Zn>Fe
B

根据图像信息可得出产生氢气的质量Mg>Fe>Zn,由于稀硫酸足量,则三种金属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越小,所以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Mg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的氢气全部来自硫酸,因此生成的氢气的质量越多,消耗的硫酸质量越大
D

三种金属的质量相等且都完全反应,稀硫酸的质量相等,则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大,所得溶液的质量越小,所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关系为Mg8.答案:B
解析:金属活动性Mg>Zn>Fe,则镁的反应速率最快,铁的反应速率最慢曲线倾斜程度Mg>Zn>Fe;等质量的硫酸与足量的镁、铁、锌反应,则酸全部参加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D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A正确;℃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B正确;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可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正确;℃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形成150g饱和溶液,则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5g溶质,加入50g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D不正确,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D正确。均是有机物,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前后两者的质量比是14:23,A正确。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种类不变,B正确。乙醇由乙醇分子构成,1个乙醇分子由1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构成,C错误。
13.答案:C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得出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如下图:
A.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均发生变化,选项说法错误;
B.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反应后生成两种新的分子,所以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C.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反应后的图片中一共有三种分子,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2=1:1,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4.答案:(1)质子数不同(2)氯离子和钾离子;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了硫酸钡沉淀
15.答案:(1)甲(2)加乙物质或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温(3)
降温结晶(4)75(5)甲
(6)=
(7)丙
解析: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甲;;
(2)欲将时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3)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常用的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
(4)时,甲的溶解度为5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时,5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将40克甲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25g+50g=75g;
(5)将相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6)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将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都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时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7)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丙相似,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