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包含: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和启蒙运动四部分内容。四个子目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围绕“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形成一条知识主线。 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核是人文主义,开启了对人自我价值的肯定,实质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文艺复兴的发展使人们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产生质疑,与此同时,天主教会的腐朽、蛮横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兴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从神学角度论证人的自由和独立,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推动近代科学的兴起。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为理性发声,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第九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做铺垫。
学情分析
有利条件: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求知欲旺盛,表现欲强烈,喜欢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初中已学习过“文艺复兴”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知识基础。 不利条件: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待发展,对史料的辨别、分析能力需要加强,在分析“背景”“影响”“实质”类问题时有一定难度;本课属于思想史范畴,理论性强,知识点枯燥,不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努力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班级抢答赛中理解主干知识,轻松学习。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2017版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运用时间坐标和历史地图,从时空角度梳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经过
2.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思想内涵,认识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3.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正确认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4. 通过了解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对儒家经典的评价、借鉴,认识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塑造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依据:这是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
难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
(依据:学生在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教法:学案导学法、讲授法, (二)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体验法、小组讨论法
(三)教学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ppt)
板书设计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呼唤人性自由——文艺复兴
二、渴望信仰得救——宗教改革
三、捍卫科学精神——科学革命
四、构建理性王国——启蒙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师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主干知识,绘制思维导图。 阅读教材,填写“自主学习任务单”,绘制思维导图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主要知识,初步建立知识框架,以便教师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让学生识别画中的主要人物,趣味导入
(过渡)师:拉斐尔把古希腊古罗马和意大利50多位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表达了对人类智慧和真理的赞美,彰显了人文主义。那什么是人文主义?
从而引入第一子目“文艺复兴”。 观看图片,识别图中人物,思考拉斐尔的绘画意图 激发课堂兴趣,引入第一子目“文艺复兴”
一、呼唤人性自由——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作
1)教师展示四段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炼历史信息,从材料中总结文艺复兴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2)教师采用小组pk的形式,鼓励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抢答
2.人文主义
教师出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图,带领学生对比分析(中世纪的圣母画呆板、僵硬,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画有血有肉、有情感、展现人性之美),直观感受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3.文艺复兴的实质
设问1:有人说文艺复兴是“旧瓶装新酒”,对此你怎样理解?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认识文艺复兴的实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设问2:人文主义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反封建的思想)
设问3:文艺复兴早期和全盛时期的中心在意大利,但后期西欧成为中心,这与什么是同步的?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读材料,总结文艺复兴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小组抢答
对比分析,感受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全面认识文艺复兴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 活跃课堂气氛,落实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1.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全面认识文艺复兴的实质,锻炼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二、渴望信仰得救——宗教改革 (过渡)师: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从外部、从世俗的角度批判基督教会的腐朽与堕落,那宗教改革则从教会内部,从《圣经》的“神圣启示”出发,向正统教会的权威提出挑战,矛头直指教皇和罗马教廷。
设问:这场宗教改革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的?
1.宗教改革的背景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宗教改革的发生、发展历程,并欣赏三幅情景剧剧照,分小组
引导学生观看情景剧剧照,思考宗教改革的背景
2. 【探究一】宗教改革的主张、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学法指导】提醒学生对材料进行分层,通过各层的关键信息进行解读。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全面或表述不准确,教师会请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请下一组学生在回答之前,先对前一组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和完善,最终在全班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对“宗教改革内容、影响”的探究。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宗教改革的发生、发展历程。
观看情景剧剧照,总结宗教改革的背景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总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搜集、辨析史料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意识,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三、捍卫科学精神——科学革命 (过渡)师: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
这一子目教师主要交由学生来讲解,鼓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走上讲台分享介绍。教师强调、补充重点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科学革命的影响”撰写小论文,并指导撰写小论文的方法。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走上讲台分享介绍
2. 围绕“科学革命的影响”撰写小论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和历史写作能力,增强自主探究意识。
四、构建理性王国——启蒙运动 (过渡)教师展示1738年《牛顿的哲学原理》的封面上,“光明”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上。从而引入第四子目“启蒙运动”。
1.理性主义
教师出示启蒙运动的定义,让学生齐读,带领学生从对象和思想内核的角度分析启蒙运动,认识理性主义
2.启蒙思想
1)教师组织班级抢答赛,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识记主要的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
2)设问: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又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3.【探究二】启蒙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
结合上册知识设问:启蒙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的? 观看图片,思考科学革命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1.齐读启蒙运动的定义,认识理性主义的内涵
2.积极参与课堂抢答
3.结合启蒙思想,分析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新发展
4.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启蒙运动的影响
5.结合上册教材的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理解启蒙运动的定义,认识理性主义的内涵
2.回归教材,落实基础知识,活跃课堂氛围
3.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4.从多角度分析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5.引导学生自觉回顾上册教材的所学知识,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相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总结提升与拓展 知识总结
展示学生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围绕“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梳理主干知识
理论升华
运用示意图,展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拓展探究
教师出示材料,展现伏尔泰、卢梭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并设问:(1)材料一中“孔子法规”指的是什么?伏尔泰为什么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对待中国儒家文化看法不一致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只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却成为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引导学生结合两册教材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
坚定文化自信
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梳理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树立唯物史观,为第九课的学习做铺垫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感悟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梳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树立唯物史观,为第九课的学习做铺垫
3.将上下册内容相联系,加深学生对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的认识,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4. 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认识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塑造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丰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内容不是通过生硬的讲授灌输,而是设计了小组讨论、历史写作等多种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活动中思考历史问题,锻炼历史思维,培育核心素养。从后续作业反馈结果看,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扎实,预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落实到位。不过本课教学中也有一些地方有待改善: 1.文艺复兴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时间关系,处理过于潦草,教师没有通过引用材料,带领学生细致分析,而是从认识文艺复兴的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自然引出其影响。为此,在今后的复习、练习中,教师需要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
2.拓展探究“启蒙运动与中国文化”难度稍有些大,学生在讨论时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需要保持耐心,不应该立刻替学生回答,而是要充分给与学生思考、讨论时间,找到学生的思维障碍点,通过类比、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3.高一下学期,学生面临合格考和选课走班,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最好设置分层作业,高二有志向选修历史的学生可适当锻炼其小论文写作能力,以适应海南高考试题反映的新趋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