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整节课,通过史料实证的引导,历史解释的挖掘,在凸显不同时空情境下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强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将问题引导与活动探究相结合,不仅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提炼、归纳及概括的能力,也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史料解析和问题引导,层层递进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熟知《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大维度学生已有知识的时空迁移,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通过史料解析、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来锤炼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昂扬向上的家国情怀。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新版部编教材(下)的第五单元第11课,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就背景来说,在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当中有大量较好的素材可直接使用,比如工人阶级为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断进行斗争,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和煤矿中的童工等,因此可以结合相关史料,使学生神入那个时代;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合作、平等的理想社会,让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过程中合理使用“新和谐公社”蓝图来进行完整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汲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合理使用本课最后的问题探究来进行升华;就本节课在单元上的地位而言,本节课上承《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下启《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应当通过更宏大的视角将新航路开辟之后到工业革命前的历史与本单元合理衔接和融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整合分析、历史解释、阶段辨析、时空关联等深度思维方式,形成体系合理的单元授课深度学习课例。
本节课重点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背景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难点是将背景与《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合理衔接,使学生在背景对比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对比当中加深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同时通过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相关史料的解读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思辨性的去观察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呈现方式上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很好的神入历史,进入那个时代,进行合理的时空维度的我迁移;难点在于通过三个环节的不断酝酿,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落实家国情怀。
【学生学情的分析】
本课面向高一年级学生,本阶段的学生因为在初高中的政治课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已经有了些许的了解,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可以不用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讲解上,而应把重点放在内容的生成上,放在以问题为导向,以提炼概括为手段,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呈现上。
【教学方法】
本节课整体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推进、活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整个设计当中凸显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背景部分,通过与工业革命的时空结合,运用多重史料分析,使学生体悟工业革命下社会剧烈嬗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出合乎逻辑的历史解释;通过对城市化之下图片的直观感受、史料描述的梳理,深化对工业时代的多重理解;在《共产党宣言》内容部分,运用切合实际的史料,通过三个相互衔接的问题,在层层推进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部分,通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视角的观察和解读,深化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在同一时代相同的态度、不同时代相同选择的娓娓道来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进而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昭昭真义和袅袅余音,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科学合理性,从而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1】
请学生将上节课所留作业进行展示说明,以小人物大历史的手法说明工业革命后的时代之变与时代之困。
【新课导入2】
以梦想为话题,以中外两则史料为切入点,以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为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顺利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进行两种导入设计,其一是与上节课相关联,将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有机融合,形成整体认知。通过学生讲述来感受工业革命下富裕中的贫穷,文明下的罪恶。这是资产阶级的天堂,也是工人阶级的地狱,面对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工人阶级必定反抗,从而引到本课第一部分的内容。其二是材料导入,以全景式的材料进行时空联想,让学生在宏观层面对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有一种直观感受,从而自然引入本课。)
【环节一】失望与希望-------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1.工人的抗争——从自发到自觉
图一??“捣毁机器”
问题一:据图一并结合教材从运动的原因、概况等分析早期工人运动的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片和相关教材内容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工场手工业时期以及工业革命刚刚兴起的一段时间内,资产阶级一般以剥削工人阶级绝对剩余价值为主,采取各种残暴手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造成工人生活困苦,反抗情绪激烈,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带有暴力斗争的特点,并具有自发性。同时,工人运动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工人阶级还要以资产阶级同盟军的身份参加反封建的斗争,与资本主义历史主流的斗争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通过神入现场的方式进行时空联想,运用形象的具体事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运动的原因、方式进行概括和评价。)
材料一??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后来,协会拟定了呈送议会要求普选权的请愿书,并以“人民宪章”名义正式公布,这是宪章运动开始的标志。宪章运动持续时间超过10年,数次向国会递交请愿书,几百万工人先后在请愿书上签名。其中,提出的政治权利要求有:年满21岁的男子均有选举权;秘密投票;按居民人数分配选区和议员名额;每年改选一次国会;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领取薪金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和《人民宪章》
问题二:从早期工人运动到宪章运动,可以看出工人运动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19世纪30、40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含义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概括出从早期工人运动到宪章运动期间,工人运动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的经济诉求到提出政治诉求的变化,这就说明这个时期的工人阶级已经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独立阶级的存在,在斗争中不再追随资产阶级,而有了独立的政治要求。
(设计意图:从早期工人运动到宪章运动,通过史料的纵向推演与据证辨析,使学生对工人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逻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为学生深入认识本阶段工人运动的概况奠定基础)
工人阶级在实践中探索,一些思想家也从理论上思考,他们憧憬着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和权利的美好时代。通过展示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各自的主张,让学生思考:面对不公正的社会现实,他们提出了怎样的美好设想?
2.改良家的蓝图——探索公正的理想国
活动一:通过下发卡片的形式,让学生阐释三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理念和主张。
资料卡片:
人物
出身
憧憬
圣西门
贵族
实行实业制度,平均分配产品,财产共有
傅立叶
资产阶级
建立“法郎吉”,人人都可按兴趣爱好从事工作
欧文
资产阶级
建立“新和谐公社”,人人平等,民主管理
——据马世力《世界史纲》整理
材料一??傅立叶主张由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和谐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他刊登广告声明自己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在家接待答应出资创办“和谐社会”的富人或权贵人物。他等了10多年,可是没有一个富翁问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欧文要求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3万英亩的土地建立“新和谐社会”进行实验……结果实验不到3年就以失败而告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虽然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
……(但)这些体系的发明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共产党宣言》
引导学生根据三则材料和卡片,从各自的出身、主张、实践方式、结果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这些设想最终不能实现的原因,以及对他们的主张应该如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分工协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结合不同人物的理念,一方面分享交流学习成果,深化学生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前后勾连对比,认识到早期工人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异同;另一方面也能不断锤炼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二】如何改造世界——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展示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弗?拉扎尔夫人的话:“《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共产党宣言》到底有什么魔力“能使水沸腾起来”?
材料一??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图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及构成
问题三:与空想社会主义对比,《共产党宣言》对于社会改造所依靠的阶级和手段有哪些新的阐述?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并结合图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及构成。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共产党宣言》在社会改造方面所依靠的阶级,已经由资产阶级变为无产阶级,手段也由和平方式变为阶级斗争,主张依靠暴力手段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同时,学生还要认识到:《共产党宣言》揭示了造成工人贫困的社会根源,为工人乃至全人类描绘了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社会,特别是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正确方式。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所以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是一个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运用鲜活的史料纵向推进,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渐入深度学习的思维高度。)
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接着展示相关材料和图表,并设计如下问题: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在自由主义看来,劳动力只是一种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根据“契约自由”理论,任何人都有权与别人签订对其有利的契约,工人与雇主之间就工资、工作时间等进行协商的自由,不应受法律和工会等集体力量的阻挠。工人为资本家干活,是双方自由交易的结果。但事实上,工人没有任何拒绝资本家出价的自由,他们有的,只是在接受老板条件或全家饿肚子之间作出选择的自由,在让年幼的孩子到工厂干活或养活不起他之间作出选择的自由。
????????????????????——【英】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图三??剩余价值理论??????????????????????图四??唯物史观
问题四:既然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什么工人阶级还是处于贫穷当中,导致当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乃至工人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困境说明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通过以上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的存在。因为生产资料全部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他们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和贫困境地。同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导致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愈演愈烈。因此,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而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和阶级的斗争是社会形态演进的主要动力和必要手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史料为依据,从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方向与规律视角,层层递进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以及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方向,并与前一阶段相呼应,整体观察面对社会问题,人们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并体会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深度学习特性。)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工人贫困的根源,为工人乃至全人类描绘了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社会,指明了实现其目标的方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成为指导工人阶级追求自身自由和权利的“圣经”,并加快了全人类追求自由和权利的脚步。所以,《共产党宣言》才是“炭”,放在追求自由权利的“锅里”,能使工人运动这“水”沸腾起来,而这“沸腾的水”最终汇成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
【环节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对社会全面而深入的改造
1.革命的改造
图五???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图六????巴黎公社革命
在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国巴黎公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这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并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二:分成不同小组,以巴黎公社在当时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进行论述。
材料一??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恩格斯
材料二??从形式上看,“革命”是相对和平的改良而言,是指一种暴力的斗争方式;但从内容来看,“革命”意味着政权的更替,“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然而,“革命”又不止于此。马克思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是基于“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革命的根本在于打碎旧的统治,为新的生产力开辟道路。追究革命的动因无不在于旧的生产关系阻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应该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据马世力《世界史纲》整理
(设计意图:运用多重互证,从对革命不同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不同角度的切换,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而且也在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更替有一个深刻了解。)
2.社会的改良
为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教师再次提供相关材料,并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材料一??11月29日,法国国民议会依据《宪法》34-1条款通过第907决议,由议长克洛德?巴赫托洛纳签署“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支持此项提案的社会党与环保改革派领袖布鲁诺?勒鲁及巴黎议员声称,“这一庄严行动”是在“尽历史责任”,特别希冀:“此举旨在给那些为自由不惜被立即处死和受到不公正判决的妇女和男子以荣誉和尊严。”国民议会通过平反决议翌日,《世界报》撰文,确认巴黎公社是“为自由而战”的革命。文章援引了现政府负责处理与议会关系的国务秘书让-玛丽?勒甘的论断,强调为巴黎公社平反能够“促进对爱国者、起义者的记忆传承,光扬他们给共和国以启迪的价值观”。
?????????????——2016年12月21日光明网:沈大力《浩气长存:巴黎公社社员平反》
材料二??在巴黎公社运动被镇压下去之后,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引入医疗保险、失业补偿金与养老金,为劳动大众提供社会保障。……他们的批评,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美】态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通史》
材料三??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面对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他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危机,时至今日,欧美国家大多沿用这种做法。????
??????????????????????????????????????--—安启念《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
材料四??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已教会很多人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教他们至少要努力去减少这些现象。?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问题五: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新认知?并据此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作用和影响的理解。
答案:通过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普遍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也会逐步完善和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马克思主义不仅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阅读与多重互证,通过横向比较通观史事,进而形成自主、独立表达历史问题及观点的能力。)
3.历史的抉择
????为了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深刻理解,教师以概括性的语言总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则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但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然后提出问题,让同学讨论:
图六??布尔什维克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六: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列宁则提出:社会主义在帝国主义链条中薄弱环节一国首先取得胜利;毛泽东时代则创立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取得革命成功的新思想。对以上观点你有什么看法?据此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性认识,但人类社会也有其特殊性,苏俄(联)和中国因其特殊国情而较早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的实质就是其基于国情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实事求是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设计意图:呈现不同国情下无产阶级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前后对比,勾勒出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活的一面,让学生在更大时空联系对比中发现问题,古今参悟,升华史识。)
【本课小结】
在本课的总结提升阶段,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通过相通的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厘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相互对立、水火不容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更体悟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而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族与人类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凸显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既总结所学知识,又自然升华了本课主题。
【学习资源与学业评价】
学习资源拓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4月第1版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3.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4.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6.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集团,2014年11月第1版
学业评价:
争论与非议:(本题意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着重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逻辑整合的能力。)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在对生产力带来巨大破坏的同时,危机催生了一种克服危机的理论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市场经济的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在此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不仅如此,
借着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安启念:《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柏林墙轰然倒塌,苏联土崩瓦解,持续半个世纪的意识形态对垒似乎以资本主义大胜而告终。1992年,40岁的福山宣告了“历史的终结”。一个时代结束了,共产主义的世纪落幕了,马克思这个缠斗不休的幽灵,终于可以“寿终正寝”了——这或许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
——[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价值和未来”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论从史出,不少于500字)
答题思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借鉴、为全球问题解决提供参考、有利于人类多元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痼疾显露,城乡差距、贫富不均、经济掠夺、金融海啸、贪婪腐败、疫情防控措施不力;40年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日益显现,中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在当下越来越成为世界典范,中国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向大步迈进。
【教学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史料相对较多,对史料的处理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整节课史料运用过多,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方面需要删繁就简,进行合理取舍。
2.对教材的挖掘还有待提高。因为新教材还未正式使用,所以只停留在设计而设计,对教材相关素材的挖掘、对学生认知程度的掌控都有所欠缺。
3.教学设计整合力度较弱,不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内容整合都缺乏太多新意,只是按照课本的环节来进行了内容的重新梳理。
4.呈现方式单一,本节课呈现方式主要是基于史料解读的问题设计和基于活动的小组探究,但由于本节课内容所限,效果有限。
5.核心素养的渗透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是较弱,主要是对教材的掌控力度有限。
未来解决思路:
1.进一步挖掘教材,加大对本节课内容相关史料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教材,进行更高维度的设计。
2.在教学中进一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大设计力度,进行多样化的呈现。
【板书设计】
一、希望夹杂失望
1.无产者的抗争
2.改良家的蓝图
二、如何改造世界
三、无产者的联合
1.革命的改造
2.社会的改良
3.历史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