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13 13:0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节选)
一、任务分解
二、教学活动
任务1:汽车和火车转弯问题分析
问题情景:如图1所示。
问题
1.如图1,汽车在水平圆弧路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你能确定汽车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吗?
2.如图1中的汽车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3.所列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汽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4.如图2,汽车在倾斜的圆弧路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你能确定汽车轨道所在平面和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吗?理由是什么?
5.若如图2中的汽车如果相对地面既没有向外、又没有向里运动的趋势。此时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谁提供向心力?
6.所列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汽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由什么因素决定? 若汽车的速度大于或小于该值,汽车的受力有什么变化?
7.汽车在水平面内转弯与在倾斜面内转弯两种模型,相同点与不同点各是什么?
8.如图3是火车转弯时的情景,你是否见过火车在水平面上转弯的情景?为什么游乐园内的小火车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弯而大火车不行?
9.如图4所示,为什么火车的轮子都有突出的轮缘,有何作用?
10.如图3,火车转弯时,圆周运动平面是哪个?圆心在哪里?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向哪?由谁提供向心力?
11.如图3,若轮缘与轨道没有接触,车轮与轨道间的摩擦相对火车重力可忽略不计。火车受几个力的作用?向心力由何提供?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12.此时火车运行的速度由什么因素决定?
13.如果火车速度大于或小于前面求得的速度,会出现什么情况?
14.火车转弯模型与汽车转弯两种模型中的哪一种有相似之处?
教学建议:
(1)思维引导建议:汽车和火车转弯问题分析的重点是物理模型的构建,物理模型的建立重点是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建立力与运动的联系方程。生活中的汽车在转弯时有两种不同的模型,水平面上转弯的模型比较简单,应该先让学生讨论,接着讨论倾斜面上的汽车转弯,并让学生区分两种模型,然后再讨论火车转弯模型,比较自然,也可以比较火车转弯模型与汽车两种转弯模型间的异同。如图2,汽车在倾斜的圆弧路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平面与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是个难点,如果是盘山公路,圆轨道并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按照绝大多数情况,如图所示,圆轨道可认为在同一水平面上,这其实也是一种理想化处理。
(2)教学活动建议:对问题1、2,可让学生独立回答;对问题3,可让学生独立求解,并展示,其他同学评价与补充;对问题4,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最后教师做适当解释;对问题5、6、7,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对问题8、9、10,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对问题11,应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图示,然后选择典型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解释,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讨论;对问题12,应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求解,选择典型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讨论;对问题13、14,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任务2:汽车过拱形桥和凹形路面问题分析
问题情景:如图5、6、7所示。
问题
1.当你坐车经过如图5所示的桥面(或凸起路面)时,你有什么感觉?汽车在最高点时对桥的压力会有什么特点?
2.为了求解前面问题,桥面可近似看作什么形状?汽车过桥近似看作什么运动?受力情况怎样?
3.若质量为m的汽车在拱形桥上以速度v行驶,桥面的圆弧半径为R。则汽车对桥的压力多大?
4.如果汽车速度不断变大,会出现什么情况?
5.当你坐车经过如图6所示因下陷形成的凹形路面时,你有什么感觉?汽车在最低点时对路面的压力会有什么特点?
6.为了求解前面问题,凹形路面可近似看作什么形状?汽车过凹形路面可近似看作什么运动?受力情况怎样?
7.若质量为m的汽车在凹形路面上以速度v行驶,路面的圆弧半径为R。则汽车对凹形路面最低点的压力多大?
8.拱形桥压力小于重力与凹形路面压力大于重力的原因是什么?与电梯中的超、失重现象原因是否相同?
9.汽车以恒定的速度v通过如下地段,在图7中哪个位置更容易爆胎?
教学建议:
(1)思维引导建议:汽车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驶的感觉学生都有,首先让学生建立生活体验与路面状态的对应关系,再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拱形桥和凹形路面两个模型的建立与前面类似,需要通过运动分析、受力分析,还要有一些近似处理,如看作是圆形。问题8的讨论有利于知识的联系和对本质的把握,也为下面超、失重的讨论做了准备。
(2)教学活动建议:对问题1、5,可让学生独立回答,其他同学可发表不同意见;对问题2、6,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并作出受力分析图和确定向心加速度方向,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对问题3、7,应让学生独立求解并展示,其他同学评价与补充;对问题4、7、8,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任务3:探究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问题情景:如图8、9、10所示。
问题
1.如图8、9,太空中的小球与陀螺相对于太空舱处于静止状态,没有下落。它们受到地球对它的引力吗?为什么?
2.如图10所示,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拱型桥,汽车速度多大时,支持力会变成0?此时汽车是否就成了环绕地球飞行的物体?
3.如图9所示,站在太空舱中的王亚萍对太空舱的作用力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做什么?
4.王亚萍相对地球做什么运动?半径近似为多少?受什么力的作用?向心加速度方向向哪?
5.你所列的方程是怎样的?求解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6.电梯、过拱型桥和太空中都可能出现完全失重现象(压力或拉力为零),它们的本质相同吗?
(1)思维引导建议:通过观察太空中的现象,认识完全失重现象,首先通过用汽车过桥类比,再严格建立运动模型后求解。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研究对象的变化,从小球与陀螺,到汽车,再到航天员。
(2)教学活动建议:对问题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对问题2,因是前面过桥模型的拓展,可要求学生独立求解,然后回答;对问题3,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对问题4、5,让学生独立求解后展示,其他同学评价与补充;对问题6,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教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补充说明。
任务4:理解离心现象
问题情景:如图11、12所示。
问题
1.如图11,如果汽车速度过大或开到了结冰的路面,会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2.如图12,洗衣机甩干桶的转速达到一定值时,衣服上的水会被甩出,为什么?取出脱水后的衣服时,是放在桶中心的衣服干一些,还是外面的干一些?为什么?
3.洗完手后,你常常会甩几下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要甩的更加干净,可以怎么做?
4.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利用了离心现象?
教学建议:
(1)思维引导建议:汽车滑移、洗衣机脱水和洗完手后甩几下,都是学生熟悉的现象,要引导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这些现象。
(2)教学活动建议:对问题1,可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对问题2,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回答,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完善;对问题3、4,可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