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打包下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2-21 21:46:10

文档简介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1.1 感觉世界
点击要点:
1.人类主要的感觉器官有 、 、 、 、 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 的器官,皮肤具有 ,尤其是 觉对人体具有保护意义。皮肤中分布的感受器分布一般疏密不同,指尖、嘴唇等处对 的灵敏程度最高;手背上对 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皮肤的功能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2.嗅觉的形成:空气中有气味物质刺激→ (产生兴奋)→ 传导→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3.舌能辨别的四种基本味觉是: 。其中,对甜味最敏感的部位是 ,对苦味最敏感的部位是 ,舌两侧靠前端对 最敏感,舌两侧靠后端对 最敏感。
4.人体通过各种 器官或感受器,感觉各种刺激,再传人神经中枢,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感觉的形成最终都是在 中形成的。
课堂讲练: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结构
B.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
C.皮肤中存在各种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D.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结构
巩固训练1 下列有关感受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B.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C.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人大脑
D.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例2 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 (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巩固训练2 人的嗅觉灵敏程度很高,可以觉察到仅含有5×10-6毫克人造麝香的1升空气气味。但为了要更仔细地辨别空气中的味道,往往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这是为什么?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觉为 (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触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2.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 )
A.冷觉 B.触觉
C.痛觉 D.热觉
3.嗅觉形成于 ( )
A.大脑 B.鼻腔
C.嗅觉神经 D.嗅觉神经末梢
4.晚上沉睡中的人被蚊子咬醒,这是人的什么感觉在起作用 ( )
A.嗅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5.味蕾内的味觉细胞对下列哪种状态的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 )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三者无明显差别
6.妈妈常用手背来感觉孩子是否发烧,这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 ( )
A.触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
7.某人不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
A.嗅觉神经末梢受到损伤
B.传人大脑的神经受到损伤
C.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受到损伤
D.以上都有可能
8.如果蒙起眼睛,堵住耳朵,然后同时嗅橘子和吃草莓,产生的味道是( )
A.橘子味 B.草莓味
C.无味 D.橘子和草莓混合的味道
9.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同动物的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B.同一动物对各种物质的灵敏程度都很强
C.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灵敏
D.“时间长了,腥鬼味就闻不出来了”是因为这时已不能形成嗅觉
10.小明感冒了,他感觉吃饭不香,对香气的反应也没有健康时敏感了,这是因为( )
A.产生了嗅觉疲劳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
二、填空题
11.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分别运用了 、 、 、 四种感觉。
12.当身体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具有报警作用的感受器是 ,它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
13.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及相应的感觉器官:触觉的感觉器官是 ;嗅觉的感觉器官是鼻;味觉的感觉器官是 ;听觉的感觉器官是 ;视觉的感觉器官是 。感觉在 产生。
14.皮肤有 等感觉。皮肤上触觉最敏感的地方是 ,皮肤上热觉最敏感的地方是 ,在人体分布最广、最重要的感受器是 。
1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 ,其内有许多 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特别是对态物质的刺激尤其敏感。如图所示,①、②、③、④表示人舌上的味蕾分布区,各区味蕾对相应的味道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试回答:
(1)①区味蕾对 最敏感;
(2)②区味蕾对 最敏感;
(3)③区味蕾对 最敏感;
(4)④区味蕾对 最敏感。
16.香水的气味通过 ,刺激 将香味传到 ,从而形成了嗅觉。
三、实验、简答题
17.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么?

18.(1)要探究的问题:皮肤的冷觉和热觉感受器究竟能感受到环境中的什么刺激?
(2)提出假设: 。
(3)设计实验方案: 。
(4)按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5)你的结论是 。
提高班习题精选
1.俗话说“十指连心”。这是因为 ( )
A.手指皮肤特别薄
B.手指皮肤有丰富的运动神经末梢
C.手指皮肤毛细血管丰富
D.手指皮肤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2.甲、乙、丙三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把你的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入乙盆,这是双手的感觉 ( )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热
3.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
4.吃棒冰时,人感觉冰凉,且舌头有点麻,这是由( )
A.舌的温度感觉引起的
B.舌的味觉引起的
C.舌的痛觉引起的
D.多种刺激综合作用后产生的感觉引起的
5.在确定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的实验中,清水的用途是 ( )
A.漱口,去除牙齿中残留的食物渣
B.漱口,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串味”,影响实验结果
C.因为口干舌燥要润喉
D.一点用处都没有
6.人在感冒的时候, 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 (填“正常”或“不正常”),这说明 。
7.一块糖放在口中,一开始觉得不怎么甜,后来慢慢地越来越甜,这说明 。
8.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区域:舌尖对 最敏感,舌侧前对 最敏感,舌根对 最敏感。在该实验中,测试完一种味道后,要 ,这是为了 。没有清水,会对这个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
1.1感觉世界
【点击要点】
1.耳 鼻 眼 舌 皮 肤 大 冷觉、热觉、触觉、痛觉 痛 触碰 热觉
2.嗅觉神经末梢 神经
3.酸、甜、苦、咸舌尖舌根咸味酸味
4.感觉大脑
【课堂讲练】
例l B 解析:感受器能把各种刺激转化为神经的兴奋活动,所以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但感受器只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不能传递刺激,更不能形成感觉,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皮肤中并不包含所有的感受器。
巩固训练l A
例2 B解析:从题意可知,吃太蒜的人本身嗅觉器官功能正常,所以不存在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或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递等情况。吃大蒜的人,由于对大蒜的“蒜“味产生了嗅觉中枢适应,所以闻不到。而旁人对该气味没有产生嗅觉适应现象,所以能闻到。因此,正确答案为B。
巩固训练2 解析:要产生嗅觉,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必须刺激鼻腔中的嗅觉神经末捎(嗅觉感受器)。由于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含量很低,故为了能让更多的有气味物质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就必须有更多的空气进入鼻腔,并能延长它在鼻腔中停留的时间。所以,正确答案为:在鼻腔内形成回旋气流,使嗅粘膜接触到大量空气。
【跟踪演练】
1.C 2.C 3.A 4.B 5.B 6.B 7.D 8.D 9.A 10.D
11.视觉 嗅觉 听觉 触觉
12.痛觉感受器
13.皮肤 舌 耳 眼睛 大脑皮层
14.触觉、热觉、痛觉、冷觉 指尖 手背 痛觉感受器
15.味蕾 味觉 液(1)苦味(2)酸味(3)咸味(4)甜味
16.鼻腔 嗅觉神经末梢 嗅觉神经 大脑的嗅觉中枢
17.嗅觉具有适应性,时间久了,大脑的嗅觉中枢疲劳,对外界的的刺激不产生反应
l8.(2)能感受到环境中的温差(3)取3个杯子,分别装冷水、温水和热水,将自己的左、右手分别浸入冷水、热中,一段时间后,将双手同时放入温水中。 (5)冷热感受器并非直接感受物体温度的变化,而是感受皮肤散热或获取热量的速率变化。
【提高班习题精选】
1.D 2.C 3.C 4.D 5.B
6.嗅觉 正常 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由嗅觉感知
7.舌感受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8.甜 咸 苦 用清水漱口 防止味道残留、混和而串味,影响实验影响实验结果
1.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点击要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声音是靠 、 、 等物质媒介进行传播的, 不能传声。
3.声音以 的形式通过介质向外传播。
4.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 的:一般在 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 中传播最慢;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 ;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
5.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此时人听到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 。
6.声波的应用广泛,如用 粉碎胆结石,声波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课堂讲练:
例1 以下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立刻停止
B.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C.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
D.小提琴的琴弦停止振动,仍有声音发出
巩固训练1 (2010芜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例2 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声音,其道理是( )
A.回声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比铁中快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比铁中慢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巩固训练1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在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一般大礼堂盼四周墙壁都会被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形状,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仅为了装饰
3.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4.小宇敲了一下桌子,桌子上玻璃鱼缸中的金鱼立即受到惊吓,鱼接收到声波的传播途径是( )
A.空气→水→鱼 B.桌子→水→一鱼
C.桌子→空气→水→鱼 D.桌子→鱼缸→水→鱼
5.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
D.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6.以下各项中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①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降临的大雨;②声呐捕鱼;③超声波碎石;④B超探病;⑤用声波来清洗眼镜片;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 D.①②④⑥
7.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8.宇航员在太空中交流常用一根棒接触,原因是棒可( )
A.防止两人分开 B.示意谈话内容
C.作传声媒介 D.防止意外事故
9.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物质的密度
(千克/米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
速度(米/秒)
330
316
5200
5000
13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随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10.校运会上在进行百米赛跑时,为计时准确,终点线上的计时员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听见枪声的同时按下停表,因为耳朵很灵敏
B.看见发令枪冒白烟的同时按下停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在听见枪声时或看见白烟时都可以按停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时同时发生的
D.应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没有光的传播速度大
二、填空题
11.音乐会上正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这动人的乐曲是通过 传到观众的耳朵里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说的是现象。
12.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的工作状况,
这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的道理;心脏的跳动声是心
脏 而发出的。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13.如图,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米长的线的
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并
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
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
金属叉子 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传递到人耳。
14.(2011济宁)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5.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班级的科学探究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了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于烧瓶中,摇一摇烧瓶,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点燃酒精棉花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一摇烧瓶,听到瓶内小铃铛的响声比原来小很多。
(1)以上两个实验中,实验 表明发声物体在振动。
(2)另一个实验表明: 。
16.如图所示,小明和小敏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米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提高班习题精选
1.蛇是没有耳朵的,但我们知道“打草惊蛇”这一成语。使蛇离开的原因是( )
A.打草时,草及周围的地面发生了振动,蛇感知到危险而离开
B.蛇的舌头能探测人的气味,故“知趣”地离开
C.蛇有探测红外线的能力,故“知趣”地离开
D.蛇的皮肤被草弄得痒痒的,被迫离开
2.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
3.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B.桥洞窄小,使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4.一天,突然下起了雷雨,阿强站在窗前看到前方一道明亮的闪电直劈向地面,大约3秒钟后,阿强听到了震耳的雷声。请你估计一下,发生闪电的地方离阿强大约有多远( )
A .10米 B.100米
C .l千米 D.10千米
5.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 .1次 B.2次
C. 3次 D.4次
6.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距离峭壁隧道口前532.5米处鸣笛,经过3秒司机听到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火车的行驶速度为多少?
7.(2010泰州)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秒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米(海水中声速是1500米/秒)。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8.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相互的说话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开来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点击要点】
1.振动 声源
2.固体 液体 气体 真空
3.声波
4.不同固体气体越快340米/秒
5.回声
6.超声波
【课堂讲练】
例1 A 解析: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只有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才能每秒传播340朵。声音只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巩固训练1 B
例2 C解析: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在长钢管另一端的人会先听到由钢管传播过来的声音,然后再听到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声音。而要产生回声,需声音在传递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显然与题意不符。
巩固训练2 C
【跟踪演练】
1.B 2.A 3.B 4.D 5.A 6.D 7.B 8.C 9.C 10.D
11.振动 空气 回声
12.信息 振动 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纸盆在振动)
13.振动线和手指
14.解析: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都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敲桌子,桌子发声,肯定在振动,但是这种振动的幅度太小,不容易被肉眼观察到,所以要放大这些振动,可以在桌子上放些轻小物体,比如撒些碎纸屑等。
15.(1)一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6.(1)固体能传声(2)金属传声比棉线好(3)振动不能传递(4)不能
【提高班习题精选】
1.A 2.B 3.B 4.C 5.A
6.15米/秒
7.3000 真空不能传声
8.声波在固体中传播的能量损失比在空气中少吗?声音的传播距离与介质有关吗?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距离比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远吗?
1.3 耳和听觉(1)
点击要点:
1.耳是人的 器官,耳的结构分外耳(包括 )、中耳(包括 )、内耳(包括 ),其中,
是起到振动并放大作用的, 内有听觉感受器。
2.听觉形成: 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 ,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 振动,听小骨把 放大后传人 。当声音传到耳蜗,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 ,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了听觉。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 的功能。
3.听觉的损失: 耳聋和 耳聋。
4.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也不相同。因此人可凭此判断声源的方位。
课堂讲练:
例1 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 ( )
A.耳蜗 B.鼓膜
C.听觉中枢 D.半规管
巩固训练1 人的听觉产生于 ( )
A.听觉感受器 B.耳蜗
C.听觉中枢 D.鼓膜
例2 (2011广东)某同学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和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
A.耳蜗和前庭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鼓膜 D.鼓膜和听小骨
巩固训练2 看书打瞌睡,头部下垂时会立即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是(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耳蜗
C.半规管和耳蜗
D.前庭和半规管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1.当我们听到声音时,耳的下列结构中没有随声波振动的是 ( )
A.鼓膜 B.听小骨
C.耳蜗内的液体 D.听神经
2.人的听觉形成于 ( )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
3.(2011兰州)用手掌托住耳廓后边,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廓能够( )
A.产生声波 B.传递声波
C.收集声波 D.感受声波
4.构成内耳的结构是 ( )
A.半规管听小骨耳蜗
B.鼓膜 前庭 耳蜗
C.半规管前庭 耳蜗
D.鼓膜 前庭 耳蜗
5.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朵可能会损伤( )
A.鼓膜 B.听觉中枢
C.耳廓 D.听神经
6.某人失聪后(丧失听觉能力),经检查耳的结构没有损伤,那么发病的部位可能是( )
A.中耳 B.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C.鼓膜 D.内耳
7.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8.放爆竹和礼花时,你若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9.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人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10.对某一声音,人的右耳中听到的声音比左耳强,则可判断( )
A.声源在人的左方
B.右耳先听到声音
C.两耳感受到振动的步调相同
D.两耳同时听到声音
二、填空题
11.下图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
(1)①是 ;④是 ;⑤是 ;它们共同构成了 。
(2)⑦内有 感受器;⑧内有 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 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1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耳廓→外耳道→ →听小骨→ 内的听觉感受器→ →大脑的 。
13.耳朵除了有听觉作用外,还具有保持 的作用,因为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位于内耳中的 。某同学乘车、乘船时经常发生头晕、恶心,甚至呕吐,这是因为 。
三、实验、简答题
14.巨大的声响会对耳朵造成伤害,甚至引起耳聋。当遇到声响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说明你这样做的原因。
15.同学们平常肯定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录音,会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但是听别人录下的声音,却很像?(提示:可从声音传播到耳内的介质去考虑)
16.某班级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测:
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
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的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断定猜测②是 。
1.3耳和听觉(1)
【点击要点】
1.听觉 耳廓、外耳道 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耳蜗、前庭、半规管 听小骨 耳蜗
2.耳廓 鼓膜 听小骨 振动 耳蜗 振动 大脑 位觉
3.传导性 神经性
4.双耳效应
【课堂讲练】
例1 A解析:鼓膜能感受声波的刺激,但不能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听觉中枢是产生听觉的地方,而不是产生兴奋的地方;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最终感受刺激,是产生兴奋的结构。
瑰固训练1 C解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遗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从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应产生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例2 B 解析: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耳蝻内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位觉感受嚣。过山车行驶速度变化和左右转动都将刺激位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产生感受。
巩固训练2 D
【跟躁演练】
1.D 2.D 3.C 4.C 5.A 6.B 7.D 8.B 9.B 10.B
11.(1)鼓膜 听小骨 鼓室 中耳 (2)位觉 听觉(3)听小骨(4)咽鼓管
12.鼓膜 耳蜗 听神经 听觉中枢
13.身体平衡 前庭和半规管半规管和前庭受到过强或过长的刺激或过敏
14.应该张开嘴巴,捂住耳朵。张开嘴巴是使咽鼓管内外气压相等,而捂住耳朵可以阻碍声波的传人,避免鼓膜受损。
15.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由头盖骨和空气传入耳中的,而听录音机里的声音是由空气传人人耳的
16.(1)一只耳朵听时,声音轻,听不清楚控制变量
(2)正确的
1.3 耳和听觉(2)
点击要点:
1.声音的三个特征: 、 和 。声音的音调有高有低,音调的高低由 决定,频率越 ,音调越 ;响度与 和跟人离声源的 有关。音色是声音的音质,跟发声物体 、 以及发声的方法有关。
2.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 ,频率低于 的声波叫次声波。
3.声音大小的单位用 表示,一般声音的等级高于 则视为噪声。噪声的防止一要在 减弱,二要在 中减弱,三要在 处减弱。
课堂讲练:
例1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巩固训练1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耳朵得到信息。平时我们往热水壶中灌开水时,开始由于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瓶里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咕咕声。而当热水壶内灌满水时,发出的是小声的且尖细的吱吱声。我们是根据什么判断水的多少( )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
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音乐声再大也不是噪声
B.声音的响度只与振幅有关
C.频率越高的声音响度也越大
D.人说话的声音的音色是可以变化的
巩固训练2 用硬纸片,一端稍微伸入自行车的钢丝里,然后转动踏脚板,当转速逐渐增加时,声音的音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作出解释。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2011临沂)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2.关于音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发声体振幅越小,音调越高
C.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高
D.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人们把低于20赫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超声波。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赫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赫
4.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6.如图,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7.演奏同一乐曲时,能够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节奏不司
8.(2011绵阳)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9.码头上的轮船汽笛声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这是因为 ( )
A.汽笛发声的频率较高
B.汽笛发出的声音的音色较好
C.汽笛发声的振幅较大
D.汽笛声的传播速度较大
10.“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11.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12.(2011广东)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13.(2010临沂)如图所示,用纸片分别接触转速相同、齿数不同的旋转齿轮时,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不相同的,这一实验表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某人说话声音很大,这里说的“很大”是指声音的 (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4.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其频率高于20000赫的声波称为 。列举一个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 。
15.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纸屑跳得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声音越响溅起的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越响纸盆振幅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 。
16.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有三大
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居民噪声。请你分别举出一个实例,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
上图所示的是摩托车引擎后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 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
三、实验、简答题
17.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厘米)
横截面积(平方毫米)
A

60
0. 76
B

60
0.89
c

60
1.02
D

80
0.76
E

F

100
0.76
G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提高班习题精选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2.形成听觉的正确路径为 ( )
A.声波→外耳→中耳→内耳
B.声波→外耳→中耳→耳蜗
C.声波→外耳→听小骨→耳蜗
D.声波→耳→听神经→神经中枢
3.内耳的主要作用是( )
A.形成听觉和接受头部位置变化
B.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
C.形成听觉和接受头部位置变化的刺激,产生兴奋
D.接受声波刺激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
4.当你自己在嚼松脆的饼干时,会感到咀嚼的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旁逝的人却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D.饼干太脆了
5.(2011天津)如图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6.当声音从空气中发出经过水面传入水中时,一定不变的是( )
A.响度 B.传播速度
C.音色 D.音调
7.某市政府决定从今年6月份起禁止摩托车在市区内载客营运。从噪声的角度考虑,你认为会( )
A.减少噪声的传播距离
B.减少噪声源的数量
C.减小噪声的传播速度
D.消灭噪声
8.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赫)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9.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
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 (2)”
“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
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10.(2011哈尔滨)某同学对下列声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11.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呜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12.(2011聊城)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 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 过程中减弱噪声。
13.(2011广安)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秒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赫,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14.用塑料尺在木梳的齿上划过,木梳能发出声音。改变塑料尺划动的速度,实际上是改变了的快慢。划得越快,则发出的声音的 越高。
15.(2011菏泽)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为一个圆筒,它的一端用中间剪有圆孔的纸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
(1)完成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小孔距烛焰
的距离
3厘米
做法
观察内容
(2)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1.3耳和听觉(2)
【点击要点】
1.音调 音色 响度 频率 大 高 发声体的振幅 远近 性质 形状
2. 20赫~20000赫 超声波 20赫
3.分贝 85分贝 声源处 传播过程 人耳
【课堂讲练】
例l B解析:音调、音色、响度是乐音的三种特性。“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锤敲得越重,振幅越大,响度当然也越大。“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不同人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墙壁传播。
巩固训练l D解析:音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根据题意,刚开始声音大,之后声音小,前后的响度不同;而声音由”咚咚”变为“吱吱“,说明前后的音调发生变化。而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决定的。
例2 D解析:凡是干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因此A选项错误。声音的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与发声体的距离远近有关,故B也是错的。濒率的大小决定了音调的高低,与响度无关,因此C选项也是错的。人说话的声音的音色是可以变化的,它会随着年龄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巩固训练2解析: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当转速逐渐增加时,纸片的振动频率会不断加快,因此声音的音调会越来越高。
【跟踪演练】
1.C 2.D 3.D 4.D 5.D 6.C 7.C 8.B 9.C 10.B 11.C 12.D
13.频率 响度
14.20~20000赫超声波声呐(或超声波雷达测速仪、B超等)、雷达、超声波探伤(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15.(1)振动(2)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16.工厂机器的运转声(或通风机吸排气声、材料的锯割、冲压、切削声)机动车辆的呜叫声(或汽车发动机的振动声、排气声、汽车全身的振动声)在声源处减弱
17. (1)A B C A D F 80(100) 1.02 (2)调节同一琴弦的松紧程度进行实验
【提高班习题精选】
1.B 2.D 3.D. 4.C 5.A 6.C 7.B 8.B 9.A 10.D 11.A
12.振动 传播
13.300 能
解析:频手指的是1秒内振动的次数,=300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所以人类能听到该声音。
14.木梳齿振动音调 15.(1)填表如下;
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探究“声音的能量与响度是否有关”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
3cm
做法
后拍塑料膜
轻拍、重拍塑料膜
观察内容
烛焰是否摆动
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
(2)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1.4 光和颜色(1)
点击要点:
1.我们把正在发光的物体叫 ,如: 、 、 等。
2.光的传播不需要借助 ,它可在 中传播,且传播速度最快,每秒达
米,光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慢些。
3.光年是指 ,因此它 一个时间单位。1光年约等于 千米。
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里是 的。光直线传播的实例: 、射击瞄准、日食和月食等。
5.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 ,与孔的大小 。
课堂讲练:
例1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 )
A.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日食和月食现象
B.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C.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的大
D.雨后常在天空看到彩虹
巩固训练1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A.竹的倒影 B.水面“折”枝 C.手影 D.镜中花
例2 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 )
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荧光屏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
C.萤火虫恒星点燃的蜡烛
D.月亮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太阳
巩固训练2 下列四个词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中,表示能自行发光的是 ( )
A.金光闪闪 B.红光满面
C.火光冲天 D.波光粼粼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如下短句或词语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
A.立竿见影 B.一叶障目
C.鱼翔浅底 D.三点对一线
2.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透过树林的阳光 B.台灯在镜中的像 C.倒影在江中的桥 D.看见在海面下的冰山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眼睛是一个光源
B.阳光从房顶瓦缝射入,形成一束狭窄的光线
C.射击瞄准时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D.光在同一介质里沿直线传播
4.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眼睛向小洞逐渐靠近,看到外面景物范围(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5.晴天,由于小孔成像,在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 )
A.太阳的实像 B.太阳的影子
C.太阳的虚像 D.树叶的影子
6.在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看起点发令总是先看到发令枪冒的火光和烟雾,然后才听到枪的响声,这是因为( )
A.在空气中传播相同的距离,光所用的时间比声音所用的时间短
B.光在空气中容易传播,而声音在空气中不容易传播
C.发令员发令时,发令枪是先冒烟后发声
D.人的视觉比听觉灵敏些
7.某人在夜晚路过一路灯下,先向路灯走近,然后走远,那么,此人的影子长短变化情况应是(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8.在“小孔成像”实验中,如果使烛焰靠近小孔一些,那么,小孔后光屏上烛焰的像将( )
A.变小 B.变大
C.大小不变 D.不能确定
9.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是( )
A.日食和月食 B.立竿见影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D.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10.在黑暗的房间里点燃一枝蜡烛,在白墙和蜡烛之间放一块中间刺有方形小孔的硬纸,在白墙上的像是 ( )
A.烛焰的影子 B.方形的光斑
C.烛焰倒立的像 D.方形的烛焰像
二、填空题
11.光源是指能 的物体,光源分为 和 。我们能看见光源是由于发光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 。分类:①太阳、②点燃的火把、③霓虹灯、④电视荧屏、⑤萤火虫、⑥水母。
一类包括 ,其特征为 ;
另一类包括 ,其特征为 。
12.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 相似,所以在树林中地面的光斑是 的,那是 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或“无”)关。
1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秒,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 米。
14.在阳光下“立竿见影”这个现象能够表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是 。已知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杆高2.5米,则杆在地面的影长是 米,如果将杆向前移动2米,则杆影的长度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实验、简答题
15.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MN射下,A为小铁球。
(1)标出小铁球A在甲图中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
(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16.1999年,某国际研究小组利用一种超低温原子云为媒介,成功地使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降低为真空中的二千万分之一,这种光速度近于普通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此成果在光计算机、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科学家正努力将光速降低到每小时传播40米左右,慢到几乎与乌龟爬行的速度相当。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第一句话可知,光在超低温原子云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为 米。
(2)本材料说明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 的。
参考答案:
1.4光和颜色(1)
【点击要点】
1.光源 太阳 正在燃烧的蜡烛 萤火虫
2.介质 真空 3×108
3.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不是9.46×1012
4.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
5.无关 有关
【课堂讲练】
例l A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选项A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只能说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雨后的天空中看到彩虹,均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出现的现象,故不是直线传播。
巩固训练l C
例2 C
巩固训练2 C
【跟踪演练】
1.C 2.A 3.C 4.B 5.A 6.A 7.D 8.B 9.D 10.C
11.发光 人造光源 天然光源 眼睛 太阳 萤火虫 水母 天然光源 点燃的火把 霓虹灯 电视荧屏 人造光源
l2.光源 圆形 光源(太阳)无
13.3.9×108
14.直线 2.5不变
15.略
16.15不同
1.4 光和颜色(2)
点击要点:
1.白光射到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 、 、
、 、 、 、
七种色光,这种现象称为 。不能再分解的光叫 ,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的 现象。三原色光: 。
2. 和 都属于不可见光。红外线常用于 上。紫外线能杀死 ,常被人们用来 ,还能使 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 。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该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决定。白色物体反射 ;黑色物体吸收 。
课堂讲练:
例1 这本书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字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
B.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
C.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巩固训练1 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 )
A.花能发出黄色的光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例2 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问题:(1)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 )
A.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由于光的折射,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4)实验中,为什么要让太阳光先通过一个狭缝再射到棱镜上?
巩固训练2 关于光的色散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色散是由单色的白光分解成复色的七色光
B.光的色散是由复色的白光分解成单色的七色光
C.光的色散是由七种色光分解为白光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据《湘江晚报》报道:“湘江河灯饰景观工程全长6千米,每千米每小时耗电8千瓦时,比普通灯管要节约电能30%一40%,灯光可以有七色同步、七色渐变、七色追逐等变化……”由此可以知道,灯管内光源有几种色光源( )
A.7种 B.5种 C.3种 D.1种
2.太阳光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透过红玻璃,你在光屏上将看到的颜色是( )
A.白色 B.红色 C.黑色 D.绿色
3.在没有其他光照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是(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4.我们看大海平静时,海水呈蓝色,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水里有盐分
B.蔚蓝色的天空映照的结果
C.太阳经过漫反射产生的结果
D.其他色光被海水吸收,蓝光和紫光被海水反射的结果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若车内空调都不打开,停放在阳光下的黑色轿车内比白色轿车内温度高
B.夏季出行,最好穿黑色上衣
C.绿色对绿色植物的生长最有利
D.彩色电视机的荧屏显示五彩缤纷的画面,这是由于发射器发射的白光发生了色散
6.(2010德州)如图所示是关于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迎风招展的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红旗折射红色光
B.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C.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是因为军徽是光源
D.士兵响亮的口号,是通过电磁波传人周围观众耳
内的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在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光的颜色决定
B.实验表明,色光的混合规律与颜料的混合规律相同
C.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D.任何情况下,紫外线的照射对人体都是有利的
8.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摄影大师对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
B.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
C.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
D.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它能透过一切色光
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能发出白光
C.衣服呈红色是因为它吸引红光
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
二、填空题
11.将下列做法和紫外线作用或特性用线连起来。
做法 紫外线特性
A.适当晒太阳 a.能杀死微生物
B.医院用紫外线消毒 b.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
C.用紫外线验钞 c.使荧光物质发光
D.夏天用遮阳伞 d.防止皮肤病变
12.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 、 、 三种色光合成的,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的颜色是 。
13.在一张白纸上用绿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当只用红光照射时,你看到的现象是:红纸上面有一个 色的“光”字。
14.如图所示,是某房间遭枪击后留下的“线索”。B是玻璃窗上留下的“弹孔”,A是子弹打击到墙壁上留下的“痕迹”。M是房间对面的高层楼(M楼与被射击房间距离较近,子弹速度很大)。为了近似判断子弹是从M楼哪一房间射来的,用细绳把AB连起来,沿细绳AB看到M楼的C处。由此判定,子弹是从M楼C处房间射来的。从科学角度分析,这样判断的根据是:光在空气中是沿
的。
三、实验、简答题
15.如图,把一只透明无色玻璃杯放在窗台上,在杯子底下靠近室内的一边平放一张白纸,在杯子中盛满清水。当阳光照射到窗台时,观察白纸上出现的彩色光带,弯曲的光带外侧和内侧分别呈现什么颜色?这是阳光的色散现象吗?这里并没有棱镜,为什么也会出现这一现象?
16.用红、绿两块玻璃或两张塑料透明纸分别放在你的左、右两眼前,如果你只睁一只眼,眼前的白纸会是什么颜色?当你睁开双眼时,白纸又会是什么颜色?
提高班习题精选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
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D.世界上最早做小孔成像的人是阿基米德
2.要使眼睛看到一个物体( )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
B.物体和眼睛一定在一条直线上
C.物体和眼睛之间肯定有光线
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到
3.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
A.一定增大 B.一定减小
C.保持不变 D.有减小的,也有增大的
4.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分别用相同强度、不同颜色的光来照射,玻璃管均有水滴排出但数量不等(不考虑温度对水滴排出的影响)。表中所示的是相同时间内排出的水滴数。该小组研究的问题是( )
光照
排出的水滴数(个)
红光
26
蓝光
32
黄光
2
绿光
1
A.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B.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C.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D.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水分吸收的影响
5.某些动物(如响尾蛇)靠红外线来捕食,它们是根据猎物身上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猎物的位置。下面哪个是人们模仿响尾蛇的这一特点而发明出来的( )
A.可以进行科学实验的宇宙飞船
B.一种可以跟踪敌方飞机的导弹
C.红外线照相机
D.红外线夜视仪
6.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1)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
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
这个现象说明 。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在三棱镜与光
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发现光屏上只有
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所示。这
一现象说明 。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
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
如图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 。
1.4 光和颜色(2)
【点击要点】
1.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光的色散 单色光 复色光 色散 红光、蓝光、绿光
2.红外线 紫外线 遥控器 微生物 杀毒灭菌 荧光物质 皮肤癌
3.透过光的颜色 反射光的颜色 所有色光 所有色光
【课堂讲练】
例l C解析:通常白色物体对照射到它上面的各种色光都能反射,以白光照射它时,反射的就是白光,这些白光投射到人眼里,人就感到此物体是白色。而黑色物体则对各种色光的反射能力都很弱,基本无光投毓到人眼里,人对此物体的视觉就是黑色。
巩固训练l B
例2 (1)A(2)因为实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滤光片过滤后,只有红光通过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图可看出紫光通过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4)先让太阳光通过狭缝再经过棱镜色散,能在光屏上得到依次序列排列的各色光。如果让太阳光直接射到三棱镜上,会有许多光束发生色散,在光屏上有许多色光会发生重合,色光混合能形成另一种色光,就不能在光屏上得蓟依序列排列的各种色光。
巩固训练2 B
【跟踪演练】
1.C 2.B(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光的颜色)3.D 4.D 5.A 6.B 7.C 8.C 9.D 10.A 11.A—b B—a C—c D—d
12.红 绿 蓝 白色
13.黑
14.直线传播
15.色散现象阳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色散,纸上弯曲的彩色光带外侧出现红色,内侧出现紫色。
16.睁开左眼,白纸是红色韵;舔并右眼,白纸是绿色的;睁开双眼,白纸是黄色的
【摄高班习题精选】
1.C 2.C 3.B 4.B 5.B
6.(1)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3)绿色不透明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1.5 光的反射和折射(1)
点击要点:
1.反射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 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光发生反射时遵循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乎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 ;反射角 入射角,反射角增大,
也增大。光在反射时光路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3.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 反射和 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 。
课堂讲练:
例1 自行车的尾灯设计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泡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线“反向射回”,如图所示是尾灯设计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巩固训练1 如图所示,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30°,一束光垂直入射到A镜上,则这束光经A、B两镜反射的反射角分别为( )
A.90°, 60°
B.0°,60°
C.90°,30°
D.0°,30°
例2 雨后的月夜,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应该注意( )
A.亮处有水洼,暗处是地
B.亮处是地,暗处是水洼
C.水和地都暗
D.水和地都亮
巩固训练2 雨后天晴的夜晚,下面关于地面积水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的暗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公园里盛开的鲜花,这是由于光在鲜花表面( )
A.产生镜面反射 B.产生漫反射
C.被吸收 D.产生色散现象
2.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科学知识,下列成语中的“影”哪个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
A.杯弓蛇影 B.形影不离
C.形单影只 D.立竿见影
3.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者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后者不遵循反射定律
B.两者都遵循反射定律
C.放电影时,屏幕对光的反射是镜面反射
D.不是平行光射向镜面,就不遵循反射定律
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
B.当入射角增大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C.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如果反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则入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
5.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垂直,则原来的入射角是( )
A.l5° B.25°
C. 30° D.35°
6.太阳光沿着跟水平面成60°角的方向射来,为了使反射光线沿水平面射出去,平面镜跟水平面所成的最小角是( )
A.150° B.120°
C.60° D.30°
7.如图所示为用玻璃罩罩着的古石碑,由于玻璃反光,石碑上的字很难看清。小科认为:①用玻璃罩能有效防止酸雨对石碑的侵蚀;②石碑上的字发生了镜面反射;③罩外的树木通过玻璃表面反射成了虚像;④若罩外的光线再强一点,石碑上的字看起来一定会更清晰;⑤若罩内能给石碑一定的照明,石碑上的字看起来会更清晰。其中合理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8.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乎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9.(2011嘉兴)如图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沿ON前后转动板E
B.沿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B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
10.晚上,在水平桌面上铺上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M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漫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D.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二、填空题
11.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时发生了 反射,一部分反射光进入眼的缘故。在教室的某些位置看黑板,只看到一片光亮而看不清粉笔字。这是黑板对光发生了 反射,无论哪种反射,都遵循 。
12.如图所示,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潢,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阳光在玻璃表面发生了 反射。
13.一束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5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度;反射角是 度。
14.(1)完成如图甲所示的两幅光路图,画出反射光线及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如图乙所示,AO、OB分别为人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它们的夹角是120°,在图乙中确定平面镜放置的位置和角度。
(3)如图丙所示,MN是平面镜,A为发光点,B为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试画出经过B点的反射光线和这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
15.有时,教室黑板反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其原因是
;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一条建议: 。
右图中AO是一条与平面镜成60。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三、实验、简答题
16.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 ;
② 。
17.小勇同学在家里的一间黑暗房子里做了有关光反射的探究实验,他首先在黄色的桌子上放了一张试卷大小的白纸,然后再在纸上放了一块小平面镜,最后他打开手电筒正对平面镜。请你和小勇同学一起在旁边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结果发现了以下现象:
(1)镜子是 (填“亮”或“暗”)的,理由是 。
(2)白纸是 (填“亮”或“暗”)的,理由是 。
(3)桌面是 (填“亮”或“暗”)的,理由是 。
(4)按亮到暗依次排列是 。
(5)此时桌子的颜色是 的,理由是 。
18.自行车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它包含了许多科学知识。例如,自行车尾灯就包含了光学知识。它本身不发光,但在夜晚,当有汽车灯光照射到尾灯上时,就会发生反射,以引起司机注意。尾灯的结构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5光的反射和折射(1)
【点击要点】
1.传播方向
2.反射定律 同一 两侧 等于 入射角 可逆
3.镜面漫反射定律
【课堂讲练】
例l B解析:光线由任意方向射向筮相垂直的平面镜时,才会被反向射回,而单一的平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则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巩固训练1 D
例2 B解析:水面可以看成是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地面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发生的是漫反射。当我们迎着月光时,我们可以看到较强的反射光线,地面反射的光线要暗些,因此,尧处是水暗处是地;背着月光走时,我们几乎看不到水面反射的光线,但是能够看到地面反射的光线,因此,有水处暗,地面处亮。
巩固训练2 B
【跟踪演练】
1.B 2.A 3.B 4.D 5.B 6.D 7.A 8.C9.D 10.B
11.漫 镜面 反射定律
12.镜面
13. 90 45 .
14.
15.发生镜面反射用不易反光的材料做黑板等,图略
16.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l7.(1)暗 镜子发生了镜面反射
(2)亮 白纸发生了漫反射
(3)亮桌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4)白纸、桌面、镜子(5)黄色,它只反射黄色的光,其它颜色都被吸收了
18.
入射光线平行射入,反射光线平行射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方向相反。
1.5光的反射和折射(2)
点击要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用的器材主要有平面镜、 、 、
、 等。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②平 面镜成的像与物体 ;③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④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
3.实像和虚像:①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 。② 是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
4.凸面镜和凹面镜统称为 。
①凸面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和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就是凸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②凹面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一个凹面镜。
课堂讲练:
例1 小强身高1,5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2米处照镜子,则他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 米,像到他本人的距离为 ,他以0.5米/秒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时,他相对于他的像的速度是 。
巩固训练1 小文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3米处,看到了镜中自己的像,这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子的距离为 米,当她向镜子走近1米时,像到她的距离为 米。
例2 (2011山西)小豪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
点”,请你帮他完成下列问题: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
(3)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
巩固训练2 (2010鸡西)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破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
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
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1.(2011桂林)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 )
A.平面镜发出的
B.像S’发出的
C.平面镜反射的
D.人的眼睛发出的
2.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量。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
A.凹型镜面 B.凸型镜面
C.平面镜面 D.乳白镜面
3.平静的水面能清晰地显现岸上的景物,俗称“倒影”,它是( )
A.倒立的虚像 B.倒立的实像
C.正立的虚像 D.正立的实像
4.右图为同学们科技制作所做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物体AB的像
是( )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正立、等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5.(2011淮安)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有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小燕子向下俯冲过程中,通过湖面所成像的虚实、及其与像之间距离的变化是( )
A.虚像、距离变小 B.虚像、距离变大
C.实像、距离不变 D.实像、距离变小
6.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
7.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平面镜,欲使镜面前小球滚动方向与镜中小球移动方向垂直,那么镜面前小球滚动方向与镜面的夹角是( )
A.90° B.60°
C.45° D.30°
8.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5米,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米,如图所示,那么人到镜中的视力表的距离和人到镜子的距离分别为( )
A.5米,2米 B.6米,2米
C.4.5米,1.5米 D.5米,1米
9.某同学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想使竖直放置的蜡烛所成的像是水平的,他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90°角放置
B.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60°角放置
C.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30°角放景
D.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
10.小明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蜡烛放在平面镜前50厘米处,他记下了像的位置,然后,他将平面镜向蜡烛移动了10厘米,则第二次成像的位置与第一次成像的位置比较( )
A.向平面镜移动了10厘米
B.向平面镜移动了20厘米
C.远离了平面镜10厘米
D.远离了平面镜20厘米
二、填空题
11.水面也能发生反射,我们从水中看到空中的飞机是 (填“虚”或“实”)像。
12.凸面镜使平行光束 ,凹面镜使平行光束 。汽车的后视镜是
面镜,利用它可以 司机的视野。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 _面镜,它可以使小电珠发出的光,变成 光射出去。
13.如图所示,眼睛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 而得到的像,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而得到的,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它能用眼睛来观察,不能用光屏来承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要验证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方法是
,这种方法叫 。
三、作图、简答题
15.(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中物体ABC的像。
(2)平面镜前A、B两点,要使A点发出的一条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过B点,试完成光路图。
(l) (2)
16.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将刻度尺垂直于玻璃板放置,能粗略地测出被薄玻璃板封闭的容器深度,这是利用了 的特点≠测量时通过玻璃板观察到的是刻度尺的 (填“虚”或“实”)像。
17.我们都知道,用平行光对着平面镜照射,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也就是说,平面镜对光线既不起会聚作用也不起发散作用,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明首先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先找到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有这三种情况。但究竟哪一种情况是正确的呢,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他将10只激光手电筒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束平行光,然后对着凹面镜照射,发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
请你根据上述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实验,小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2)你认为凹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可以有哪些应用?请说出两个。
1.5光的反射和折射(2 )
【点击要点】
1.两支相同的蜡烛 方格纸(白纸) 刻度尺 透明玻璃板
2.①虚②大小相等③相等④垂直
3.①实像②虚像
4.球面镜 ①发散 汽车的后视镜 ②会聚
【课堂演练】
例l 1.5 2.4 1米/秒 解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镜书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也相等。人移动方向与像方向相反,以为像参照物,人运动的速度是1米/秒。
巩固训练l 反射3 4
例2(1)较黑暗(2)玻璃板较厚(3)不变
解析: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 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汇聚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运,两个像越清晰。平面镜威艨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巩固训练2 (1)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说明:不说处理过程,只答出像与物位置关系不得分) (4).使用方格纸更好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答出更容易判断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亦可)
【跟踪演练】
1.C 2.A 3. C 4.B 5.A 6.B 7.C 8.A 9.D 10.B
11.虚
12.发散 会聚 凸 开阔 凹 平行
13.会聚 会聚
14.在平面镜(毛玻璃)后面放一根一样大小的蜡烛,并移动镜后的蜡烛使它与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等效代换法
15.图略
16.平面镜 虚
17.(1)、四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的作用(2)太阻灶的反射面、汽车车头灯的聚光面

1.5光的反射和折射(3)
点击要点
1.光的折射: 。
2.折射规律:
课堂讲练
例1 光从空气射人玻璃,则光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 )
A.两者都一定改变
B.两者都不一定改变
C.方向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速度一定变大
D.方向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速度一定变小
巩固训练1 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
B.观察楼房在水中的倒影
C.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高
D.存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
例2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根据这个道理,如果光从其他介质斜射人空气中,则折射角 入射角。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 是入射光线,玻璃在 。
巩固训练2 有关下图中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是入射光,b是反射光,c是折射光,QP是法线
B.a是入射光,b是反射光,d是折射光,QP是法线
C.a是入射光,e是反射光,c是折射光,MN是法线
D.a是入射光,b是反射光,e是折射光,QP是法线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湖中的倒影 B.碗中的筷子 C.世博会夜晚灯光 D.镜中的陶罐
2.在海上或沙漠上,有时会看到高楼大厦,热闹市场,实际大海、沙漠上并没有这些楼市,这种现象叫“海市蜃楼”,出现“海市蜃楼”的原因是( )
A.光在海面上反射的缘故
B.光在云层上反射的缘故
C.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D.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折射的缘故
3.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鱼’堤: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4.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看到游泳池中水的深度比实际浅
B.教室里的同学能看到黑板上的字
C.湖面上映出白云的“倒影”
D.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5.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B.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反射和折射不会同时发生
D.只要进入另一种介质,光的传播快慢就会改变
6.用汽枪射击池水中的鱼,为提高命中率,在射击时应瞄准( )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再偏上
C.看到的鱼再偏下 D.看到的鱼再偏右
7.一盏探照灯从东向西射向一个没有水的游泳池,正好照亮池底的中央,则在向池中灌水的过程中,在池底被照亮的部分将( )
A.向东扩大 B.向西缩小
C.向南扩大 D.向北扩大
8.(2011盐城)如图所示,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人玻璃砖,折射后从另一侧面射出,其出射点可能是图中的( )
A.M点 B.N点
C.P点 D.Q点
9.潜水员在水中看到岸上的“景物”实质上是( )
A.景物的实像,像在景物的上方 B.景物的实像,像在景物的下方
C.景物的虚像,像在景物的上方 D.景物的虚像,像在景物的下方
10.如图所示,当玻璃杯中没有水时,在A处发出一束光。在不考虑杯壁对光的反射的条件下,当往杯中加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面至CD时,光斑仍在B处
B.当水面至EF时,光斑仍在B处
C.当水面至CD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
D.当水面至EF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
二、填空题
11.(2011沈阳)美丽的城市广场中,有一个美妙的音乐喷泉。在水池的底部射出的光柱会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将喷泉照射得绚丽多彩。某一时刻,一束光柱从池底通过水面斜射向空气,在水面上发生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若入射角为30°,则反射角 ;当入射光线远离水面时,折射光线将 水面。
12.渔民在叉鱼时,总是往 (填“上”或“下”)叉,这是因为光从 到
发生了折射;某人在水中看河岸上的树时,看到的树要比实际的位置 (填“高”或“低”),这是因为光从 到 发生了折射。
13.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如图。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加水,将观察到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14.请在图(1)中标出入射线,反射线,折射线;画出图(2)所示的折射光线的入射光线。
15.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向一块玻璃砖的侧面。请画出光线进入玻璃砖的折射光线和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的折射光线。
三、实验、探究题
16.(2010安徽)下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
6.7°
13. 3°
19.6°
25.2°
30.7°
35.1°
38.6°
40.6°
(1)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
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
律的实验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
以总结(补充完整):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 。
(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

提高班习题精选
1.(2010上海)在下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B.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色光决定的
C.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
D.黑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
3.下列对关于紫外线应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人民币的防伪利用了紫外线的荧光作用
B.适当照射太阳光可以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
C.经常在太阳光下晒晒衣物,可以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紫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4.某同学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从距平面镜2米处跳到了距平面镜4米处。下列关于镜中像的大小及像的距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米
B.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米
C.像比该同学大,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米
D.像比该同学小,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米
5.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6.(2011天津)夜晚,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反射的光,就能及时避让。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7.(2011绍兴)如图,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处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8.一平面镜水平放置,一束光线以45°入射角射到平面镜
上,不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而使平面镜转过15°角时,反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可能是(多选)( )
A .15° B.30°
C. 60° D.75°
9.(2011柳州)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 现象。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
引起的。
10. (2011达州)每天早晨,当你面带微笑走进校园后以1米/秒的速度走向整容镜时,你在镜中的像以 米/秒的速度向你靠近,你在镜中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2011自贡)小明向平静的湖面看去,鱼儿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看到的鱼儿是由于光的 射形成的虚像;若湖中的水深3米,则白云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 3米。(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2.为使与水平面成50°角的阳光竖直射入井里,那么平面镜和水平面应成 角放置;如果太阳光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增加20°时,为使阳光竖直射入井里,则平面镜应再转
角。
13.小明妈妈的钱包掉到了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的灯光找到了钱包。下图中已标出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保留作图痕迹。
14.如图所示,两面平面镜互相垂直,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请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15.(2011鞍山)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平板玻璃的目的是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
16.小芳在家中照镜子时,发现镜中的她“远小近大”。于是她猜想: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是否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她选用 (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和两支 的蜡烛及刻度尺来完成实验。
(2)实验中她把蜡烛分别放在镜前的 位置,发现像与镜后的蜡烛总是
的。
(3)她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
17.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上去,有什么现象,并解释为什么。
1.5光的反射和折射(3)
【点击要点】
1.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犬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父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3)折射角总是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光垂直介质表面射入时,不改变传播方向。(4)光的反射、折射规律中都遵循可逆性原理。
【课堂讲练】
例l D解析:垂直射入时方向不改变,速度一定变小。因为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光在空气中速度比玻璃中大,所以D正确。
巩固训练l C
倒2 可逆 大于 CO NN′的右方
巩固训练2 B
【跟踪演练】
1. B 2. D 3.B 4. A 5.D 6.C 7.A 8.B 9.C 10.B
11.30° 远离
12.下 空气 水 高 水 空气
13.硬币 光的折射 懈析:当人在一种介质中观察另一种介质中的物体时,观察到的都不是物体的本身,而是由物体发出的光经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所得的虚像。人在空气中看水中的硬币,实际上看鲥的是硬币的虚像。
14.图略15.如图
16.(1)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2)入射角(10°~60°)较小时,入射角i与折射角r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提高班习题精选】
1.D 2.D 3.D 4.B 5. A 6.A 7.C 8.AD
9.色散(折射) 折射
10.2 不变
11.折 大于
12.70° 10°
13.略
14.如图
15.(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16.(1)薄玻璃板相同,(2)不同重合(3)无关
17.从侧面看白纸较亮,而平面镜很暗。因为当光线竖宣照到平面镜上时,发生反射的光线垂直反射向上,从侧面看时,反射光线不能进入侧蹈的入眼中,所以,感到镜子很暗。而光线照到白纸时,发生漫反射,反慰的光线一部分进入侧面的人眼,所以,感到白纸较亮。
1.6 眼和视觉(1)
点击要点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形状
作用
生活中的应用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线有作用
老花镜、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作用
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 。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一个凸透镜有2个焦点。一个凹透镜也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f )。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是: 、 、
、 。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首先要调整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
4.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a.凸透镜: b.凹透镜:
5.凸透镜成像规律。
(1) u>2f,f 应用:照相机。
(2) u=2f,v=2f,像物异侧,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 f2f,像物异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幻灯机。
(4)u=f,不成像点。
(5) u < f,像物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放大镜。
6.应注意的问题:
(1)二倍焦距处为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转折点;
(2)焦点处是成实像与成虚像的转折点;
(3)物离焦点越近,像越大,像距也越大。
课堂讲练
例1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王聪同学先将凸透镜对着
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
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右图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蜡烛火焰的高度不合适,在光屏上得到如右图所示不完整的像,要得到蜡烛火焰完整的像,
应将蜡烛向 调节。
(3)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教室里的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 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巩固训练1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厘米。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厘米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例2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如果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厘米处,则经凸透镜后产生一个( )
A.放大、正立的虚像 B.放大、倒立的实像
C.缩小、倒立的实像 D.不能成像
巩固训练2 当蜡烛位于凸透镜某一位置时,在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光屏上将出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得不到实像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以下物品中应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是( )
A.穿衣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老花镜
2.下列有关凸透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的视力
C.凸透镜所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3.(2010潍坊)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烛焰像。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f,由此可以判断像距v和物距u所存的范闱县( )
A. vB. f>v> 2 f
C. u>2f
D. f 4.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如果用的凸透镜破损了一部分,此时( )
A.无法成像
B.只能成部分的像
C.只能成虚像
D.还能成像,但成像亮度暗些
5.凸透镜的焦距为4厘米,一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距离透镜中心13厘米,当物体沿主光轴向距离透镜中心5厘米远处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像间距,先变小,后变大
B.物像间距,一直变大
C.物像间距,一直变小
D.物像间距,先变大,后变小
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位于凸透镜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呈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在光屏上出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得不到实像
7.如图所示,由于下雨,一透明塑料薄膜的顶棚积满了水,下面关于它的讨论正确的是( )
A.这些水构成了一个凹透镜,它对于平行光有发散作用
B.透镜必须是固体,水是不可能成透镜的
C.水的下表面虽然近似为球面,但上表面是平的,所以它不能起凸透镜的作用
D.顶棚的积水构成凸透镜,应注意防止由于它对太阳光的会聚而引燃棚内物品的隐患
8.如图,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向外拉,增加A、B间的距离
C.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9.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从飞机或卫星上向地面拍照(简称“航拍”),如图是我国测绘卫星用精密照相机拍摄的上海科技馆卫星航拍图,如果所用长焦距相机的镜头焦距为300毫米,则所成清晰的像与镜头间的距离为( )
A.等于300毫米
B.略大于300毫米
C.略小于300毫米
D.飞机飞得太高,无法确定
10.(2010成都)如图所示,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观察到的小明眼睛的像;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观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像。关于上述两种情况中所观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小明的眼睛被放大 课本上的字被缩小
A.甲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乙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该眼镜是近视镜
D.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
二、填空、作图题
11.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了使烛焰能成像在光屏中间,要调整 和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 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外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总能得到 的 像,而且物距越小,像距越 ,像也越 。
12.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得 ,这些发射光线的 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13.清晨,露珠下面的草木叶脉更加清晰,这是因为露珠起到了 镜作用的结果。检修工人在查看线路密集的电路板时,为了看清线路的连接情况,常透过一个较大的透镜进行观察,这个透镜应该是 (填“凸”或“凹”)透镜,工人看到的是放大的 (填“实”或“虚”)像,电路板到透镜的距离应 ;检修时还用到了照明灯,这是为了照亮 (填“透镜”或“电路板”)。
14.(2011淮安)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的光 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厘米。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
(3)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 移动。
15.如图,各“方框”中都有一个光学器件,这个光学器件使射入“方框”的光线方向在射出时发生了改变,请根据两条不同光线射人和射出“方框”时的方向,把适当的光学器件放入框中,并完成光路。
三、实验、简答题
16.【探究名称】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小明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图甲),看到手指 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图乙),看到房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他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 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在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体到凸透镜的
距离(厘米)
光屏上像到凸透
镜的距离(厘米)
光屏上像的大小
40
13.5
缩小
30
15
缩小
20
20
等大
15
30
放大
10
光屏上没有像
8
光屏上没有像
【结论与应用】
(1)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 。
(2)小明班拍毕业照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摄影师应使照相机 (填“靠近”或“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填“增长”、“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像距)长度。
1.6 眼和视觉(1)
【点击要点】
1.会聚 发散
2.不变
3.带刻度的光具座 蜡烛 凸透镜 光屏和火柴 凸透镜和光屏 同一高度
【课堂讲练】
例l(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上 (3)放大
解析:(1)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会聚的这个最小最亮的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所以(1)中测量的是凸透镜的焦距,;(2)因为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在上下或左右移动物体时,实像的移动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此题中蜡烛火焰的像在上方,要想在光屏看到完整的像,就要徒像向下移动,敞应该使蜡烛火焰向上移动;(3)、教室里的投影仪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所成的像是放大的。易错分析:此题(2)是最易错的地方。要注意物体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物体的上下左右移动方向与像的上下左右移动方向。
巩固训练l (1)会聚,11 (2)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焦点以内(或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3)放大投影仪(或幻灯机)靠近
例2 D解析: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有两个特殊的“点”,一是2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它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成放大的实像。二是焦点处,它是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大于焦距成实像、等于焦距不能成像,当蜡烛放在凸透镜2倍焦距处,应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焦距,故凸透镜的焦距为20厘米。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时,射到凸透镜上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此时屏上只能出现一个较亮的光斑,而不能成像。
巩固训练2 B
【跟躁演练】
1.D 2.B 3.C 4.D(成像光线减少,故变暗)5.A 6.B(因为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此时物距在,和2f之间,像距大于2f,当蜡烛与光屏互换后,此时物距大于2f,所以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7.D 8.D 9.B 10.C
11.蜡烛 凸透镜 光屏 倒立的实 大 大
12.发散 反向延长线
13.凸透 凸 虚 小于1倍焦距 电路板
l4.(1)最小最亮 10
(2)物距小于焦距,像是虚像(或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不在同一直线上)(3)上15.如图
16.放大 缩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1)大 长 (2)远离 缩短 解析:要利用物体、物距、主光轴构成的三角形与像、像距、主光轴构成的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物的大小/像的大小=物距/像距,像变小,像距也会随之变小。
1.6 眼和视觉(2)
点击要点: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 ,大部分都藏在 的 内,只露出很小的一部分,这样有利于保护 。眼睛前有眼睑,可 ,以防止 ,具有
的功能。
2.光线通过角膜、房水、 和玻璃体,在 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 。
3.眼球中心的黑洞叫瞳孔,它周围是一圈有颜色的 ,其作用是 ,可以控制 的大小。晚上,从黑暗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瞳孔将变 。眼球的成像原理是:u ;成的像的性质是: 。
4.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 ,或晶状体 ,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 ,需配戴 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 ,需配戴 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课堂讲练:
例1 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视力正常的人,物体经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对于近视眼而言( )
A.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B.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C.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D.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巩固训练1 (2011广东)如图所示是人眼球的成像原理图,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则:当物体在很远的地方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物体靠近人眼时,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它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 (填“前”、“上”或“后”)而导致看不清物体,但实际上,人眼在由远到近地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所以人们还是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下列哪种光学仪器成像原理与人眼球成像原理一样? (填序号)
①照相机 ②放大镜 ③投影仪 ④潜望镜
例2 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小乐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
巩固训练2 “老花眼”的主要原因及矫正的方法依次是( )
A.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凸透镜
B.晶状体曲度过大,配戴凹透镜
C.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凹透镜
D.晶状体弹性变小,配戴凸透镜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实像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晶状体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2.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
A.晶状体 B.房水
C.玻璃体 D.瞳孔
3.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4.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甲醛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的,中心厚度只有0.05毫米。近视眼患者戴的HEMA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
A.小于0.05毫米
B.等于0.05毫米
C.大于0. 05毫米
D.任意值
5.当守门员紧盯着远处向他飞来的足球时,其眼球的变化是( )
A.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大,眼睛的焦距变大
B.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大,眼睛的焦距变小
C.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小,眼睛的焦距变大
D.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小,眼睛的焦距变小
6.(2011武汉)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7.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8.对于远视眼患者而言,近处物体成像的位置和应采取的矫正方式是( )
A.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
B.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C.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
D.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
9.(2010泰州)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做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做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做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10.近年来,近视眼发病率在青少年中有上升趋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用眼卫生,眼睛近视了应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下图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 )
二、填空题
11.近视眼是看不清 处的物体;远视眼是看不清 处的物体,因此患远视眼的一些老人,要看远处物体时,经常将老花镜摘下来。(填“远”或“近”)
12.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如果长期用眼疲劳,会导致近视。有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切削,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 (填“强”或“弱”)些,从而使像落在视网膜上。
13.(1)如图甲所示,该患者患 眼。
(2)如图乙,在AA′处应放 镜,是为了矫正眼。
14.如图所示的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这种眼镜可以用于矫正 眼。
三、实验、简答题
15.2011年6月6日是第十六个全国爱眼日。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关爱低视力患者,提高康复质量”。
(1)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视网膜上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2)要科学用眼,注意用眼卫生。读书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 厘米。
(3)矫正近视眼,要配戴近视眼镜。近视镜是 透镜。
16.(2010安徽)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在光路图中凸透镜用图甲表示,O点为光心,F为其焦点。图乙是运用经过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所画物体AB经凸透镜成的像A′B′的光路图。请参照图乙,在图丙中画出物体CD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C'D'的光路图。
提高班习题精选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某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f,用它照相时,要在底片上成缩小的清晰的像,被照物体与镜头间的距离应该( )
A.大于2f B.大于f,小于2f
C.等于f D.小于f
2.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3.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设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u,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u<10厘米
B.物体为一点光源时,利用该透镜可得到一束平行光,此时u=10厘米
C.该透镜作幻灯机的镜头使用时u>10厘米
D.该镜头作照相机镜头时,u>20厘米
4.发光物体P从距凸透镜60厘米的地方沿主光轴向透镜方向以5厘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下图所示。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关于发光物P在凸透镜中所成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t=9秒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B.当t=6秒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C.当t=ll秒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D.以上三种说法都正确
5.如图所示是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图。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 (填“顺着”或“倒着”)插入架上。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形成 (填“实”或“虚”)像。
6.在图中,凸透镜焦距为12厘米,当蜡烛在20厘米刻度处时,在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倒立的、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46厘米刻度处时,移动光屏,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填“照相机”、“放大镜”或“幻灯机”)就是利用凸透镜的这一特点来观察物体的。
7.请根据近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在方框内画出矫正所需的透镜并完成光路图。
8.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的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蛮得模糊.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
镜的前提下,他应该 。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
应该将书 (填“靠 近”或“远离”)眼睛。
(2)(a)、(b)、(c)、(d)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
情况的是图 ,其矫正做法是图 。
9.(2010盐城)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不小心将透镜掉在地上碎成三块。他们不知道碎镜片的焦距是否与原透镜相等,于是选取其中一块镜片,准备测量其焦距。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测量所选镜片的焦距。所用的主要器材有 ;
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示意图。(图中镜片已画出)
(2)测量后,发现这块镜片的焦距与原透镜相等,由此他们得出“每块镜片的焦距都与原透镜相等”的结论。他们这种推断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1.6眼和视觉(2)
【点击要点】
1.眼球 头颅骨 眼眶 眼球 随时合上 异物进入 保护
2.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
3.虹膜 调节瞳孔的大小 进光量 小 >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4.(1)过远 曲度过大 视网膜前 凹透镜(2)视网膜后 凸透镜
【课堂讲练】
例l B
巩固训练l 后 变小 ①
例2(1)凹靠近(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巩固训练2 D
【跟踪演练】
1.C 2.A 3.D 4.C 5.C 6.D 7.A 8.C 9.B 10.C
11.远 近 12.凸 倒立 弱
13.(1)远视(2)凹透 近视
14.凸远视(或老花)
15.(1)凸 实(2)25(3)凹
16.如图
【提高班习题精选】
1.A 2.C 3.C 4.D 5.凸透 倒着 实 6.缩小 不能 放大镜
7.如图
8.(1)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 靠近(2)c a
9.(1)平行光源、光屏、刻度尺实验示意图如图所示
(2)只测一块镜片焦距具有偶然性

1.7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选教)
点击要点
1.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 ,人类总是根据 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获取信息的方法有 、 、 等,传递信息的方法有 、 、 等。处理信息的方法有 等,利用信息的方法有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 。
3.电磁波包括 、 、 、 、 、 、
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4.人类认识信息世界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 → → →
→ 。
课堂讲练
例1 (2010株洲)关于声波和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和电磁波均可传递信息和能量
B.声波都能被人听见
C.电磁波都能被人看见
D.电子琴演奏发出的是电磁波
巩固训练1 (2010泸州)下列有关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C.可见光是电磁波
D.超声波是电磁波
例1 下列关于信息的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光和电磁波中,只有电磁波能够传递信息
B.固定电视、移动电视、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导线中的电流传递信息的
C.摄像机拍得的物体图像,直接通过发射天线发射传播信息
D.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
巩固训练2 下列设备的运行与电磁波无关的是( )
A.“嫦娥一号”接收地面指挥中心的运行指令实现变轨而奔向月球
B.汽车上安装有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确定行驶路线和距离
C.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救灾人员利用卫星电话恢复了与外界的通讯联系
D.医院里,医生利用B超可观察到母体内的婴儿情况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微波的性质的是( )
A.可以沿直线传播
B.可以发生反射
C.可以发生折射
D.以上说法都对
2.红外线与可见光( )
A.频率相等 B.波长相等
C.都是电磁波 D.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3.一个人的传出神经受到损伤,则( )
A.不能形成视觉
B.不能形成听觉
C.不能形成嗅觉
D.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电磁波的是( )
A.声波 B.无线电波
C.光 D.红外线
5.在“5·12”地震的生命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使用的红外生命探测仪和音频生命探测仪( )
A.向幸存者发出多种信息
B.向幸存者发出不同信息
C.分别收集幸存者发出的多种生命信息
D.分别收集幸存者发出的某一种生命信息
6. 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乘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对火星进行探测研究。它传递信息利用的是( )
A.电磁波 B.超声波
C.次声波 D.各种射线
7.(2010绵阳)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下列关于手机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信息传播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声波传递信息,传播速度约340米/秒
B.通过声波传递信息,传播速度约3×108米/秒
C.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传播速度约340米/秒
D.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传播速度约3×108米/秒
8.(2011岳阳)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遥控器发射的红外线是电磁波
B.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不相等
C.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其波长越长
D.电磁波应用广泛是因为它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伤害
9.(2010盐城)美籍华人高锟在光纤物理学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问世。光纤通信( )
A.利用电流传输信息
B.利用光传输信息
C.传输信息量很小
D.传输信息时损耗大
10.(2010盐城)小明对自动感应门很感兴趣,想了解其原理。他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自动感应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感应装置接受到人所发出的红外线,将门打开;另一种是感应装置发出微波来感知向门移动的物体,将门打开。以下设计方案能探究某自动门是哪种类型的是( )
A.速度相同的两个人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B.人以两种不同速度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C.门打开后,人在门前静止一段时间,观察门的反应
D.白天和黑夜让人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二、填空题
11.(2010大理)小红在家中观看世博会开幕式的盛况,绚丽多彩的电视画面是由蓝、 、红三种色光组成,卫星电视信号是靠 波传播的。
12.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航天员翟志刚在出舱活动结束后还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行了天地通话,通话过程中是靠 传递信息的。
13.一天,小香同学所在的实验小组,将一手机的来电显示设为铃声和屏幕显示,然后将手机用线悬挂在真空罩中,将罩中的空气抽出后,用电话打该手机,结果只看到手机的屏幕显示而听不到铃声。该实验可以证明声音需要 传播,而电磁波可以在 中传播。
三、实验、简答题
14. (2010无锡)探究电磁波特性的实验过程如下:
(1)将手机的“背景灯光提示”功能打开后放在真空罩 中,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空气,打电话呼叫罩中手机,这时,手机背景灯光闪烁。这个事实表明:电磁波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将手机放在金属容器中(手机不与金属容器壁接触),打电话呼叫金属容器中的手机,这时手机 (填“能”或“不能”)接收到信号。
提高班习题精选
1.下列四种波中,哪种波和其余三种波不是同一家族( )
A.光波 B.电磁波
C.超声波 D.无线电波
2.下列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中,运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是( )
A.声呐和无线电广播电视
B.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
C.有线电话和无线电广播电视
D.两人之间面对面相互交谈
3.(2010河北)下列关于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玩电脑游戏时,人不会受到电磁辐射
B.移动电话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C.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D.地震后,用音频探测仪能够搜集废墟中幸存者发出的电磁波信息
4.“3G时代”的到来,可以使用3G手机随时通过无线网络上网。手机无线上网时,是( )
A.利用电磁波传输的数字信号
B.利用电磁波传输的模拟信号
C.利用超声波传输的数字信号
D.利用红外线传输的模拟信号
5.(2010枣庄)关于现代通信和电磁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纤通信传输的信息量很大,主要用于无线电广播
B.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有利无害
D.卫星通信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通信
6.如图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无线电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
A.次声波
B.无线电波
C.可见光
D.紫外线
7.(2011淮安)手机间是利用 波传递信号的,其信号的传播速度与光速
(填“相同”或“不相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米/秒。
8.(2011山西)“歼—2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隐形战机”,它的机身材料和涂层对雷达发射的 (填“超声波”或“电磁波”)具有良好的 (填“吸收”或”“反射”)作用。
1.7信息的获取和利用(选教)
【点击要点】
1.状态、特性和变化 所获得的信息
2.视觉 触觉 听觉 电视 电话 雷达 计算机 远程教育 信息技术
3.无线电波 微波 红外线 紫外线 可见光 X射线 射线
4.外界事物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课堂讲练】
例l A
巩固调练l C
例2 D
巩固训练2 D
【跟踪演练】
1.D 2.C 3.D 4.A 5.C 6.A 7.D 8.A9.B 10.C
11.绿 电磁
12.电磁波
13.介质(空气)真空
14.能 不能
【提高班习题精选】
1.C 2.B 3.B 4.A 5.D 6.A
7.电磁 相同 3×108
8.电磁波 吸收
第1章 水平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2.如图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 )
A.振动的幅度
B.组成的材料
C.振动的快慢
D.自身的结构
3.(2010湛江)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日食 B.铅笔好像折断了 C.鸟巢水中倒影 D.放大的像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若入射角逐渐减小,则反射光线将( )
A.逐渐偏离法线
B.逐渐靠近法线
C.不发生变化
D.无法判断
5.站在水池边往水中看,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的树叶,水下的游鱼,池边房屋和天空中白云的倒影。其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A.树叶 B.游鱼
C.房屋的倒影 D.白云的倒影
6.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向杯中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的硬币的位置是(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后降 D.不升不降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8.(2010成都)关于下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走向穿衣镜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
B.用激光来校准直线,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
C.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
D.小孔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
10.保护好眼、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有关眼或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
B.近视眼可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C.人的外耳道上有听觉感受器
D.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
11. (2011上海)下列光学器具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
①放大镜 ②穿衣镜 ③潜望镜 ④近视眼镜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②与④
12.(2011选州)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13.下列四幅图中,分别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两幅图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11包头)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B.物体经小孔成的像是正立的、缩小的实像
C.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D.右图中空气泡对入射的平行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15.(2010莱芜)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B.用超声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16. (2011绵阳)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电灯泡接到电路中让其发光,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图案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图案与白墙之间距离较大)移动,则所画图案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是( )
A.不能成像
B.能成一次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C.能成两次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D.能成三次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等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17.(2010哈尔滨)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18.关于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B.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减小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C.“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调
19.某人用一块四周有点缺损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则他在光屏上得到的像与未缺损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相比( )
A.所成像毫无变化 B.所成像四周也有缺损
C.像的大小、正倒、位置均无变化,但略显暗些
D.看缺损程度,如四周缺损较多时,不能成完整像
20. (2010武汉)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其点燃
D.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21.蜜蜂、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是翅翼 产生的;北风呼啸是空气在 ;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的工作状况,这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
的道理;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 而发出的。手机不宜挂在胸前,是因为手机发射出的 会对人的心脏造成不良影响。
22.光在同种物质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光每秒在水中传播的距离比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 (填“大”或“小”)。
2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光线与折射线光恰成直角,则入射角为 ,折射角为 。
24.医生在为张红同学检查视力时,张红通过平面镜观察视
力表,如图所示。张红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是 。如果
不用平面镜,用眼直接看视力表,张红离视力表的距离应是 。
25.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26.(2011天津)身高1.75米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米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 米。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米,他的像高 1.75米(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7.观察右图,小红手拿透镜对着窗外的大树,小明手拿白纸,他
们在白纸上看到了大树的像,小红拿的是 透镜。这一
成像规律的应用是 。
28.太阳灶是用 面镜制成的,它可以使照在表面的太阳光
在一点。凹面镜的面积越大会聚的太阳光就越 ,温度也就越 ,利用它不仅可以烧水、煮饭,还可以发电、冶炼,所以它是既节约燃料又不 的环保型能源。
29.(2010潍坊)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 。
(2)灯泡的作用是: 。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

30.(6分)小明从眼镜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1所示)。小明用的镜片是 透镜,所成的是 (填“虚”或“实”)像。小明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2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三、作图、实验题(共27分)
31.(4分)
(1) AB、CD是同一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在图a、图b中作出光源S。
(2)请在图c中将近视眼观察远处物体的光路补充完整。
32.(7分)(2011武汉)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
(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 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看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 。
(3)如图丙所示,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 。
33.(8分)(2010莱芜)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2)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
34.(8分)某科学学习小组,选择如图1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 (填序号);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2甲、乙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 。
(2)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 的关系”。
第1章 水平测试
1.B 2.A 3.A 4.B 5.B 6.B 7.D 8.A 9.B 10.D 11.B 12.C 13.D 14.D 15.D 16.C 17.C 18.B 19.C 20.C
21.振动 振动 信息 振动 电磁波
22.直线 3×109米/秒 小
23. 60度 30度
24.5.4米 0.4米
25.振动 音调 空气
26.3 等于
27.凸 照相机
28.凹 会聚 多 高 污染环境
29.(1)改变光传播的方向(2)光源(3)适当调整镜头与透明胶片之间的距离
30.凸 虚 近视
31.略
32.(1)荧光物质
(2)反射
(3)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玻璃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玻璃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等)
33.(1)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2)验证像和物体大小是否相等34.(1)A、C 小 (2)透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