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5 11: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成功地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扭转了整个俄国的命运。材料强调十月革命
(  )
A.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点
B.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C.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阵营
D.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2.关于一战下列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
B.战争爆发前德国把美国视为衰落的国家
C.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D.一战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中心转向亚洲。
3.1922年2
月,由于乔里—乔拉村村民打死了22名向示威游行者开枪的警察,甘地认为没能制止暴力行动是自己“最惨痛的耻辱”,并停止了全国的不合作运动。这表明了当时印度
(  )
A.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B.用合法手段赢得独立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殖民者的残酷压迫
4.“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俄国二月革命
B.七月流血事件
C.苏联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5.下图是某同学在整理课堂笔记后提炼出的部分要点,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主题是(  )
A.
印尼民族党的不合作政策
B.
埃及华夫脱运动
C.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卡德纳斯改革
6.《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确立在国际性组织的历史文献之中,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
A.根除了法西斯势力
B.使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C.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D.促进了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
7.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与下列哪些会议有关系(  )
①巴黎和会
②雅尔塔会议
③华盛顿会议
④旧金山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8.1941年12月7日清晨7时55分,日本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用舰载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B.日本为了取得战争主动权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9.甘地认为:“非暴力反抗总是优于武装抵抗”、“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决不能用于保护一个邪恶的事业”。以下不符合“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是(  )
A.1920年9月组织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
B.1922年2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村民冲击警察局
C.1930年3月破坏食盐专营法,组织“食盐进军”
D.1940年国大党政府辞职抗议印度总督宣布参战
10.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成功地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扭转了整个俄国的命运。材料强调十月革命
(  )
A.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点
B.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C.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阵营
D.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11.1922年2
月,由于乔里—乔拉村村民打死了22名向示威游行者开枪的警察,甘地认为没能制止暴力行动是自己“最惨痛的耻辱”,并停止了全国的不合作运动。这表明了当时印度
(  )
A.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B.用合法手段赢得独立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殖民者的残酷压迫
12.《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  )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B.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C.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立即展开暴力革命斗争
13.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与英、法、俄签署了《伦敦秘密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对德国中断外交关系。《伦敦秘密条约》的签署表明(  )
A.德意的关系开始恶化
B.同盟国集团趋于瓦解
C.协约国处于战略优势
D.意大利撕毁三国盟约
14.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番言论表明他(  )
A.反对退出一战
B.赞同《四月提纲》
C.支持临时政府
D.反对“新经济政策”
15.1926年,法国空陆军配合,重兵逼近摩洛哥塔尔吉斯特最后防线,克里姆被迫向法国投降,并被流放到留尼汪岛,共和国也被西、法扼杀。这说明(  )
A.反殖斗争并非一帆风顺
B.领导人克里姆具有妥协性
C.摩洛哥社会经济较落后
D.共和国体制不符合其国情
16.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B.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17.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欧洲战事正酣之际,有德国学者发出这样的呼吁:“今日奄奄一息的西方,重新面向涌现神灵的阳光之处,人类所有的关于上帝和神灵宏伟梦想的真正诞生地——东方。”材料反映了(  )
A.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变化
B.美苏两极格局的到来
C.法西斯力量的削弱
D.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
18.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下列有关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收回了汉口、九江等英租界
B.印度——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墨西哥——卡德纳斯——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D.埃及——扎格鲁尔——收回苏伊士运河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6分)
19.(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词(萨蒂亚格拉哈)的本义是坚持真理,从而也就是真理的力量。我也曾把它叫作爱的力量或精神的力量。在应用萨蒂亚格拉哈时,我在最初阶段发现,追求真理是不许向敌人施加暴力的,而应以忍耐和同情使其摆脱错误。在某一个人看来是真理的东西,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错误的东西。忍耐之意,就是自我受苦。因此,这个学说的意思,就是要辨明真理,但不是靠使敌人受苦,而是使自己受苦。
——《甘地论萨蒂亚格拉哈》(1919年11月1日)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兹宣布凡属下列公司(名称略)之机器设备、器材、建筑物、油管、贮油池、交通道路、油糟汽车、加油站、船舶及其他动产与不动产,一律收归国有。其所以如此,系因根据国民经济部之意见,此类资产均为石油工业产品之开采、加工与分配所必需。
第三条 对于国有化企业所蒙受之损失,财政部将根据宪法……予以相应补偿。补偿款项将定期以现金支付,支付年限不得超过十年……
——《卡德纳斯政府关于石油国有化的法令》(1938年3月18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地所说的“萨蒂亚格拉哈”实质上指的是什么?甘地为何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付“敌人”?(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改革的意义。(12分)
(3)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度和墨西哥维护民族独立方式的异同。(8分)
20.(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对广大农民的让步,被叫做“农民的布列斯特”,是为新经济政策的开端。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农民有了余粮,于是在苏维埃政权下恢复了曾经被严格禁绝的市场交易,恢复了货币、交换、价值、市场机制的运用,突破了社会主义的许多概念,把市场引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虽然1920年代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包括列宁在内,当时并没有从政治体制的角度考虑改革问题。由于在经济上向长期被看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农民作了让步,作为补偿,在政治上反而朝加强专政的方向发展。
——郑异凡《列宁的一次改革尝试》
材料二
中国、越南、古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都实行了经济改革。而这些改革在不同程度上都打上了“政策”的烙印,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经济运作模式。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经济总量逐年高速增长。“新经济政策”的生命力因此在当代具有显著的意义,最终指明了继斯大林模式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
——盛维充、王艾青《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是如何对农民做出让步的?并分析其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打上列宁‘新经济政策’烙印”的?(6分)
参考答案
1——18:DCCAD
BBABD
CADCA
BAD
19.(1)实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原因:印度与英国实力相差悬殊,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很容易遭到镇压;甘地在抗英斗争方式上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
(2)措施: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意义: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3)同:都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方式。异:印度主要着眼于对外抵抗英国的侵略,而墨西哥则是在已经实现独立的前提下进行国内的民主改革。
20.(1)让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意义: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分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行对外开放;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