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04
名师点拨
03
自主学习
02
读图学文
01
考点描述
05
随堂训练
06
链接中考
08
思维导图
07
天盘归纳
课标要求
中考考点
①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②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无
年,海协会会长 与海基会董事长
在新加坡举行第一次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年11月, 同台湾方面领导人
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 会面。?
首次
1949
马英九
习近平
2015
辜振甫
汪道涵
1993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 问题。 年,
败退台湾,形成了今天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2.对台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用 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
国民党
1949
内政
3.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
和 的炮击,海峡两岸局势逐渐走向缓和。?
4.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 ,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三不”政策
1987
马祖
金门
《告台湾同胞书》
1979
5.1990年,台湾成立了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 ; 年,两会达成 的共识,这就是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6. 年1月, 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 的八项主张。?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江泽民
1995
“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92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交流基金会
7. 年, 会见 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双方重申坚持 ,反对 ,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台独”
“九二共识”
连战
胡锦涛
2005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年11月,两岸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__________ 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三通”
邮政合作
空运直航、海运直航、
2008
1.易错点:“一国两制”的方针最早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并在港澳问题上顺利实施;台湾成立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大陆成立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2.易错字:海峡、辜振甫。
一、选择题
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国共合作 D.民族区域自治
B
2.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关活动的先后顺序( )
①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汪辜会谈
④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③①②
C
3.右图所示台湾品牌商品在大陆广为流通。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一脉同根
B.海峡两岸经济交流频繁
C.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密切
D.实现了祖国统一大业
B
4.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直接会面,这表达了两岸领导人( )
A.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的意愿
B.扩大两岸政治分歧的意愿
C.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意愿
D.打破两岸长期相互隔绝状态的意愿
C
5.台湾实行的“一国两制”比港澳实行的一国两制享有更大的权利是( )
A.社会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
C.法律基础不变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D
6.2018年11月台湾高雄市长韩国瑜谈道:“我承认·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因为热爱中华。”他认为,“九二共识”是目前海峡两岸和平共存的最好方式,所以对此完全遵照和认同。“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一国两制”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和平统一中国 D.两岸开展政治对话
B
7.2015年5月,某旅游公司设计了多条“走进台湾”系列产品线路,包括美食之旅——“吃”遍宝岛;花博之旅——“花”现宝岛;婚纱蜜月之旅——钟爱一生宝岛演艺等。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B.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C.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B
8.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
A.海协会成立
B.海基会成立
C.“九二共识”
D.汪辜会谈
C
9.下表内容充分反映了( )
C
时间
事件
197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实行“三通”
1989年
台湾回祖国大陆探亲、访友、旅游、考察和经商的达40 万人次
1990年
两岸民间交往达100 万人次,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
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009年
台湾吴伯雄访问大陆,希望两岸兵戎相见永不再现
2014年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抵达台湾进行访问
2015年
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
A.1990 年以来,两岸关系才开始松动,民间交往的坚冰已打破
B.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分裂中国的阴谋注定要失败
C.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一直主张和平统一台湾
10.2008年,海峡两岸达成的协议包括( )
①空运直航 ②海运直航 ③邮政合作 ④陆运直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其中“三不”政策不包括( )
A.不接触 B.不谈判
C.不对话 D.不妥协
C
B
二、材料题
12.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实现了跨越66年的“世纪握手”。在会谈中,习近平指出:两岸领导人坐在一起,就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
(1)“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回顾台湾三次分离两次回归的历史,请将下表中字母所对应的史实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A郑成功收复台湾;B《马关条约》后日本侵占台湾;C国民
党退踞台湾。
历史时段
分离
回归
中国古代史
明末,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
A
中国近代史
B
1945年,台湾光复
中国现代史
C
?
(2)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国政府制定的方针是什么?
?(3)为“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两岸同胞在哪两大领域加强了联系?
?(4)两岸“跨越66年的世纪握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言之有理即可)
答:经济、文化。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一、选择题
1.(2020·山东济宁)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
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D.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B
2.(2020·甘肃天水·10)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③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C
3.(2020·云南)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是( )
A.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民间团体的经济交流 D.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B
A.多边外交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的原则 D.一个中国的原则
4.(2020·四川宜宾·11)在时间轴的空白处应填入( )
D
5.(2019·湖北恩施)下列选项中,前后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港——葡萄牙强行割占和租借
B.澳门——董建华任第一任行政长官
C.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海峡两岸全面实现直接、双向的通航、通邮、通商——阻碍了两岸经济的发展
C
6.(2019·山东德州)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
7.(2019·山东潍坊)右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探究学习卡片。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一国两制”构想逐步形成
B.海峡两岸交往交流日益密切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
D.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
B
二、材料题
8.(2020·甘肃兰州·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材料二: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余既来索”结果如何?
答: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收回台湾。
?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重大意义?
答:设立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台湾的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3)在《反分裂国家法》中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哪两种方案?你认为实行哪种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为什么?
答:和平统一,非和平方式统一。前者,中国综合国力强大,中华民族共同愿望;或后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