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生活中的酸和碱——酸、碱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1.2 生活中的酸和碱——酸、碱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5-06 10:2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教课标版 5.1 酸、碱的组成与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继第三章“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延续和深化,酸碱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开启化学下册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密钥。酸、碱的组成与分类是学生后续学习酸碱性质的基础,以常见的酸、碱化学式入手,培养学生学会归纳物质结构特点的方法;通过分析酸的化学式和碱的溶解性,感受化学学习中一般与特殊的辩证观点,了解归纳、类比的学习方法。同时巩固物质的命名,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本节课知识点难度不大,但较零碎,通过课堂多元化的游戏活动增添化学学习的乐趣,巩固课堂知识,采用小组合作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发展化学学科价值认识水平。
二、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物质构成的微粒、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化合物化学式写法、溶液的酸碱性、物质的溶解性。常见的酸和碱在第三单元介绍,在上册各单元学习中穿插部分酸碱,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酸碱的认识。
技能水平:学生具备基本的元素观、微粒观、符号观,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3、情感状态:好奇心和求职欲能激发学生探究能力,推理和演绎、归纳和反思能力欠缺
三、“素养为本”的教育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根据酸碱的化学式说出酸碱的组成,通过写化学式,知道常见酸碱的读写;
通过酸碱分类,提高对文字符号、一般与特殊等信息处理的能力,感受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
通过趣味游戏,培养学生化学知识综合应用和迁移能力;
通过生活酸碱认识感受化学的隐藏的魅力,利用已学知识联系生活现象
评价目标
通过对酸碱组成的探究,诊断学生元素观、微粒观的构建层次
通过对酸碱分类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合作讨论、分类归纳的探究水平
通过课堂讨论、游戏、板书、当堂测试,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知识掌握和迁移水平,化学语言掌握水平,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通过小组合作和竞争模式,诊断发展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团队意识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碱的组成和分类,酸的一般命名和习惯命名
难点:酸、碱的分类,酸的命名
“素养为本”的教学与评价思路

“酸、碱的组成和分类”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教学设计说明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希沃白板5.0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蒙层、擦除、多种触发动画使课件更加生动。采用课堂活动中的“判断对错”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竞争意识,采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使用希沃授课助手投影展示,希沃软件白板互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等辅助学生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探索信息技术下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以小见大,学做结合。教学围绕“化学式”为突破口,挖掘酸碱的组成和分类,延伸出酸碱组成特点、酸的三个分类角度,酸的一般命名和习惯命名、碱的分类等重要知识点。在每一个新授知识点后,适时展开趣味活动,巩固新知,落实知识,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活动,迸发课堂新活力。
旧知新用,化学价值新认识。教学设计抓住本章是第三章“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创设“标签模糊的试剂”问题情境,考察学生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应用指示剂鉴别溶液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在新课实施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读写酸碱,以“氢氯酸HCl”抛砖引玉,到“HI”命名,再到“氢氟酸”“氢硫酸”的书写,既传授新知,又复习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读写相辅相成,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价值;生活酸碱知多少,学生认识到化学社会价值。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

【学习任务1】学生讨论,根据已学知识,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方法进行简单化合物的鉴别。
【诊断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于溶液酸碱性定性和定量的认识水平,应用酸碱指示剂鉴别物质的知识迁移水平。
活动一;酸碱的组成

【学习任务2】写出常见酸碱化学式,说说它们的组成特点;区分单质、氧化物、酸、碱、混合物。
【评价任务2】对酸碱组成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组成的结构化水平
活动二:(1)酸的分类(2)酸的一般命名和习惯命名
【学习任务3】根据酸的化学式,对酸进行分类;读写有氧酸和无氧酸,知道酸的一般命名和习惯命名。
【评价任务3】对酸的分类探究,诊断和发展学生分类观,化学用语掌握情况和应用水平。
4、活动三:碱的分类

【学习任务3】书写碱的化学式,根据溶解性表进行分类;酸碱知识对垒比拼。
【评价任务3】对碱的分类探究,诊断和发展学生化学用语掌握情况;对酸碱知识游戏的竞争活动,诊断和发展学生信息分析能力,化学知识迁移水平。
5、活动四:生活酸碱知多少

【学习任务4】说说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评价任务4】诊断和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
6、活动五:课堂小结

【学习任务5】小结本节课知识
【评价任务5】诊断和发展学生对提炼知识水平,形成“点-线-面”立体表征的科学思维。
7、当堂测试
写出下列酸和碱的化学式
碳酸 硝酸 乙酸
氢氧化铝 氢氧化铜 一水合氨
(2)HCl,H2SO4,H2CO3,Cu(OH)2,NaOH,Fe(OH)3,Ba(OH)2,CH3COOH.
其中,属于有机酸的是 ,
属于一元无机酸是 ,
属于难溶性碱的是 。
酸碱大动员:根据老师的指令,符合要求的“酸”或“碱”起立。
8、板书设计
酸、碱的组成和分类
(1)酸、碱的组成
酸: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2)酸的分类
A、与酸根结合氢原子个数
含氧酸:某酸
B、分子中是否含有氧原子
无氧酸:氢某酸
C、有机物和无机物
(3)碱的分类
溶解性:难溶性碱和可溶性碱
教学反思与建议
教学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的品质和能力,是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的启迪者,更要发展情感态度,提高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验知识探究的乐趣中,自主总结提升,“寓教于学,学做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更要贯穿“科学态度”“实践创新”等更为丰富和全面的素养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已有经验和真实情境,采用驱动式和竞争式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实际和未来情境的解决能力。本节课有效的渗透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和创新意识,逻辑分析和辩证思维等素养的培养。
这节新授课,还应考察到学生思维层次的差异性,思考课堂中辩证思维的多样性。在后续课堂中,为学生扩宽认识酸碱视野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