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3
第3课时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提升篇)
一、单选题(共5小题,满分25分,每小题5分)
1.如图,设、两点在水库的两岸,测量者在的同侧的库边选定一点,测出的距离为m,,,就可以计算出、两点的距离为( )
A.m
B.m
C.m
D.m
2.为测量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
m的楼顶上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的俯角为45°,那么塔AB的高度是( )
A.20
m
B.20
m
C.20(1+)
m
D.30
m
3.如图所示为起重机装置示意图.支杆BC=10
m,吊杆AC=15
m,吊索AB=5
m,起吊的货物与岸的距离AD为( )
A.30
m
B.
m
C.15
m
D.45
m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个字,小节,奏唱需要秒,某校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旗杆正好处在坡度的看台的某一列的正前方,从这一列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分别为和,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米(如图所示),旗杆底部与第一排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要使国歌结束时国旗刚好升到旗杆顶部,升旗手升旗的速度应为(米/秒)
A.
B.
C.
D.
5.如图,地面四个5G中继站A、B、C、D,已知,,,,则A、B两个中继站的距离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共3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5分,少选得3分,多选不得分)
6.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点A向北偏东30°前进100
m
到达点B,在B点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不可能为(
)
A.50
m
B.100
m
C.120
m
D.150
m
7.如图,轮船A和轮船B同时离开海港匀速直线航行,其中轮船A的航行速度是v(nmile/h),轮船B的航行速度比轮船A快10(nmile/h).已知航行lh后,测得两船之间的距离为(v+20)nmile,如果两艘轮船的航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则下列满足条件的v是(
).
A.10
B.30
C.25
D.20
8.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A,B间的距离,李宁同学首先选定了与A,B不共线的一点C,然后给出了三种测量方案(△ABC的角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则一定能确定A,B间距离的所有方案为(
)
A.测量A,B,b
B.测量a,b,C
C.测量A,B,a
D.测量A,B,C
三、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5分,一题两空,第一空2分)
9.在游学活动中,同学们在杭州西湖边上看见了雷峰塔,为了估算塔高,某同学在塔的正东方向选择某点A处观察塔顶,其仰角约为45°,然后沿南偏西30°方向走了大约140
m来到B处,在B处观察塔顶其仰角约为30°,由此可以估算出雷峰塔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
10.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试求:
则救援船到达D点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____.
11.如图所示,甲船以每小时30
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南偏西7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南偏西6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10
海里.乙船每小时航行_____________海里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4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求此山的高度CD.
第12题
13.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时,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
14.如图,要计算某湖泊岸边两景点B与C的距离,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需要在岸上选取A和D两点,现测得,,,,,则求两景点B与C的距离.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3
第3课时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提升篇)
一、单选题(共5小题,满分25分,每小题5分)
1.如图,设、两点在水库的两岸,测量者在的同侧的库边选定一点,测出的距离为m,,,就可以计算出、两点的距离为( )
A.m
B.m
C.m
D.m
【答案】A
【解析】∵中,,,
∴.
又∵中,m,
∴由正弦定理可得:,则m.故选:A.
2.为测量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
m的楼顶上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的俯角为45°,那么塔AB的高度是( )
A.20
m
B.20
m
C.20(1+)
m
D.30
m
【答案】A
【解析】如图所示,
由已知得四边形CBMD为正方形,而CB=20
m,
∴BM=20
m.
又在Rt△AMD中,DM=20
m,∠ADM=30°,
∴AM=DMtan
30°=
m,
∴AB=AM+MB=+20=20m.
故选:A.
3.如图所示为起重机装置示意图.支杆BC=10
m,吊杆AC=15
m,吊索AB=5
m,起吊的货物与岸的距离AD为( )
A.30
m
B.
m
C.15
m
D.45
m
【答案】B
【解析】在△ABC中,AC=15
m,AB=5
m,BC=10
m,由余弦定理得cos
∠ACB===-,所以sin
∠ACB=.又∠ACB+∠ACD=180°,所以sin
∠ACD=sin
∠ACB=.在Rt△ACD中,AD=ACsin
∠ACD=15×=(m).
故选:B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个字,小节,奏唱需要秒,某校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旗杆正好处在坡度的看台的某一列的正前方,从这一列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分别为和,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米(如图所示),旗杆底部与第一排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要使国歌结束时国旗刚好升到旗杆顶部,升旗手升旗的速度应为(米/秒)
A.
B.
C.
D.
【答案】B
【解析】如图,由题意,∴,
在中,,即,.
∴,
(米/秒).故选:B.
5.如图,地面四个5G中继站A、B、C、D,已知,,,,则A、B两个中继站的距离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得,,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
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所以.故选:C.
二、多选题(共3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5分,少选得3分,多选不得分)
6.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点A向北偏东30°前进100
m
到达点B,在B点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不可能为(
)
A.50
m
B.100
m
C.120
m
D.150
m
【答案】BCD
【解析】如图,设水柱的高度是h
m,水柱底端为C则在△ABC中,∠BAC=60°,AC=h,AB=100,BC=h,
根据余弦定理得,(h)2=h2+1002-2×h×100×cos
60°,
即h2+50h-5
000=0,即(h-50)(h+100)=0,
解得h=50或h=-100(舍去),
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故选:BCD
7.如图,轮船A和轮船B同时离开海港匀速直线航行,其中轮船A的航行速度是v(nmile/h),轮船B的航行速度比轮船A快10(nmile/h).已知航行lh后,测得两船之间的距离为(v+20)nmile,如果两艘轮船的航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则下列满足条件的v是(
).
A.10
B.30
C.25
D.20
【答案】CD
【解析】不妨设海港所在点为,作图如下:
根据题意可得,
因为,根据余弦定理可得:
,
即,
解得,
又要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
即.
故的取值范围是.故选:CD
8.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A,B间的距离,李宁同学首先选定了与A,B不共线的一点C,然后给出了三种测量方案(△ABC的角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则一定能确定A,B间距离的所有方案为(
)
A.测量A,B,b
B.测量a,b,C
C.测量A,B,a
D.测量A,B,C
【答案】ABC
【解析】对于选项A,利用内角和定理先求出C=π-A-B,再利用正弦定理=解出c;故A正确;
对于选项B,直接利用余弦定理c2=a2+b2-2abcos
C即可解出c;故B正确
对于选项C,先利用内角和定理求出C=π-A-B,
再利用正弦定理=解出c;故C正确
对于选项D,不知道长度,显然不能求c.故D错误;故选:ABC
三、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5分,一题两空,第一空2分)
9.在游学活动中,同学们在杭州西湖边上看见了雷峰塔,为了估算塔高,某同学在塔的正东方向选择某点A处观察塔顶,其仰角约为45°,然后沿南偏西30°方向走了大约140
m来到B处,在B处观察塔顶其仰角约为30°,由此可以估算出雷峰塔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
【答案】70
m
【解析】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如图所示,
其中∠CAD=45°,∠BAC=60°,∠CBD=30°,设塔CD高为x,则CA=x,BC=x,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BC2=AC2+AB2-2AC·AB·cos
∠CAB,
即3x2=x2+1402-2x×140×,
化简得x2+70x-140×70=0,即(x-70)(x+140)=0,
解得x=70,即雷峰塔的高度为70
m.
故答案为:70
m.
10.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试求:
则救援船到达D点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____.
【答案】1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中,,,则,
由正弦定理得:,
由,
代入上式得:,轮船D与观测点B的距离为海里.
在中,,,,
由余弦定理得:
,
,,
即该救援船到达点所需的时间小时.
故答案为:1小时.
11.如图所示,甲船以每小时30
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南偏西7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南偏西6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10
海里.乙船每小时航行_____________海里
【答案】30
【解析】连接A1B2,由题意知,A1B1=20,A2B2=10,A1A2=×30
=10
(海里).又∵∠B2A2A1=180°-120°=60°,∴△A1A2B2是等边三角形,
∠B1A1B2=105°-60°=45°.
在△A1B2B1中,由余弦定理得B1B=A1B+A1B-2A1B1·A1B2cos
45°=202+(10)2-2×20×10×=200,∴B1B2=10(海里).
因此乙船的速度大小为×60=30(海里/小时).
故答案为:30海里/小时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4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求此山的高度CD.
【答案】100
【解析】由题意,在△ABC中,∠BAC=30°,∠ABC=180°-75°=105°,故∠ACB=45°.又AB=600
m,故由正弦定理得=,解得BC=300
m.
在Rt△BCD中,CD=BC·tan
30°=300
×=100(m).
第12题
13.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时,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
解:由题意知AB=5(3+)海里,
∠DBA=90°-60°=30°,
∠DAB=90°-45°=45°,
∴∠ADB=180°-(45°+30°)=105°.
在△DAB中,由正弦定理,
得=,
∴DB==
==10(海里).
又∠DBC=∠DBA+∠ABC
=30°+(90°-60°)=60°,BC=20(海里),
在△DBC中,由余弦定理,得CD2=BD2+BC2-2BD·BC·cos
∠DBC=300+1
200-2×10×20×=900,∴CD=30(海里),
∴需要的时间t==1(小时).
故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1小时.
14.如图,要计算某湖泊岸边两景点B与C的距离,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需要在岸上选取A和D两点,现测得,,,,,则求两景点B与C的距离.
【答案】
【解析】在中,因为,,,
由余弦定理得,
整理得,
解得或(舍去),
在中,因为,,
所以,
由正弦定理得:
,
所以.
故答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