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高考语文——社科文总复习
上海高考语文社科类文本二轮总复习
一、社科文考情梳理:
(一)考纲中对社科文阅读的要求
I.识记与理解
I.2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I.3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II.分析与综合
II.8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II.9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II.10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II.11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II.12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II.1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社科文侧重的是社会科学,即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艺术学、逻辑学、语言学、史学、军事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在内的社会学科。
??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
(二)题型与题量
选择题:排序、文意理解、文意推断
简答题:词语含义,词、句、段作用题,语法、修辞在表达效果题,文意概括题,思路、结构题、评价探究类等等
【5—6道题目左右】
(三)分值(16分--18分)
社科文考点及答题方式梳理
选择题十大陷阱
①部分与整体
②已然和未然
③或然与必然
④先期与后期
⑤主要与次要
⑥原因与结果
⑦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
⑧言多与言少
⑨客观与夸大(缩小)
⑩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
其他:①肯否对换
②故意曲解
③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④偷换概念
简答题常见题型及答题要点
一、词语的含义
1、总述:高考常见题型,社科文阅读出现频率很高,考察的形式变化不大,基本以“词语含义”为常见考察点,分值为2分。
2、答题格式归纳:
对词语的理解,要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分析文章总体的思想和感情,不论是科学类文章还是文学作品,都要认真分析全文的内容,以面代点,从对文章全面理解的角度上,把握词语在整体意义中的个性含义。注意三点:
Ⅰ、分析词语的原意,联系语境,联系文章背景等。
Ⅱ、原意必须结合语境,才是王道!
1: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要看词语前后文的内容,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也有个别在代词后面)。
2:情景义是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产物,大概有:修辞义、象征义、引申义等等。要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比喻、夸张、借代、拟人、反问、反语等),是否包含上下文内容的引申义。
?
二、句子/段落作用题
1、总述:高考常见题型,答题格式清晰,若能对文章进行思路分析,得分较理想。
2、答题格式归纳:
1.内容上:
①用......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怎样(手法对应的术语)写出......内容+突出/揭示/表现(突揭表)......特点/道理/情感(特道情)
②进一步论证....../补充说明......./解释说明....../阐释......原因
2.结构上:
文首: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设悬吸读)、
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文末:总结全文、点名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
?
三、概括主要内容?
?一,
四、分析思路结构题
1、总评:该类题目高考考的不多,但是模考题常有涉及,并且在目前来说很多思路结构的考查。写作特色考查更像是别的模块的考查点,但是目前模块之间除选文的差异外,很多考点有越来越相似,所以不同模块之间的考查会越来越灵活,对于这一知识点,也要好好梳理。
2、答题思路归纳: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大的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小的结构指语段和语句的安排。与结构思路关系最密切的是主旨和线索。
????①主要内容概括【先写......然后写......之后写......最后写......】+②每部分如何写【从反面提出假设....../引用....../列举了.......】+③每部分之间联系【1.总分式:先总说......再分说......简单明了,完整谨严。2.并列式:大开大合,丰富内容。3.层进式:进一步论述/说明/指出/肯定......层层深入,引人入胜。4.对照式:前后对比,鲜明突出。】+④结构术语
术语
定义
作用
答题格式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直接显示中心表达情感
1.
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
?
2.
总领全文
3.
总起下文
4.
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
说明开头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开头好处
卒章显志
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
1.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
2.总结全文,使结构更完整
?
3.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说明结尾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结尾好处??
过渡
层次段落承上启下的句子
1.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
?
2.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
3.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引出过渡文句,说明承上启下情况,分析作用好处
照应文题
文章题目与正文相照应
1.紧扣中心写作,行文紧凑集中
2.反复点扣题目,强调中心?
找出点扣题目的句子,分析反复点题的作用
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相照应
1.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
2.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1.
找出首尾呼应文句
2.
交代呼应内容
3.
分析作用以及好处
前后呼应
上下文间内容的呼应
1.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
2.构思精巧,行文严密
找出伏笔、应笔,分析作用好处
起承转合
文章基本结构方式,开头展开转折结尾?
1.结构完整清晰连贯
?
2.结构圆合严密
概括段落大意,说明段间关系,分析结构特征
开放的恐惧
①如果说有一种恐惧来自开放,那么我们很容易把它看作是保守分子的反应。对开放的恐惧显然是极端无自信的虚弱表现,但是,我在这里竭力要表达的恐惧是另外一层含义:即力主开放者在开放来临之后的恐惧,就像一个自由斗士所争取来的自由,反而使他陷于新的困惑与痛苦中。人是常常为自己招来魔鬼的,关于这点我们从儿童故事里就已知道了。一个整天关在屋子里的孩子老是想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到河里去游泳,后来他偷偷地来到森林与河边,却遭遇了狼和水妖。结果,这个孩子就回到家,在写着狼的故事和水妖的故事的童话里安全地幻想,他再不愿真的碰见它们了。
②开放的恐惧是一种没有托辞的恐惧。在封闭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为自己的无能进行辩解,他可以把一切归咎于外在的禁锢,个人就不承担什么责任了。但是开放却让这种推托显得滑稽,因为,你的无能只是你的无能所致,除此你没别的理由,你的一切弱点不是暴露无遗了吗?
③开放的恐惧是一种参照系太多的恐惧。在单一的社会中,人们会很方便地找到现成的原则、方式和楷模,在某种强制和规定之下,他们的个人能动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他们生活得太一致太统一,可是这不是他们的愿望,这绝对不是他们的事。但是开放却把人们赶到一个丰富多样的世界中间,让他们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无所适从。人们开始有了很高的欲望,不过这欲望并非是容易满足的,于是他们反而有了受挫感,这受挫感又是不能归咎于外部的。
④开放的恐惧又是一种无人响应的恐惧。在取向统一的社会里,见解是有普遍性的,对普遍见解的不满也是普遍的——专断和反专断,一种声音和反对一种声音,都构成了这个社会思想冲突的两极,这两极都会有相当的响应者。开放社会却完全不同,它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多极的世界就是一个分层世界,一个社团世界,一个圈子世界,一个俱乐部世界,一个个人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除了极少数重大问题,绝大多数的事物和见解只和一部分人发生关系,甚至,只和自己发生关系。这样,你若不能引起人们响应,你的声音被其他声音淹没掉,也只是你自己的事,你根本怨不了谁。
⑤开放的恐惧归根到底是自由的恐惧,正是自由把人置于一个没有依赖也没退路的世界当中,由人自己把自己带向未来。我们不妨想一下,在这种孤境里我们能战胜恐惧吗?
⑥但是恐惧恰好是开放社会和自由人的基本特征,恐惧考验我们是否有资格生存在开放社会,是否有资格成为一个自由人。我们将适应这种不找托辞的生活方式,我们将??
⑴???,我们将?
(2)??,最后,我们将在自由选择中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
⑦没有恐惧的人不配为人。在迎接开放的同时我们也迎接了魔鬼——恐惧。这个现代的梅菲斯特①把我们带出了伊甸园,我们看到阳光的时候也看到了黑暗。从今往后,恐惧将伴随着我们的自由的一生。我们不能像那个孩子,仅通过书本来做自由之梦。
???
【注】①梅菲斯特:歌德《浮士德》中魔鬼的名字(Mephisto)。
6.本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请就此做具体分析。(5分)
(1)首尾呼应。首段明确了开放的恐惧的来源和人面对恐惧的表现,为本论部分张本,尾段则进一步肯定开放的恐惧的重要意义,并且指出人们不能像孩子一样作书本上的自由之梦,使议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2)本论部分对开放的恐惧的性质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使文章的观点具有全方位的视角。(3)本论部分采用并列结构,结构清晰。每一段开头都点明分论点,论述角度明确。(4)结论部分,作者紧扣产生原因不同的恐惧,逐一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使行文呈现出滴水不漏的严谨。(一点2分,共5分)
成己:成就自我
①自先秦开始儒家便逐渐形成了为己之学。孔子对为己与为人作了区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今”则代表了当时的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的完善或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将注重之点指向成就自我。为己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是将自我降为他人的附庸,我仅仅迎合与认同外在标准,而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为己的最终的目标则是成己。克己是对自我的抑制,是成己的手段,这意味着道德修养??????对自我的否定,??????一个自我造就的过程。
②成己以立志为前提。“志”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意念,与价值目标相通;立志即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确立。通过立志而确立价值目标,自我才能真正由迎合于外,转向挺立自我,而为己、□□、□□的过程亦可由此获得内在的依归。
?
③志与己的如上关系,决定了若无必为圣人之志向,则往往难以有为己的切实功夫。立志(价值目标的确立)既构成了为己功夫具体落实的基本保证,又为以自我认同(成己)提供了根据。自我在世,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共在,也往往易导致个体的消失,如果个体在与人共存中完全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己”相对的人,那么,他常常便会丧失内在的自我。与之相对,立志意味着唤醒自我,超越世俗。通过立志以超越世俗,体现了内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外在形式,即是所谓豪杰。豪杰的人格的独立性,使他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依然保持真诚的德性和内在的操守。
④卓然不变的豪杰之士往往带有某种狂者气象,故又称狂者。狂者以真为尚,自信本心。没有任何矫饰,亦不为外在的毁誉所左右,他不仅拒绝沉沦世俗,而且敢于向世俗挑战:“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这种狂者(大丈夫)作为独立的人格形象,已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当然,狂者或豪杰并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人格境界,志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圣而非狂。不过,狂者气象虽然非成己过程的终点,但却可以成为走向内圣之境的中介。自我面对世俗社会,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狂者不断的迈向了圣人之境,对狂者之镜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
⑤超越世俗,自主自立的前提是确认自我,离开此自我,成已的过程必然是无根的。圣人的境界并不是出于外在强加,也非形成于忘己逐物的过程,它更多地与内在潜能的展开过程相联系。
⑥豪杰气概和狂者胸怀着重从个体存在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上挺立自我。各人皆有成圣的根据,但其才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人要随才成就。”才质不同,成圣的方式、途径亦往往各异。
⑦与成己方式的多样性相一致的,是人格模式的多样性。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格模式很难整齐划一。走向共同的自圣之境与成就多样的个体人格,并不矛盾。
⑧自我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人格境界,它总是具体化于现实的生命存在。自我身处社会之中,总是面临各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但不能因此而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尽道德义务不应导向否定个体的生命存在。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巧妙地解决了理性本质与生命存在的紧张关系。
?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4分)
首先区分“为己”与“为人”之学的区别,提出“成己”是儒家的最高目标,“克己”是“成己”的途径。(1分)接着提出立志是“成己”的前提,每个人要根据自身特点,处理好立志(“确立自我”)与“超越世俗”的关系;(1分)力争达到“成己”的最高境界——“成圣”。(1分)最后强调“成圣”并不意味着无视个体存在的意义,而是要重视个体生命价值。(1
分)
【学生理清以下逻辑关系即可:为己——克己——立志(“确立自我”)——成己(成圣)】?
?
五、语言特点题
1、社科文语言特点:准确严谨、生动活泼、平易近人
2、常见赏析角度:
人称角度:一二人称的使用,拉近距离,增强说理性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修辞手法
遣词:①词类——动词、形容词、叠词
②词语感彩——褒义贬义
句式:长短结合(突出强调,节奏明快)、整散结合(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语言风格: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口头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
中医不必“死乞白赖”地宣称“我也是科学”
江晓原
???
①虽然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一直卓有成效的呵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但是从鸦片战争之后,西医挟欧风美雨之狂暴,君临中华大地,将中医打得节节败退。国民党统治时期,“取消中医论”一度甚嚣尘上。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中医采取保护和扶持态度,这一态度迄今为止并无改变。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从理论上对中医的攻击,“取消中医论”居然重新出现,而某院士的“中医是伪科学”的论断,更让广大中医界人士痛心疾首。
②中医面对这一攻击,能够作出的辩护,往往只是非常软弱无力地辩称“我也是科学”。
③其实,我们可以指出:如果中医不是科学,那西医也不是;如果西医是科学,那中医就也是。
④在西方现在的学科分类体系中,经常是科学、数学、医学三者并列,医学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因为在这种分类中,“科学”是指天文学、物理学等等“精密科学”,而人类对人体奥秘所知仍非常之少,故医学远远没有达到“精密科学”的地步。事实上,至迟到17世纪,西医仍然停留在与星占学、炼金术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巫术阶段,那时西医中“□□□□”的信念与《黄帝内经》相比如出一辙。
⑤但是在中国,似乎人人——包括中医界的人士——都承认西医是科学,这是由于当初西医就是在强大的唯科学主义语境下输入中国的,所以这个在西方并没有被视为科学的西医,到了中国却天经地义地成了科学。
⑥那么,如果使用宽泛一点的“科学”定义呢?在那样的定义中,就可以将西医包括进去。但是,如果使用了宽泛的“科学”定义,那应该宽到何处呢?只要适度加宽“科学”的定义(比如“对自然界的有系统的知识”),马上就能将中医也包括进去,又怎么能再说“中医不是科学”呢?
⑦此外,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至今仍然习惯于一种一元价值观,即“是科学则存,非科学则亡”。与此相对应的是两个极其简单幼稚的观念:一、不是科学就是伪科学;二、对伪科学就要斩尽杀绝。所以当听到某院士宣称“中医是伪科学”时,许多中医界人士始则如丧考妣,继而义愤填膺。其实,这两个观念都是明显违背常识的,常识告诉我们:一、不是科学的东西未必就是伪科学;二、对伪科学也没有必要斩尽杀绝。只是在中国,这两个常识长期被唯科学主义的话语所遮蔽。在这两个常识的基础上,本来就不应存在“是科学则存,非科学则亡”这样险恶的局面,中医本来也不必“死乞白赖”地宣称“我也是科学”。
⑧其实,说中医不是科学,或说中医是科学,或说中医是技术,或说中医是哲学,中医都可以无所谓。今天,中医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我算不算科学我无所谓,我就是我,我就是中医。
选自《技术与发明》(复旦大学出版社)
文中运用了大量成语,比如“甚嚣尘上”、“如丧考妣”等,请从感彩的角度,选择一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3分)
5.(3分)答案示例一:(3分)语言特色是:褒贬鲜明(1分)。“甚嚣尘上”是贬义词,表明这种错误言论非常强势,影响很大,表达了作者对“取消中医论”的不满与不屑。
答案示例二:(3分)语言特色是:褒贬鲜明(1分)。“如丧考妣”是贬义词,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伤,这里含有讽刺意味,刻画出中医界人士听到“中医是伪科学”的言论时沮丧与无奈。(2分)(评分说明:“褒贬”1分,成语感彩及其表达作用2分。)????
六、排序题?
1、总评:排序题是从13年开始,替代了以前的关联词的选择题。对于该题的分析我们要结合内部句子的关系,也要结合外部上下文的内容整体分析。
2、答题思路归纳
????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
????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
????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
????确守内容上的前后照应。?
????答题口诀:
排序类型题目的做题思路及方法总结如下:
排序题,并不难;通读题,前后看;
有代词,往前串;同话题,连一连;
找顺序,时空间;逻辑题,思维变;
内容上,要映现;排完了,先浏览;
不通顺,再换换;对答案,笑开颜。
????排序题做题方法:
????首先,确定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用排除法确定。
????其次,看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相邻句子之间可能会有共同的词语或其他衔接词。
????最后,一定要把排好顺序的整段话多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再作调整。
排序题解题方法:可不逐一分析排序,关键的找到“龙头”(排序的第一项)或“凤尾”(排序的最后项)。解题步骤,首先确定第一项或最后一项。利用排除法进行排除。然后在余下的选项中进行比较筛选以确定答案。
(21一模·松江区)
作为事件的舞蹈
汪安民
①许久以来,舞蹈就像其他艺术类型一样,都被看作是模仿,或者是对故事的模仿和再现,或者是对美的模仿和再现——在此,舞蹈被看作是一种身体叙事,动作和姿态要么是通向故事的媒介,要么是通向美的媒介。人们将姿态看作是符号,要破译它的符号意义。这样的舞蹈,就特别强调情节的编排,强调动作和姿态的编排,仿佛作家在编排自己的文学细节和故事一样。而一旦我们将舞蹈仅仅看作是身体之力的消耗和运动,是没有外在目标的运动,那么,它就不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而舞蹈,也不是因为要制造出某种美而舞蹈;它是身体之力过于饱和以至于需要释放和消耗而舞蹈。如果说,我们感觉到舞蹈中的某种美的话,这种美并非舞蹈的追求目标,而是生命之力驱使身体运动而带来的附加效果——因此,舞蹈的目标不是去表达某种美,美只是运动的效果。
②这样,我们对舞蹈的关注就不是所谓的舞蹈之美,而是舞蹈之力,是舞蹈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我们要确定的是:这是痛苦之力,还是快乐之力?抑或是痛苦或快乐彼此交织的力?因此,我们要关注的是这种力的运转过程,也就是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本身。
。就像我们讨论痛苦或者快乐的时候,我们总是要确定这种痛苦或快乐的强度一样。或者说,只有强度才能描述痛苦或者快乐,也只有强度才能描述力、运动或者姿态。如果说,舞蹈只是痛苦或者快乐的力的形式的话,那么,我们要看重的就是它的强度,就是舞蹈的力的强度。对舞蹈而言,姿态的衡量和评估就是看它是否保有强度、保持多大的强度。
③最核心的是,要让动作获得强度,就是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事件。一般的运动和姿态都不是事件,它们都在一个逻辑链条内,它们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可以以足球为例:足球最精彩的瞬间都是难以预料的。大部分时间球场上的运动员的动作都是可以预料的,运动员跑位,接球,停球,带球,传球,射门,基本上都有一个预期和合理性,但是,一旦一个球员做出了一个无法预料的动作——比如,他在接到一个传球后,不是按照大家预期的那样将球停下来然后射门,而是直接面对着飞来的球,背对球门,突然倒钩射门——这一动作在足球运动中是有目的性的动作,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个动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之外,它就构成了一个动作事件——事件会引发整个球场的突然激荡。这个不可预料的动作事件因此就有了属于它的强度,球场运动的强度显著地提高了。一场球赛的质量就在于它充满强度的事件的频率,没有事件的球赛显得平淡无奇。这个动作因为它的突发性而有了自己的特殊的分量。在这个意义上,它堪称舞蹈——舞蹈就是赋予动作以强度,就是动作的事件化。
④动作的事件化,摆脱了目的论——所有的有目的动作都是非事件化的,人们能够预料到它的方向。而舞蹈的动作总是画出了一条出乎意料的线,这条动作之线,是突然的拐弯和曲折,它的速度莫测变幻,它并不寻求均匀和谐。每个舞蹈的姿态都有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潜能,它向各种方向开放,向各种动作开放,向各种速度开放,最终它向各种强度开放。它是上一个瞬间的结束,也是下一个瞬间的开端,它包孕了过去和未来,它总是不可预料、诡异和断裂式地导向下一个瞬间。
⑤因此,舞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事件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姿态的变异性、姿态的潜能、姿态的不可预料性组成。就此,姿态不是通向结局,也不是通向明确目标,它不是在一个充满逻辑的轨道上起舞。它只是在自己的强度上起舞,只是以事件的方式赋予自己以强度。
(有删改)
3.第①段中的“破译它的符号意义”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放到第②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或者说,舞蹈采取怎样的运动方式呢?
②我们如何去描写、衡量和评估这种力的运动?
③力,或者姿态,或者动作,它们又如何运转呢?
④对力的最合适的评估方式是来确定它的强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作家编排文学细节和讲述故事是为了消耗身体之力。
B.所谓舞蹈之力是痛苦之力和快乐之力加上的总和。
C.假如动作出乎意料,那么这个动作就获得了强度。
D.舞蹈姿态的优美与姿态的强度决定了舞蹈的质量。
6.第③段“足球”的例子是如何论述观点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故事或者美
4.C
5.C
6.【答案示例】“足球”的例子中,球员做出了一个无法预料的动作,就是构成了一个事件(1点),事件引发了整个球场的突然激荡(一点)。足球最精彩的瞬间都是突然性产生的强度构成的(1点)。用类比论证舞蹈也是如此,动作的不可预料即事件化,使动作获得了强度(1点)。
(评分说明:最后一点必答,前3点1点1分。答满3分为止)
7.【答案示例】首先,厘清讨论前提,舞蹈之美不是舞蹈的追求目标,而是身体之力运动的效果。接着指出关注舞蹈之力,必须看重它所表现的痛苦和快乐之力的强度。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要让动作获得强度,就是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事件,并以足球运动为类比,阐释“事件”的内涵。然后阐释舞蹈动作事件化的效果,是使舞蹈姿态和动作充满不可预料的可能性,最后重申:舞蹈就是一个充满事件的过程,以事件的方式赋予自己以强度。
七、评价作品题:
“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高考所说的评价文章的思想性,主要指评述文章的主旨。具体而言就是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深刻;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表现的人物、事件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评价文章素材是否真实,妥当,说明的信息是否传播了新的信息,是否具有推广宣传的价值。
评价思想性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③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解“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依据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原则来评述材料的作用和作者的观点,便是一种价值判断了。
评价的思维方法有:
(1)具体地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地结合文学作品的实际材料和作者的写作思路,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元限夸大。
(2)客观地评论
对于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时代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的创作实际、作者的思想倾向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3)历史地评价
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
评价的技巧有:
(1)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通过对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的把握,可以较准确地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准确评价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那些主题较为丰富深刻、情感较为含蓄、象征意味很浓的作品尤为突出。
(2)抓住文章主要人物的语言和关键的语言
文章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的一些关键性的语言最能说明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分析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3)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作品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然后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内容。避免人云亦云、以偏概全、主观片面。
对作品的评价,需要以一定的文体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为基础,还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才能对作品做出公正的评价和鉴赏。
?
?课后作业
谁更容易相信“阴谋论”?
彭凯平
①法国极右翼势力差点赢得地方选举,让世界虚惊一场。正如《经济学人》所言,美国的特朗普和法国的勒庞并非孤例,美欧民粹主义勃兴乃二战以来前所未有。与政治极端主义勃兴同样需要警惕的,还有“阴谋论”,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两者如同孪生兄弟。
②发生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很多重大政治事件,????
??。????
③很多政治极端主义虽然走的是两个极端,或左或右,但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倾向于相信“阴谋论”。比如很多德国纳粹相信德国一战战败的原因是犹太人的阴谋;相对应的是,美国的麦卡锡主义认为红色共产主义已经渗透进了美国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治立场绝对相反的人也经常会利用同一个“阴谋论”,只不过是把矛头颠倒过来了。比如,网上盛传的所谓《中情局十条诫令》,起先是被英美的右派说成是共产主义革命的规则。而后来在中国,则将其说成是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1951年的“极机密行事手册或行动手册”中的内容,以激发中国人民的反美之心。如今,类似的如“转基因阴谋论”“金融阴谋论”“气候阴谋论”等,是中外共有、左右派共享的典型舆论。
⑤为什么政治极端主义者容易相信这些“阴谋论”呢?荷兰的三位心理学家设计了四个心理学实验。
⑥研究一:该研究共招募了207名美国被试者,后来回收有效数据187份。研究者测查了被试者对“金融危机阴谋论”和“气候变化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从1到7);同时,为了进一步测试是否政治极端主义者只是对与政治有关的社会事件更加具有妄想症,实验还在两个“阴谋论”的分析中加入了一个“人际妄想症测试”。
⑦结果发现,对“金融危机阴谋论”和“气候危机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与政治极端主义倾向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妄想症无关。说明相信这些“阴谋论”的人心智是正常的,只不过思想偏激些。
⑧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相关关系是否存在于其他“阴谋论”中以及可能的原因,研究者又进行了下面的研究。被试者是从荷兰具有代表性的全国选民样本中抽取的。研究者主要是通过测查被试者对于6个不同“阴谋论”的相信程度来评价他们对于“阴谋论”的态度,同时测量了被试者对复杂政治问题倾向于采取简单解决方案的程度来判断他们在政治上的偏激程度。
⑨结果表明,拥有极端政治立场的被试者更容易相信“阴谋论”,并且对政治问题简单化策略的追捧程度也更高。在他们看来,拯救世界很简单,有“超人”“大帝”“伟人”即可。
⑩另一个补充实验,主要测查了被试者对其他领域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极端主义倾向,目的是为了确定被试者在非政治领域的极端主义倾向是否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结果发现,极端的政治意识和大多数极端的非政治意识态度间不存在相关性。
?通过以上四个研究,研究人员认为:极端的政治意识与相信“阴谋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对于社会政策简单化的追捧程度。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具有绝对分明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对社会事件持有明确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习惯采用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而看不到社会事件背后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一旦发生复杂事件,就倾向于认为事件背后肯定是有本群体之外的人在搞阴谋导致的。
?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形,中国文化中崇尚“中庸之道”的传统政治智慧就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不走极端,不简单化政治意识问题,可能是我们避免陷入“阴谋论”陷阱的必备条件。
?孔子也早就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期以来少有人能够做得到。而这也是我们心理学家时常感到无奈的现实情况:当事情的复杂性超过一般人能够理解和解释的时候,“阴谋论”就成了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解释。
??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06期,有删改)
1.第①段加点词“孪生兄弟”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参考答案:政治极端主义与阴谋论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C??)(3分)
(1)比如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以及冷战期间的斯大林主义强权政治
(3)其本质都隐含着一种极端的政治意识
(4)美国麦卡锡主义主导下对共产主义国家的封锁
(5)或多或少都与政治极端主义有关
A.(1)(2)(5)(4)(3)???????B.(4)(5)(3)(1)(2)
??
C.(5)(1)(4)(2)(3)
??????D.(3)(1)(4)(5)(2)
3.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有关政治极端主义和阴谋论的论述,引出下文通过四个心理学实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4.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2分)
参考答案:极端的政治意识和相信“阴谋论”显著相关,并存在对于社会政策简单化的追捧程度的中介变量。
5.下列对文中的“四个心理学实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3分)
A.第一个心理实验主要进行了对与政治有关的“人际妄想症测试”。
B.第二个心理研究发现了对两个“阴谋论”相信程度与思想偏激无关。
C.第三个测试的结论认为只有“超人”“大帝”“伟人”等拯救世界。
D.第四个实验发现极端的政治意识、非政治意识态度间多数无联系。
6.根据文章的观点,为下面的现象提出解决办法。(4分)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可以全面放开食用;有人认为这是西方对中国采取的亡国灭种的“基因战”,应当全面抵制。
参考答案: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应当利用“中庸之道”的传统政治智慧,不走极端,不简单化政治意识问题。在转基因食品未得到科学实证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采取谨慎的态度去看待“转基因”食品,另一方面也不要轻易相信转基因食品就是“基因战”。同时,科学家要加快研究的步伐,用现代科学知识引导公众客观地对待转基因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