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课件5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课件5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3 21: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分类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
2.掌握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精神。
4.理解文章阐述的“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道理。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作家作品
文体辨析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按土地多少收税
内容
目的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
农田水利法
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
免役法
以钱代役
方田均税法
措施
市易法
设市易务 稳定市场
均输法
就贱就近采购物资
“理财为方今先急”
“理财以农事为先”
富国之法
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
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3、发展生产
诵读课文,注意字词
guō
chóng

shù

nàn
rén




duó
强聒
重念
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

壬人
不恤国事
胥怨者民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会晤
度义而后动
再三考虑。
批驳
法则,计划。
揣度,估量,考虑。
整体感知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
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
怨恨、诽谤
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课文串讲: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蒙教:承蒙您赐教
窃:我私下,谦词。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每:往往,常常。
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字君实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强聒:唠叨不休
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重:又。
视遇:看待,对待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
通“辩”
希望
同“鲁”
译文: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所以:用来。
见教:指教我。
以为:认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生事:滋生事端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怨恨和毁谤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以:来
理财:整顿财政
辟邪说:驳斥,抨击不正确的言论
难:责难。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议定法令制度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
驳斥
定语后置,之为标志
状语后置
 
译文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忧虑,顾念。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乃:才
量:估量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宾语前置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悔故也。
胥怨:相怨,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特: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悔故:值得反悔的地方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以:因为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当:应该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没有缘由。
不任:不胜。
区区:谦辞,用于自称。
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义和实际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司马光:
王安石: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
难壬人
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3、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4、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提示:
(1)人——“习于苟且”
(2)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3)上——
“欲变此”
5、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6、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7、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9、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8、你觉得天下人“怨谤”“汹汹然”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0、第三段还揭露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文章主题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写作特点
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论证方法多样。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
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重点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义”
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见教者:指教我的问题(内容)。
4、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批驳歪理邪说,拒斥巧辩的坏人,不能算是拒绝劝谏。
作业
整理笔记,并翻译整篇课文。
作者情况回顾
《答司马谏议书》选自《
》。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
、思想家和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王安石的诗文造诣也很高,名列
之中。
他的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的诗句,至今仍烩炙人口。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如:《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临川先生集】
政治家
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题
题目的意思是“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他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王安石在信中表明了(

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自己坚持变法、决不妥协的决心和态度。
一词多义
故今具道所以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致天下怨谤
以授之于有司
以兴利除弊
以膏泽斯民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介词,因】
【介词,因】
【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表顺承关系,把】
【来,以便,用来】
【来】
【介词,把】
【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不为侵官
未能助上大有为
为天下理财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守前所为而已

【算作,是】
【名词,作为】
【介词,替,给】
【动词,当作】
【介词,因为】
【动词,做】
一词多义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缘故,原因】

【所以】
【制度,法度】
【名词,计划,主张】
动词,考虑,揣度,估量】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今具道所以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某则以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名词,事情】
【动词,做,从事】
【那么】
【却】
【那,这】

而议事每不合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一词多义
终必不蒙见察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冀君实或见恕也

【再,又】
【回来,回去,动词。在此与“反”连用,指书信来往】
【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看见,动词】
【相当于“我”“自己”。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

不复一一自辨
于反复不宜卤莽
一词多义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则非某之所敢知
熟为汝多知乎

【道理】
【治理,整理】
【知道】
【接受,领教】
【知识】

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天下理财
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通“鲁”,鲁莽】莽
3.故今具【通“俱”,详尽或全面】道所以
通假字
古今异义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古义:私下,谦词;今义:偷窃】
2.虽欲强聒
【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3.不复一一自辨
【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情意诚挚,诚心;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
5.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古义:只是;今义:特别,特殊】
6.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7.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古义:想到;今义:想念,思念】
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
【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4.以兴利除弊
【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知识积累与拓展
(一)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文中提到的盘庚,是
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

2.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3.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
态度。
4.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会怎样?
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摆脱自然灾害
这是事实论据,是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坚决
一方面为王雄辩的才能折服,另一方面看到王变法态度的
坚定,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作对,使王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

(二)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三)请结合课文及史实,谈谈你是对司马光的评价。
从本文看,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
但是从史实看,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再见
课堂检测
1.“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
A)忧愁
B)顾念
C)怜悯
D)单薄
(
B
)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
C
施行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终必不蒙见察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D
“看不出”
,其他项译为“我”
3.下列句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与其他
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
D
我。A你的,
B你的,
C

4.选出与“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中
“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