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6 08:42: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9张PPT)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
1
第20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本课课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理解“国运兴衰,系与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奠基篇——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
二.曲折篇——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三.发展篇——教育的复兴(1977—至今)
主要内容
3
“我从心眼里要入党”
——1948年正月十五
高玉宝
4
一.奠基篇——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
1.背景
2.内容
3.成就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一穷二白,80%的中国人是文盲和半文盲,新中国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在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普及教育、扫盲治愚以及为现代化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才。为此,中国共产党把工农教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中国教育报》
现状:文盲和半文盲数量庞大,亟待解决
思考:这则材料反映出建国初年怎样的教育现状?
如何解决?
5
一.奠基篇——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
1.背景
2.内容
3.成就
方针:
①彻底改造旧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②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49年9月《共同纲领》
结果:
6
一.奠基篇——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
1951年后,在学制改革方案推出后,各地纷纷建立工农速成中学。
“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是我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也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
7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运动
妇女们在学习

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学校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

优先录取工农子女接受教育
业余学校、速成学校课本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8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措施
1.背景
2.内容
3.成就
性质: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宪法)
措施:
①“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②多形式办学:新建了一批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
并不断充实一些紧缺学科和新的专业。
指导方针:(1957年)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这一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呢?
9
一.奠基篇——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
?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
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434所
1947年的1.1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80993所
1949年的14.1倍
小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168100所
1949年的4.9倍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问题: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学校数量急剧增加
10
数万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受到了比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949年
1964年
60%以上
38.1%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年均扫盲604.3万人
文盲、半文盲人数大幅度减少,扫盲活动取得巨大成功。
11
1.内容
2.成就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12
一.奠基篇——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
1.“停课闹革命”
2.“上山下乡”
3.“教育革命”
影响

学校停课,陷入混乱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北大红卫兵批斗校长陆平

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3
二.曲折篇——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一)表现
1.“停课闹革命”
2.“上山下乡”
“教育革命”
后果影响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1968年12月
毛泽东
领导集体部分领导“上山下乡”经历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简称上山下乡,通称“下放”、“插队”),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14
二.曲折篇——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一)表现
“停课闹革命”
“上山下乡”
“教育革命”
后果影响
①领导体制:
工人宣传队进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②教学体制:
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热潮“开门办学”、缩短学制。
③学校恢复招生:
时间:1970年6月
对象:工人、农民、解放军
办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结果: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发挥,教学秩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大幅下降
15
二.曲折篇——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一)表现
“停课闹革命”
“上山下乡”
“教育革命”
影响
③“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②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①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6
二.曲折篇——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二)影响
三、发展篇——(1976至今)
背景
教育体制改革
成就

平反冤假错案,广大教育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标志)

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17
18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19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20
①“三个面向”的提出——指导方针(1983)
②“科教兴国”战略(1995)
背景
教育体制改革
成就
提出者:江泽民
公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1
三.发展篇——教育的复兴(1977—至今)
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原因: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内容:
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2
①“三个面向”的提出—指导方针(1983)
②“科教兴国”战略(1995)
背景
教育体制改革
成就

教育立法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23
三.发展篇——教育的复兴(1977—至今)
1989年3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成立;10.30
宣布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希望工程”
宗旨:取诸社会,建立基金,公诸社会,造福孩子
资助方式:设立助学金;为贫困乡村新盖、修葺小学校舍;为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
“希望工程”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和许许多多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努力,
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
《我要读书》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
背景
教育体制改革
成就
①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
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③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
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27
三.发展篇——教育的复兴(1977—至今)
把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
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差别很大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革考试制度
完善教学体系,推广全面素质教育
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8
1966年
1976年
1949年
趋势
年份
奠基
挫折
繁荣
课堂小结: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