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共6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3 21:2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1924年2月7日
基本信息
时间:
民国时期
旧历年底
(五年后)
有一年冬初
新年才过
第二年新正
又过了两年的秋季
又快够一年
地点:
鲁镇
鲁四老爷家
婆家
贺老六家
人物:
祥林嫂
祥林、贺老六、阿毛
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
婆婆和婆家人、大伯
短工、柳妈、鲁镇人
“我”
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33)
第二部分(34—53)
第三部分(54—65)
第四部分(66—111)
第五部分(112)
祥林嫂寂然死去
祥林嫂初至鲁镇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再至鲁镇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倒叙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叙述方法
倒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第一部分(1—33)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幕(1

2)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局(3—33)
祥林嫂寂然死去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时间、地点
旧历年底,送灶日
鲁镇,鲁四老爷家
旧历、年底、村镇
封建思想牢牢统治
落后的观念风俗并未改变
热闹的气氛
“强烈”
闪光,钝响,火药香
视觉,听觉,嗅觉
反衬
灰白色的,沉重的,钝响
暗示
1.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鲁四老爷
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
外貌勾描
“还未留胡子”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顶真
政治上的保守派
迂腐、保守
拒绝一切新事物
不闻时事
封闭性、盲目性
“我”
革命派;五四知识分子
“祝福”
2.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1.封建礼教的一部分
2.迷信的鬼神观念
3.男尊女卑的观念
4.普遍性
5.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暗示穷人家的生活和祥林嫂的命运
“自然”、“仍然”
旧习难移
“横七竖八”、“就称为”
“我”并不以为然
2.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得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阴暗;下起雪;乱成一团糟
心情的反映:
“明天决计要走了”
不以为然、格格不入
昨天见到祥林嫂了
理学气十足
很符合身份
“壽”
“脱落”、“松松的卷了”
似乎对理学也并不敬畏
工具书
“似乎未必完全的”
入门书
理学修养也并不很深厚
皮毛、虚伪
3.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3.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
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
“她”
变化最大
其他人“单是老了些”
行尸走肉
行将就木
远镜头拉近
特写镜头
强调的作用
落魄、悲惨
4.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5.“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6.“是的。”
7.“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8.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我”给祥林嫂带来了一丝“希望”
意外
9.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12.“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14.“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11.“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13.“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15.“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死亡
魂灵
地狱
见面
意外
吃惊、踌蹰
悚然、胆怯
吞吞吐吐
支支吾吾
“也许有”
“也未必”
“说不清”
10.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不知所措
压力山大
“我”是她的“希望”
“我”
不信鬼神
鲁镇人
信鬼神
祥林嫂
“疑惑”、“希望”
“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希望其有
因为想看见自己的儿子阿毛
希望其无
因为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命运的疑惑
心里的矛盾
精神的折磨
“末路的人”
同情、无奈
不敢正视
16.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活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17.“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18.但是我总觉得不安……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豫感”
死的预感
“别的什么意思”
自杀
自欺自慰
议论
“我”为自己解释、开脱
对“我”进行
否定、批判、讽刺
不负责任
矛盾、纠结
逃离
19.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儿,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20.“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1.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怒气冲冲
“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谬种”
死的不是时候
也点出祥林嫂在鲁镇人心目中的形象
22.“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23.“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24.“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25.“老了。”
26.“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27.“什么时候死的?”
28.“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29.“怎么死的?”
30.“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反问
疑问
反问
谁都知道
谁都不知道
谁都知道
不屑回答
毫无耐心
漠不关心
怪罪
厌烦
怪罪
厌烦
歧视
冷漠
短工
对同类没有同情
对命运没有认识
麻木
隐语
31.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说不清
2.穷死的
3.要来的事,已经过去
理学的虚伪
纠结的内心活动
想问又不敢问
负疚、自责
心地并不轻松
4.明天就走
32.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33.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环境描写
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
内心的凌乱、纠结、矛盾
心地并不舒畅
承上启下
第二部分(34—53)
开端:祥林嫂初至鲁镇
34—36
祥林嫂初至鲁家
37—53
祥林嫂被劫回婆家
34.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
,每月工钱五百文。
祥林嫂初次登场
穿着:朴实利索、颜色历历
相貌:模样周正、手脚壮大、脸色青黄
两颊却是红的、顺着眼
性格:安分耐劳、寡言温顺、勤快干练
身份:年轻的新寡(不幸的女人)
四叔
“皱眉”:寡妇克夫、不祥、讨厌
优柔寡断、颇多顾虑
四婶
“已经知道”:很懂四叔,也懂忌讳
以现实利益为重、处事果断
并不是同情祥林嫂
35.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儿。
36.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女人姓名无所谓
也没有人去关心
男尊女卑的观念
沉默寡言
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祝福”
勤快、老实、干练
鲁家“祝福”的干将
满足、笑影、白胖
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人们的观念改观
价值也得到承认
幸福感、顽强、富有生命力
37.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38.“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39.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冬初;新年才过
三个半月的时间
“每月工钱五百文”(34)、“一千七百五十文”(42)
又是“皱眉”!
逃出来的
逃婚;“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56)
40.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41.“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42.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寒暄、赔罪、解释
谎话说的天衣无缝
“和谐”的婆媳关系
真的是来“赔罪”的吗?
四叔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
也尊重婆家权力
哦,是来要工钱和衣服的!
工钱全部没收
婆对媳残酷的剥削
45.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46.“可恶!然而……”四叔说。
祥林嫂不是“叫”回去,而是“捆”回去的。
先兵后礼
先抢回去,再打招呼
可恶:竟敢对鲁家动粗,给人看到多没面子!
然而:既然是婆婆抢的人,也只得罢了……
针对祥林嫂的婆婆。
48.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49.“可恶!”四叔说。
50.“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51.“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哪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52.“然而……”四叔说。
53.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四爷:冷漠优柔的“假斯文”;
四婶:直来直去的“爆脾气”;
卫老婆子:巧言善辩,令人无可奈何。
可恶:你看你荐的好人,这么一闹,让我们鲁家多没面子!
然而:祥林嫂还挺能干,你虽能再荐,然而也荐不到这么好的了!
针对卫老婆子。
第三部分(54—6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54.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
大家都忘却,四婶还记得
善良?人情味?
不过是对现在的女工不满而已
“非懒即馋”、“馋而且懒”
“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希望她再来”
从现实利益出发
关注祥林嫂的利用价值
并不关心她的生活和命运
56.“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57.“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
58.“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高兴的”
喜闻乐见的故事
发自内心的羡慕、夸赞
天经地义
儿媳妇不过是商品罢了
“惊奇的”
出乎意料的故事
感到疑惑
这是违反礼教的、违背纲常的
女人应该从一而终
VS
祥林嫂13年零3个月的工钱
59.“祥林嫂竟肯依?……”
60.“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燠,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祥林嫂以死明志、以死抗婚
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
(1)深受封建礼教(纲常从德)思想的毒害,改嫁耻辱;
(2)骨子里的反抗意识,从“逃”就可以看出来,她反抗的是不幸的命运。
61.“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62.“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
63.“后来呢?”
64.“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65.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顽强、坚强地生活
以顽强反抗不幸
祥林嫂再嫁的生活还真的不错
(指物质上的、客观上的生活)
“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卫老婆子发自内心的感叹
她看重的是物质生活
完全忽视了祥林嫂的反抗
更不可能从根本上理解祥林嫂的反抗
第四部分(66—111)
高潮:祥林嫂再至鲁镇
66

76
祥林嫂再至鲁家
77

87
祥林嫂和看客
88

101
祥林嫂和柳妈
102—
106
祥林嫂捐门槛
107—
111
祥林嫂希望破灭、沦为乞丐
64.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66.……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67.“……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幸亏有儿子……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69.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70.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夫死子亡
失了依靠
屋子
……
都没了
四婶
“踌蹰”
忌讳
期待
“叶公好龙”
祥林嫂
历经磨难
自力更生
“仍然”
仍然没有名字
仍然是第一个夫家
从一而终的观念
没有人关注祥林嫂命运的改变
66.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祥林嫂再至鲁家
穿着:没有改变
相貌: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泪痕,眼光失神
71.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性格:手脚不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没有了笑影
身份:克夫克子,不祥;再嫁,不贞
可怜的女人,败坏风俗的女人
72.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73.“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74.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75.“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76.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77.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68.“我真傻,真的,……”
可怜的女人?
败坏风俗的女人!
鲁镇人的共识
冷漠、歧视、“鄙薄”(79)
68.“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78.“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插叙
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英语: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
68&78.“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
接着说,
(她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深山)里没有食吃,
会到村里来;
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清早(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
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打算蒸豆)。
我叫阿毛,(我叫,‘阿毛!
’)没有应,(。)出去一看,
只见豆撒得一地
(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78段该句略去)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都没有)。
我急了,央人出去寻(央人去寻去)。
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糟了(完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反复
言辞上的差别
故事没有差别
真实
“她不很爱说话”(35)
“记性也坏得多”(71)
丧子之痛
印象深刻
懊恼、无奈、自责
絮叨、啰嗦、重复
倾诉、排遣、宣泄
同情、理解、安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对项伯)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樊哙对项羽)
《鸿门宴》中的“反复”
不同——符合不同的情形、目的、身份、性格
相同——统一口径、上下一心
79.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80.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儿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群像
男女老少
鄙薄
宽恕、同情、叹息
好奇、满足、谈资
烦厌
“看客”群像
81.“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82.“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83.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84.“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85.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86.“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87.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烦厌
唾弃
嘲讽
挖苦
“笑影”
冷漠
尖刻
麻木
谴责
88.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火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地下来了。
89.“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祝福”
柳妈
兼职短工
“善女人”
推动
暗示
“独语”
90.“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91.“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92.“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93.“我么?……”
94.“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95.“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96.“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97.“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98.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柳妈
厌烦
调侃
“也笑起来”
嘲笑
满足
看客
受苦妇女
祥林嫂
“她笑了”
无奈
自我解嘲
凄凉
99.“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100.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101.“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
“善女人”(88)
“索性撞一个死”
迷信思想
理学信条
宗教(佛教乃至整个封建文化)的虚伪性
出于善意
经济负担
精神负担
推向深渊
100.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102.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恐怖
苦闷
一夜未眠
纠结
庙祝
“执意不允许”
歧视?好心?虚伪?
“她(祥林嫂)急得流泪”
“捐门槛”的决心
赎罪愿望之切
思想毒害之深
希望完全寄托在此
“每月工钱五百文”(34)
两个月一千
两年(二十四个月)十二千
103.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104.“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105.“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106.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祥林嫂虽已沉默
人们依然不放过她
柳妈传出去的
极尽的挖苦、嘲讽、鄙视
“新趣味”
变态的满足感
生活常态乏味且无聊
极其专注地寻乐猎奇
下意识的冷漠和残酷
落后狭隘的封建思想
每个人在把祥林嫂
“往死路上赶”(丁玲)
祥林嫂
沉默——忍辱负重
劳动——暗里较劲
无声地、顽强地反抗
106.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避免死后在阴间继续受苦
避免生前遭人冷眼和歧视
重燃希望
36.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64.……母亲也胖,儿子也胖;……
107.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108.“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73.“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75.“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祈使句
倒装句
强调
命令的语气更为强硬
着急、鄙视、责备、愤怒
……
祥林嫂的处境
不仅没有改善
反而更为严峻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怎么了,你?厉害啊,你!
你放着罢,祥林嫂!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3)
倒装句的作用
跌宕之势;强调、突出(语气、语意等)
谓语前置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
祈使部分前置
谓语前置
定语后置
109.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110.“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111.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怜悧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崩溃
眼睛窈陷
头发花白
精神不济
胆怯
呆滞
记性尤坏
总是如此
打发她走
沦为乞丐
卫老婆子
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崩溃”

(1)柳妈强化了祥林嫂本就有的礼教和鬼神观念:
活罪难免,死罪难逃。
(2)柳妈给了祥林嫂希望:
全部希望寄托于“捐门槛”以赎罪。
(3)祥林嫂为赎罪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两年的心血,“赎罪”来之实为不易。
(4)四婶给了祥林嫂致命一击:
赎罪不得,希望破灭——活罪难免,死罪难逃。
不幸的命运?封建思想的毒害?鲁镇人的冷眼和嘲笑?……




命途坎坷
精神打击
祥林嫂的四次外貌描写
初至鲁家
(34)
再至鲁家
(66、71)
赶出鲁家前(109)
沦为乞丐(3)
外貌
眼睛
着装
精神状态
脸色青黄
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周正
手脚壮大
顺着眼
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安分耐劳
寡言温顺
勤快干练
脸色青黄
两颊消失了血色
手脚没有先前灵活
脸似死尸没有笑影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安分耐劳
记性坏得多
头发花白
眼睛窈陷

精神不济
胆怯
呆滞
记性尤坏
总是如此(崩溃)
神色木刻
行尸走肉
行将就木
竹篮
空破碗
长裂竹竿
眼珠间或一轮
头发全白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3.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7.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77.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83.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102.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106.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106.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第五部分(112)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2.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环境描写
“祝福”景象
热闹、吉祥、幸福
呼应
反衬
反语
愤怒?
自欺、自慰、逃避
越是心虚、越是嘴硬
“醉醺醺”
众人皆醉“我”独醒
思考:“我”的人物形象分析?
1.具有进步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新党”)
有着反封建的思想,对鲁镇的落后风俗表示反感,和鲁镇保守、落后的环境和氛围格格不入,揭露了鲁四老爷、四婶、婆婆等封建卫道者的虚伪、丑陋、残暴的嘴脸。
2.唯一同情祥林嫂的人
对“鬼神说”的支梧和祥林嫂死后的内心纠结,都是建立“我”在对祥林嫂的同情上,这衬托了鲁镇人对祥林嫂的冷漠和无情;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自欺和逃离的道路,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我”的否定和批判,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3.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叙述者
通过第一人称视限制叙事,故事更加真实性,情节更加曲折性,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深化了小说的批判性。
“我”

鲁迅
小说结构
第一部分(1—33)
第二部分(34—53)
第三部分(54—65)
第四部分(66—111)
第五部分(112)
祥林嫂寂然死去
祥林嫂初至鲁镇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再至鲁镇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1

2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3

33
祥林嫂寂然死去
34

36
祥林嫂初至鲁家
34
祥林嫂死了当家人
37

53
祥林嫂被劫回婆家
54

64
祥林嫂被卖改嫁
66

76
祥林嫂再至鲁家
77

87
祥林嫂和看客
68

78
祥林嫂夫死子丧
88
—101
祥林嫂和柳妈
102—106
祥林嫂捐门槛
107—111
祥林嫂希望破灭、沦为乞丐
112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插叙
插叙


插叙
插叙
1.祥林嫂寂然死去
2.祥林嫂初至鲁家
3.祥林嫂死了当家人
4.祥林嫂被劫回婆家
5.祥林嫂被卖改嫁
6.祥林嫂再至鲁家
7.祥林嫂夫死子丧
8.祥林嫂和看客
9.祥林嫂和柳妈
10.祥林嫂捐门槛
11.祥林嫂希望破灭、沦为乞丐
3.祥林嫂死了当家人
2.祥林嫂初至鲁家
4.祥林嫂被劫回婆家
5.祥林嫂被卖改嫁
7.祥林嫂夫死子丧
6.祥林嫂再至鲁家
8.祥林嫂和看客
9.祥林嫂和柳妈
10.祥林嫂捐门槛
11.祥林嫂希望破灭、沦为乞丐
1.祥林嫂寂然死去
1

2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3

33
祥林嫂寂然死去
34

36
祥林嫂初至鲁家
34
祥林嫂死了当家人
37

53
祥林嫂被劫回婆家
54

64
祥林嫂被卖改嫁
66

76
祥林嫂再至鲁家
77

87
祥林嫂和看客
68

78
祥林嫂夫死子丧
88
—101
祥林嫂和柳妈
102—106
祥林嫂捐门槛
107—111
祥林嫂希望破灭、沦为乞丐
112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插叙
插叙


插叙
插叙
作用:
突出
真实
悬念
补充说明
结构紧凑、跌宕
情节扑朔、环生
小说主旨
经济压迫。
30.还不是穷死的。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穷死”?
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为什么被赶出鲁家?
精神崩溃,丧失了劳动能力,即经济价值。
为什么精神崩溃?
赎罪不得,希望破灭——活罪难免,死罪难逃。
为什么要“赎罪”?
克夫克子(不祥);改嫁(不贞)。
为什么要改嫁?
婆婆强迫她改嫁以卖钱。
不愿改嫁(守贞)
强迫改嫁(卖钱)
VS
VS






小说主旨
封建礼教、制度






鬼神观念
鲁四老爷、四婶
婆婆
鲁镇人
……
所有人
儒家(理学)
佛教
道教
……
所有封建思想
落后的农村全貌
祥林嫂
小说主旨
通过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依旧落后的面貌,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和思想对以底层妇女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以礼教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以鬼神观念为代表的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通过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落后的农村全貌,揭示了封建礼教和思想对底层妇女的残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和思想“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小说主旨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都一样在把她往死路上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的悲哀的命运的。假如是这样,那就只是人的问题,换了一个人,祥林嫂也许会幸福起来的,但鲁迅就不是写这些,不是写一个悲欢离合故事,他是写封建吃人,写旧社会吃人,只要是封建统治着的地方,样林嫂就没有出路。
——丁玲《“五四”杂谈》
思考:祥林嫂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吗?
反抗精神
“逃”——
“撞”——
“捐”——
辛勤地劳动、顽强地生存。
“问”——
反抗婆婆的权威,追求自力更生的生活。
抗婚,反抗被卖钱的不幸命运。
改变人们对自己的观念。
不是反抗,而是“希望”:有/无。
思考:小说以“祝福”为题的作用?
1.交代信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祭祀大典,是鲁镇的传统习俗,交代了祥林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等基本信息。
2.作为线索
“祝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事件,小说通过叙述四次“祝福”和其他祭祀活动以及鲁家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化,推动小说故事的发展。
3.揭示主旨
“祝福”是鲁镇的封建习俗,文中叙述“我”和“祝福”景象的格格不入,有着反封建的作用;通过渲染“祝福”的热闹气氛,与祥林嫂的凄然死去作对比,强化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主旨。
题型:标题的作用
1.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双关、设问等;
2.物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交代基本信息(时间、地点、人物、写作对象、写作顺序等)、内容(情节)和环境等;
5.揭露文章主旨和情感态度。
鲁迅和女工阿花
鲁迅在定居上海之后所遇到的一件事:那时他们有了儿子海婴,需要有人照顾,就请了一个乡下来的女工阿花,这人工作勤快,很令人满意,后来才知道,她是被丈夫虐待、毒打了逃出来的。有一天,看见对面后门厨房里人影绰绰,吓得阿花脸色发白,说是丈夫带人来抢了。这时,鲁迅挺身而出,将这帮人御退,然后请律师调解,又为之付赎身费150元,才算了结,不久,阿花就另找对象过她的新日子去了。她之所以与祥林嫂有不同的命运,就因为鲁迅不承认封建礼教的规矩,而从妇女独立解放的观点出发处理问题,而上海的社会风气也比较的开放。如果处在封建势力很盛的地方,而主人又是一个理学家或者一般有着较重旧思想的人,那么阿花的命运也就与祥林嫂差不多了。
——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