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环境的观察【基础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5
AACBD
6-10
DDABC
11-15
BCBA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22.(1)热
(2)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就不能及时察觉到,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3)感冒了,鼻腔堵住了或鼻黏膜受损
嗅觉可以影响味觉
23.缩小
C
24.(1)介质和温度
(2)发声体A
乙
25.5
0.8
三、做图题(每题2分,共8分)
26-29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4分)
30.(1)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①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②确定像的位置
③玻璃板太厚
31.(1)照相机
(2)右
(3)左
32.(1)C
(2)B
(3)B
33.【提出问题】下落过程中的水
【分析与论证】空气柱
【评估与交流】(1)水柱
容易
高
(2)吹气时产生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瓶内的水越少,空气柱越长,越不容易振动,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调越低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单元复习精品卷】
第二章
对环境的观察【基础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教室内不要喧哗,是要求同学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C.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的速度快
2.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C.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D.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C.“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4.
小明对下列光学现象实例进行分析:①彩虹;②照相机镜头上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显微镜中看到的细胞结构;④投影仪屏幕上的像;⑤湖面上树的倒影。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②③④
B.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⑤
C.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D.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④
5.
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宇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尺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6.
有两朵花,一朵是红色的玫瑰花,另一朵是白色的水仙花,当用蓝色的光照在这两朵花上后,两朵花将分别呈现什么颜色( )
A.玫瑰花呈蓝色,水仙花仍然是白色
B.水仙花呈蓝色,玫瑰花仍然呈红色
C.都呈蓝色
D.水仙花呈蓝色,玫瑰花呈黑色
7.
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所示,则( )
A.像是实像
B.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像比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要小
D.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45°
8.
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小孔上,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是( )
A.○形,它是太阳的实像
B.☆形,它是太阳的实像
C.○形,它是太阳的虚像
D.☆形,它是太阳的虚像
9.
光的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小吴画了4张图,其中错误的是( )
A.我们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B.渔夫叉鱼
C.室内人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色
D.近视眼的矫正
10.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M水平放置。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则( )
A.当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为90°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
C.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且反射光线远离法线
D.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仍能看到反射光
11.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多次被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尽可能延长,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2.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
b
c
d
A.a
B.b、d
C.c
D.a、c
13.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14.如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B处有一条鱼。若从A处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照射到鱼身上,则激光应对准( )
A.B点
B.B上方些
C.B下方些
D.B左方些
15.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丁
物距(cm)
10
15
20
30
像距(cm)
40
30
20
15
A.甲
B.乙
C.丙
D.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6.声音在
15℃的空气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是________m。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1)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叫做________。
18.如图所示,公路边设有一个大平面镜,我们从镜中看到一辆汽车向东驶到十字路口向右拐弯,这辆车实际上是向________行驶,向________拐弯。
19.早晨一束阳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某液体中,在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反射光线恰好与折射光线垂直,则折射角为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折射角将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0.“无声手枪”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中减弱噪声。
21.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________传到内耳,刺激[________]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________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有可能损伤________,使听力减退。
22.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医生用手背触摸她的额头,并为她做了详细检查后告诉她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香味,吃菜时也觉得没有味道。
(1)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________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娟吃菜时觉得没有味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C、D两处会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这像是__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用一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
24.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________________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_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图。
25.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m,若视力表全长为0.8
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________m。
三、做图题(每题2分,共8分)
26.如图所示,在某房间的天花板上装有平面镜M,S为一灯泡,P为不透明的墙,请画出灯泡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够照亮P墙右侧区域的光路图。
27.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8.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凹透镜,请画出它的折射光线。
29.如图是钓鱼时浮漂立于水面的示意图,A、B是浮漂上的两点,C是眼睛所在的位置,画出人眼看到A、B的光路图。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4分)
30.(1)小刚在实验室里做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他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作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参考直线。用激光笔沿着白纸的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然后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如图甲所示。
①小刚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刚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他在ON的另一侧观察到了反射光OB。接着他让白纸沿ON折叠90°,这时他只观察到了入射光,而反射光在纸上看不到了,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研究,他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玻璃板,按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
①实验中他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问题解决后,小明也顺利完成了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光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图乙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32.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图中铜铃作为声源。请你认真阅读说明书,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若液晶显示屏显示的示数为0,下列关于铜铃所在的位置,最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甲处
B.乙处
C.甲、乙中点处
D.甲、乙中间的任一位置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在远离甲的过程中,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________(填字母)。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确定
(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随传声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打开实验室空调提高室内温度,此时他会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________(填字母)。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3.【提出问题】玲玲同学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听到暖水壶竟然“唱起歌”了,刚开始瓶传出低沉的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尖,结合声音的三要素,她认为,声音由低沉变尖说明“歌声”的音调越来越高。她又想,一切声音都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这个发声体是什么呢?
猜想一:可能是暖水壶和里面的水振动发声;
猜想二:可能是暖水壶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猜想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发声。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哪个猜想正确,玲玲和同学找来七个完全相同的空玻璃瓶和一个小木棍,先将七个空玻璃瓶排成一排,然后在每个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水量依次减少,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①玲玲先用小木棍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七个玻璃瓶,同学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尖”。
②玲玲又用嘴对着瓶口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向七个玻璃瓶吹气,同学们听到的声音变得越来越低沉。
【分析与论证】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玲玲倒水听到暖水壶发出的“歌声”的发声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估与交流】
(1)为什么吹和敲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变化正好相反呢?对此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交流:第①次实验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高,这时听到的“歌声”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水量越少,它们越________(填“容易”或“不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________(填“高”或“低”)。
(2)第②次实验时,通过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