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单元复习精品卷】第2章 对环境的观察【提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单元复习精品卷】第2章 对环境的观察【提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14 10:00:17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单元复习精品卷】
第二章
对环境的观察【提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如图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瓶子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2.
码头上的轮船汽笛声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这是因为(  )
A.汽笛发声频率高   
B.汽笛发出的音色好 
C.汽笛发声的振幅大  
D.汽笛声传播速度大
3.
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4.
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应大于0.1s?
??
?
B.钢轨的长度为V1V2t/(V2-V1)?
C.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用的时间为V1t/(V2-V1)
D.钢轨的长度为(V2-V1)t
5.
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6.
有一暗室的南边窗上有一小孔,室外被阳光照亮的汽车在窗外的路面上自东向西驶过,这时在正对小孔的室内墙上看到的是(  )
A.汽车正立的像,并自东向西移动
B.汽车正立的像,并自西向东移动
C.汽车倒立的像,并自西向东移动
D.汽车倒立的像,并自东向西移动
7.
平静的池面上映出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小明说:“快来看,鸟和鱼在水中比赛呢!”他看到的“鸟”和“鱼”实际上是(  )
A.“鸟”和“鱼”都是虚像
B.“鸟”是虚像,“鱼”是实像
C.“鸟”和“鱼”都是实像
D.“鸟”是实像,“鱼”是虚像
8.
某科学小组在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实验时在玻璃罩中安装一只电铃,用抽气机逐渐向外抽气,如图所示,发现电铃的声音不断减小,再总结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  )
A.等效替代法
B.科学推理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化法
9.
关于甲、乙、丙三个正在振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手臂以每秒2次的频率上下挥动    乙:蝙蝠发出频率为1×105赫兹的振动
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赫兹的音叉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10.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入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大、小两枚硬币。以下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大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大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11.
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一新鞋在竖直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为了看到新鞋的像,则他该(  )
A.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
B.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
C.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
D.弯腰或下蹲
12.一点光源S经平面镜M成像于S′,人眼位于P点可以观察到S′,今在S、M间放一不太大的遮光板N,如图所示,则(  )
A.S不能在M中成像S′
B.人眼观察到的像S′的亮度不变
C.人眼不能观察到像S′
D.人眼观察到的像S′的亮度变暗
13.以平面镜MO和NO为两个侧面的一个黑盒子里有一个点光源S,黑盒子的另一侧EN上开一个小孔P,如图所示。一位观测者在盒外沿与EN平行的方向走过,通过P孔能几次看到S所发出的光(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4.如图是眼球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是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能调节3的曲度
B.3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会导致近视眼
C.9像双凸透镜,是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
D.8内含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形成物像
15.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远离透镜移动的情况是(  )
A.沿平行主轴方向
B.沿S′与F2连线方向
C.沿S′与O连线方向
D.沿F1与S′连线方向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6.探究: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是否相互影响?
所需器材:A牌薯片(味道较淡)8~10片,B牌薯片(味道较浓)4~5片。
(1)小明先闭上眼睛,慢慢品味A牌薯片,他能尝到A薯片的味道吗?答:________。
(2)小明继续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把几片B牌薯片靠近他的鼻孔,呼吸几次。现在他再尝另一片A牌薯片,这次A牌薯片的味道与第一次所尝到的不一样,有些B牌薯片的味道。在这次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上一个“猫眼”。“猫眼”是在小孔中嵌入一定形状的玻璃透镜,不仅使屋内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并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请根据以上信息和图示(透镜未画出)判断:“猫眼”中应装有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这种透镜可用于矫正_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18.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我们能在B处看到一个光斑,这是由于________(选填“光的折射”或“光的反射”)。
(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了________m。
19.在一个圆筒内垂直地放了两个平面镜M1和M2(如图),一束入射光射入筒内,经两平面镜反射后又从筒内反射出去。出射光与入射光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选填“互相平行”“相交”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0.一只七星瓢虫趴在平面镜上,发现平面镜中自己的像与自己的距离是0.5cm,这块平面镜的厚度是________cm;不一会儿,这只瓢虫慢慢地远离平面镜,在此过程中,瓢虫的像________(选填“变大”“大小不变”或“变小”)。
21.图甲是学习光的折射的实验情景,图乙是示意图。
(1)实验前,点燃固定在盒盖下方的蚊香,盖上盒盖,可清晰观察到如图乙所示的光路,在透明塑料盒的右侧面上可看到一个亮点(如图乙A点),实验中能看清光路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
(2)向塑料盒中逐渐加入掺有少量牛奶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观察到在右侧面原来亮点A的上方出现一个亮点B,亮点A的下方出现一个亮点C,亮点C是由光的________产生的。
(3)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下面的亮点向__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折射角大小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为了研究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的变化情况,结合图甲、乙说明,应进行的操作是保持水位不变,改变入射角大小,注意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α(t-t0),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α为温度系数。
液体
t0/℃
v0/m/s
α/m/(s·℃)
丙酮
20
1192
-5.5

25
1500
2.5
甘油
20
1923
-1.8
水银
20
1451
-0.46
酒精
20
1180
-3.6
(1)分析表可知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
(2)如图,是酒精和水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图像,其中________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
23.小明在参考书上看到这样一道例题: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
有一次,小明往水瓶里冲开水时,爸爸突然说:“水快满啦。”爸爸是怎样判断水快满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实验中,让光源发出的一束光从水中以不同的角度射入空气,观察到光束在水中和空气中的径迹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此现象说明_______(选填序号)。
A.光路可逆
B.光在水面只发生了折射
C.光在水面只发生了反射
D.光在水面既发生了折射又发生了反射
(2)增大这一束光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发现射入空气的光的径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增大,此现象说明_______(选填序号)。
A.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
C.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成正比
D.折射角的正弦值与入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25.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P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__________________(向左移动/向右移动/不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___________发生偏折。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他在水面上方喷了一些_______________。
如图乙,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他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____________。如图丙,他将光沿着AO方向射向水面上的O点,光在水中沿着OB方向射出,调整激光笔使入射光逐步偏向法线,折射光也逐步偏向法线,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______。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会沿ON′方向射出,此时折射角为____________度。
26.某班级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测:
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大,可以听得更清楚;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法。
(2)为了验证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结果如下: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断定猜测②是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27.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了个三角形的小孔。
(1)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如图1所示),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2)小明实验时发现小孔成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支蜡烛实验,且保持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在多次改变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见下表)。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象。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 
 。
(4)请你根据有关结论判断: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2cm时,像的高度是 
 cm。
(5)通过实验,小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后很高兴。但他又想,像的大小会不会跟蜡烛离小孔的距离有关呢?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小明应注意控制 
  
 不变。
2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丽同学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小丽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幅图中,图_________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正确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所示。正确的是_________。
   
A  
 B    
C    
D
(3)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_________(选填“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___。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29.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______(正立/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_________方;
(2)在保持(1)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_________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_________(用L0、L表示)。
(4)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你可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第30题4分,第31题6分,共10分)
30.作图题
(1)为了把竖直照射的太阳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沿水平方向射入涵洞中,请在图1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2)如图2所示,光线A、B是点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3)发光点S旁竖直放置一挡板,下方还有一块大平面镜,请你在图3中画出挡板另一侧S能照亮的区域。
(4)如图4,发光点S发出一束光投射到水面上,其中一条光线反射后经过 A点,请做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31.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的耳朵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某农村中学8年级课外活动小组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后,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B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C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5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DSMT4
三位同学的位置到达敲击点的距离各在什么范围内?(写出计算过程和对结论分析过程)1世纪教育
21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章
对环境的观察【提高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5
ACDDC
6-10
CABCB
11-15
DBDBB
部分解析
1
解析:振动发声的是瓶子,瓶子中的水量的多少制约了瓶子振动的频率,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即振动频率越小;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是“瓶子内水的多少”,即水的高度。
4
解析:设钢管的长度为L,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L/V1;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2=L/V2;时间间隔t=t1-t2=L/V1-L/V2;所以钢管的长度L=V1V2t
/V2?V1;故B正确、D错误。
5
解析: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选:C。
12
解析:在S、M之间放一不太大的遮光板N,点光源S发的光仍能射到镜面上,只是比不放遮光板N要少,因此S仍能在平面镜M中成像。因人眼在P点,放不放遮光板,经镜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不变,故人眼观察到像的亮度将不变。故选:B。
13
解析:S发出的光线,从小孔P射出,有以下四种情况:
15
解析:由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知: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到A点时(始终保持u>f),物体始终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外,此时所成的像始终是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所以像S′的移动情况是沿F2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到S″.如图所示: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4.(1)D
(2)B
25.(1)向左移动

烟雾
(2)在同一平面内
减小
0
26.(1)用两只耳听时声音大,听得更清楚
控制变量
(2)正确的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27.倒立
直线传播

6.0
蜡烛的高度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
28.(1)乙
(2)C
(3)亮
C
29.(1)倒立

(2)缩小
(3)<
L0﹣2L
(4)相比原来暗
四、解答题(第30题4分,第31题6分,共10分)
30.
31.A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1<43.97m;
B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43.97m≤s2<212.5m;
C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3≥212.5m。
解析: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说明从空气中传播到他耳朵中的声音和从水中传播到他耳朵中的声音的时间差小于0.1秒。设A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为s1,则有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DSMT4
-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DSMT4
<0.1s,解得s1<43.97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说明从水中传播到他耳朵中的声音和从铁管中传播到他耳朵中的声音的时间差小于0.1秒。设B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为s2,则有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DSMT4
-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DSMT4
<0.1s,解得s2<212.5m
,即43.97m≤s2<212.5m.
C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说明从水中传播到他耳朵中的声音和从铁管中传播到他耳朵中的声音的时间差大于等于0.1秒。设C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为s3,则有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DSMT4
-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DSMT4
≥0.1s,解得s3≥212.5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