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本课上承《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性质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分析、图片让学生建构知识。
2、通过情境体验、各抒己见、学史今用等培养学生解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点
突出重点:以想一想、影片、材料、结构图等展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各抒己见探讨商鞅变法是否成功,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学史今用讨论商鞅变法的现实作用,理论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通过结构图、设问和情境体验层层推进,展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为学生理出一条转变脉络,从而让学生理解社会性质逐步变化的过程。
重点
难点
商鞅变法
社会性质的变化
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但是他们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历史的逻辑思维不强,看问题往往注重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法
教法
学法
主要采取图片教学法、材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以及情境创设法,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图片和材料,让学生从现象入手,前后联系,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路
一个主题
一条线索
三个方面
生产力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著名的都江堰
商鞅变法
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大变革的时代》,那么何为“变革”呢?
1.改变,改革
2.改朝换代
3.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导入
找一找
本课讲述了哪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看谁找的多。
合作探究
一变
二变
生产工具的变化(生产力)
变法运动(生产关系)
石器
温故知新
生产工具的变化
骨器
青铜器
——铁农具的使用——
春秋铁农具
战国铁农具
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呢?
假如给你一块试验田,让你亲自耕种,以上四种生产工具,你会选择哪种?(请在分析四种工具优缺点的基础上回答)
合作探究
生产工具优劣对照表
生产工具 优点 缺点
铁农具与石农具、骨农具、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石器
骨器
青铜器
铁器
取材容易
取材容易
不坚固,难以成形
不坚固,不耐用
相较于石器,成形易,轻巧锋利
自然界蕴藏量少,冶炼不易
蕴藏量大,坚硬锋利耐用,能更好开发山林,开垦田地。
易生锈
——铁农具的使用——
材料一:
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
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习性
材料二:
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叫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夫姓牛,字子耕。
以下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
——牛耕的使用——
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中,许多建筑物损毁严重,但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却经受住了灾难的考验,巍然不倒。而今年恰好是都江堰2000岁的生日。那么,都江堰是何时修建的,又是何人修建的呢?
时间:战国时期
人物:(秦国)李冰
——水利建设——
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你有什么感触呢?
——水利建设——
劳动工具的改进
铁农具
耕作方法的改进
牛 耕
都江堰
水利工程的建设
小结:
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
促进生产力发展
公田:属于代表奴隶主国家的周王所有,不能转让和买卖,并且每年都要给国家上缴一定的赋税。
私田:真正属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在开始时不用上缴任何赋税,而且可以随意转让和买卖。
假如你是当时的奴隶主,你会怎么办呢?
名词解释
逼迫奴隶开垦更多的私田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是一个奴隶主,国家授封300亩。
役使奴隶500个, 年年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
恰逢铁器牛耕推广,水利工程兴修。
开垦私田上千亩,不用缴税随意买。
驱使奴隶开私田,正是享受好时节。
劳动负担加重,奴隶开始怠工、逃跑,怎样让逃跑的奴隶回来,并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奴隶主
奴隶
把新垦土地变成私田并出租给奴隶
地主
租种奴隶主的土地
农民
矛盾
矛盾
一个新兴地主的烦恼
我是一个大地主,拥有私田800亩。
丰衣足食有剩余,人人都羡慕。
只是私田不合法,成天担心被没收。
寝食难安心烦忧,盼望土地变合法。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一变
二变
生产工具的变化(生产力)
变法运动(生产关系)
——变法运动——
商鞅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效最为显著?
说商鞅“立木 为信”的故事。
商鞅立木为信,取得了威信。
假如你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你将怎样推进你的改革?
——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赐宅,
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比如:
1.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
2.对劳动者的积极性有何影响
3.对军队的战斗力有何影响
4.对整个国家的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
——变法运动——
原奴隶——戴脚镣手铐为奴隶主耕地,没有丝毫私产
现农民——自由的在田间耕地,只要交够租金,剩余
是自己的,出现一家老小披星戴月在田间
耕作的景象。
原贵族——与生俱来享有土地、田宅、
奴隶等特权
现贵族——论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没有军功的旧贵族还将被取消
特权。
——变法运动——
长平之战
——变法运动——
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变法运动——
1.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变法运动——
一场变革成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变法运动——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有什么启发?
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崇。
我们应该向商鞅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学 史 今 用
——变法运动——
铁农具的出现
水利的兴修(著名的都江堰)
牛耕的使用
→
奴隶主转化为封建主
→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
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
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封建制度确立
总结: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明确,结构清晰,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要求。
但是,本课涉及社会性质的 变化,初中生不易理解,在讲解知识点深入浅出方面有待加强。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