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1.背 景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的格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含义
3.提出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新疆维尔
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4. 5个民族自治区
5.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安排管理地方经济;
3)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4)依法组织地方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5)管理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事业;
6)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20个)
(2)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3)体现了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面对建国初期各民族闭塞的区域环境、落后的社会经济和当地潜在的自然资源,你认为应该怎样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二、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旧制度下的西藏农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川
藏
公
路
青藏公路
记忆大比拼
这些公路修建于什么时候?
“一五”计划时期
新藏公路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 藏 铁 路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西电东送
贵州洪家渡水电站是我国首批“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
西气东输
2005年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实现了向上海输送天然气
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表现:
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习俗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风俗习惯、保护宗教信仰等;
经济上: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
课堂小结
民
族大
团
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提出
5个自治区
随堂训练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
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其具体表现是( )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④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2.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时代,“新”的主要表现是( )
①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制度 ②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④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