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件(35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件(35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3 23:4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我在这头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
2.掌握两岸关系的发展
3.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原因和表现
学习目标
三国-吴国
元朝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
澎湖巡检司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设台湾省
荷兰侵占台湾
明末
1895年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台湾
1945年
1949年
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
第一次分离
第三次分离
回归
第二次分离
回归
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巩固东南海防,维护国家统一
一、追根溯源,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的实质:
是中国内政问题
两岸统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台湾问题的形成
(1)内战遗留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
党政府,国民党败逃盘踞台湾
(2)反华势力介入: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阻止人民
解放军解放台湾
国民党军队逃往台湾
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国民党军队逃往台湾
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1945年,《马关条约》日占台湾
1949年至今,国民党退居台湾。
结论: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香港和澳门问题属于外交问题,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时间
人物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
1979年
1979年元旦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解放台湾
和平解放;和为上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停止炮击金门和马祖,提出三通
《告台湾同胞书》
隔绝——缓和
2.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提出“三通”的呼吁
通航、通邮、通商
(1)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实行通邮、通航、通商(三通),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3.海峡两岸关系由隔绝到缓和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政策: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开放措施。
台湾同胞
回大陆探亲
意义:打破了海峡两岸近四十年的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87年10月台湾方面宣布:允许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以外的台湾居民,经第三地转赴大陆探亲。
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他们在八达岭长城上激动地高呼“到家了”。
《国殇》(又名《望大陆》)
文/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打破了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
两岸非正式交往
会长:汪道涵
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
(3).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两岸交流的扩大加深
辜振甫
海基会
(6)1993年汪辜会谈
时间:1993年
地点:新加坡
人物: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海基会会长辜振甫
内容: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识。
(5)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三天跨九年,两岸写新页”
“告慰汪辜,继往开来”
(海基会董事长)
(海协会会长)
两会复谈(2008年6月 北京)
陈云林
江丙坤
针对两岸包机及大陆人民来台观光两项议题进行协商
(7)胡连会:2005年,连战携“和平之旅”访问团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京会面,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政党交流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
2004年2月4日,胡锦涛对两岸形势提出四点意见:
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
二是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
三是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
四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8)习马会: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习马会”,世纪之握。
(9)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1、原因(基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2)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表现:
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明显增多,1987年一年就有3万多名台胞来大陆探亲。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探亲的台胞都超过百万人次。2012年两岸人员往来近800万人次再创新高。

日益密切的交往
(1)人员往来密切
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文化交流
去台湾的四川卧龙大熊猫“团团”“圆圆”
经济文化交流
两国论
一边一国论
李登辉
(1988年-2000年)
陈水扁
(2000年-2008年)
不利因素(阻碍因素):
(2)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2016年至今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从未承认“九二共识”。
动荡不安的台湾现状
(1)有利因素:
①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 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 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切实可行;
④交流频繁: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⑤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
拓展延伸
两岸统一的有利和阻碍因素:
(2)阻碍因素:
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②台独势力的猖狂;
外国势力的干涉
台独势力
李登辉
陈水扁
蔡英文
拓展延伸
在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的今天
还有哪些势力在阻碍我们的统一大业?
台独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
社会制度
为完成祖国
统一而努力
课后活动第1题:
1.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这种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形成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B.20世纪50年代中期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九二共识”后
2.“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坚持立场,排除阻力
B
A
当堂检测
B
3.2013年,海协会、海基会两会领导人第九
次会谈在上海举行。“两会”曾就“海峡
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的时
间是( )
A.1987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7年
C
4.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年6月,
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
“山水合璧”反映了( )
A.两岸政治经济交流形成常态
B.海协会与海基会首次实现对话
C.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艺术交流
5.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
?A.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九二共识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C
6.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
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