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二册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4平面向量的应用同步练习含解析(5份打包)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4平面向量的应用同步练习含解析(5份打包)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15 08:49:57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课时素养评价十一
余
弦
定
理
(15分钟 30分)
1.在△ABC中,a=7,b=4,c=,则△ABC的最小角为
( )
A.
B.
C.
D.
【解析】选B.由三角形边角关系可知,角C为△ABC的最小角,则cos
C=
==,所以C=.
2.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C=120°,c=a,则a,b的大小关系为
( )
A.a>b
B.a
C.a=b
D.不能确定
【解析】选A.在△ABC中,c2=a2+b2-2abcos
120°=a2+b2+ab.因为c=a,所以2a2=a2+b2+ab,所以a2-b2=ab>0,所以a2>b2,所以a>b.
3.△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满足b2=ac,且c=2a,则
cos
B= .?
【解析】因为b2=ac,且c=2a,所以cos
B===.
答案:
4.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3,b=4,c=6,则bccos
A+
accos
B+abcos
C的值是 .?
【解析】bccos
A+accos
B+abcos
C=++=.
因为a=3,b=4,c=6,所以bccos
A+accos
B+abcos
C=×(32+42+62)=.
答案:
5.在△ABC中,若a∶b∶c=2∶∶(+1),求△ABC的最大内角的余弦值.
【解析】因为a∶b∶c=2∶∶(+1),
不妨设a=2k,b=k,c=(+1)k.
显然a
则cos
C==
===.
(30分钟 6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在△ABC中,a,b,c为角A,B,C的对边,且b2=ac,则B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解析】选A.cos
B==+≥,因为0
2.在△ABC中,已知a=2,则bcos
C+ccos
B等于
( )
A.1
B.
C.2
D.4
【解析】选C.bcos
C+ccos
B=b·+c·==a=2.
3.已知锐角三角形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23cos
2A+
cos
2A=0,a=7,c=6,则b=
( )
A.10
B.9
C.8
D.5
【解析】选D.由23cos
2A+cos
2A=0得23cos
2A+2cos
2A-1=0,解得cos
A=±.
因为A是锐角,所以cos
A=.
又因为a2=b2+c2-2bccos
A,
所以49=b2+36-2×b×6×.
解得b=5或b=-.又因为b>0,所以b=5.
4.△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7,BC=5,CA=6,则·的值为
( )
A.19
B.14
C.-18
D.-19
【解析】选D.由余弦定理的推论知cos
B==,所以·=||
·||·cos(π-B)=7×5×=-19.
二、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5.在△ABC中,已知A=30°,且3a=b=12,则c的值为
( )
A.4
B.6
C.8
D.10
【解析】选AC.由3a=b=12,得a=4,b=4,利用余弦定理可得a2=b2+c2-
2bccos
A,即16=48+c2-12c,解得c=4或c=8.
6.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2+c2-b2)tan
B=ac,则角B的值为
( )
A.
B.
C.
D.
【解析】选AC.因为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2+c2-
b2)tan
B=ac,
所以2ac·cos
B·tan
B=ac,所以sin
B=,
因为B∈(0,π),所以B=或.
【光速解题】先根据a2+c2-b2=2accos
B,化简后,把选项ABCD分别代入,验证即可.
三、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7.△ABC中,若a=2bcos
C,则△ABC的形状为 .?
【解析】因为a=2bcos
C=2b·=,
所以a2=a2+b2-c2,即b2=c2,b=c,
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等腰三角形
8.在△ABC中,设边a,b,c所对的角为A,B,C,若cos
A=,则4cos(B+C)·
cos
2A= ,若同时a=,则bc的最大值为 .?
【解析】根据题意,在△ABC中,若cos
A=,
则A=,则B+C=,2A=,
则4cos(B+C)·cos
2A=4cos
cos
=4××=1,
若a=,则a2=b2+c2-2bccos
A,即b2+c2-bc=(b+c)2-3bc=6,又由(b+c)2≥4bc,则有4bc-3bc=bc≤6,即bc的最大值为6.
答案:1 6
四、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1,3,a,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只需让边长为3和a的边所对的角均为锐角即可.
故解得2
10.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c)2=b2-ac.
(1)求cos
B的值;
(2)若b=,且a+c=2b,求ac的值.
【解析】(1)由(a-c)2=b2-ac,
可得a2+c2-b2=ac.
所以=,即cos
B=.
(2)因为b=,cos
B=,
由余弦定理得b2=13=a2+c2-ac=(a+c)2-ac,又a+c=2b=2,
所以13=52-ac,解得ac=12.
1.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由增加长度决定
【解析】选A.设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a,b,c,c为斜边,设同时增加长度k,则三边长变为a+k,b+k,c+k(k>0),最大角仍为角C,
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C=
=
=>0,
所以新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2.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cos
C+(cos
A-
sin
A)cos
B=0.
(1)求角B的大小;
(2)若a+c=1,求b的取值范围.
【解析】(1)由已知得-cos(A+B)+cos
Acos
B-sin
A·cos
B=0,
即有sin
Asin
B-sin
Acos
B=0.
因为sin
A≠0,所以sin
B-
cos
B=0.
又cos
B≠0,
所以tan
B=.又0
(2)由余弦定理,有b2=a2+c2-2accos
B.
因为a+c=1,cos
B=,
有b2=3+.
又0
PAGE课时素养评价十二正
弦
定
理
(15分钟 30分)
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A=105°,B=45°,b=2,则c=
( )
A.
B.1
C.
D.2
【解析】选D.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C=180°-(A+B)=180°-(105°+45°)=30°.
由正弦定理得c===2.
【补偿训练】
在△ABC中,a=4,A=45°,B=60°,则边b的值为
( )
A.+1
B.2+1
C.2
D.2+2
【解析】选C.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所以b===2.
2.在△ABC中,AB=2,AC=3,B=60°,则cos
C=
( )
A.
B.
C.
D.
【解析】选B.由正弦定理,得=,
即=,解得sin
C=.
因为AB
所以cos
C==.
3.在△ABC中,若a=2bsin
A,则B为
( )
A.
B.
C.或
D.或
【解析】选C.由正弦定理得sin
A=2sin
Bsin
A,
所以sin
A(2sin
B-)=0.
因为0
所以sin
A≠0,sin
B=,所以B=或B=.
4.已知在△ABC中,b=4,c=2,C=30°,那么解此三角形可得
( )
A.一解
B.两解
C.无解
D.解的个数不确定
【解析】选C.由正弦定理得sin
B=·sin
C=×=>1,故三角形无解.
5.在△ABC中,AB=,AC=1,B=30°,则△ABC的面积等于 .?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C===,又因为0°
所以C=60°或120°,所以A=90°或30°,
所以S△ABC=AB·AC·sin
A=或.
答案:或
6.在△ABC中,A=30°,C=45°,c=,求a,b及cos
B.
【解析】因为A=30°,C=45°,c=,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a===1.
又B=180°-(30°+45°)=105°,
所以cos
B=cos
105°=cos(45°+60°)=,
b===2sin
105°
=2sin(45°+60°)=.
(30分钟 6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若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1∶2∶3,则这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
( )
A.1∶2∶3
B.1∶∶2
C.2∶∶1
D.∶1∶2
【解析】选B.设三角形内角A、B、C分别为x,2x,3x,则x+2x+3x=180°,所以x=
30°.
由正弦定理==,
可知a∶b∶c=sin
A∶sin
B∶sin
C,
所以a∶b∶c=sin
30°∶sin
60°∶sin
90°
=∶∶1=1∶∶2.
2.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其中a=4,b=3,C=60°,则△ABC的面积为
( )
A.3
B.3
C.6
D.6
【解析】选B.S=absin
C=×4×3×=3.
3.在△ABC中,若3b=2asin
B,cos
A=cos
C,则△ABC的形状为
(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选C.由正弦定理知b=2R·sin
B,
a=2R·sin
A,则3b=2a·sin
B可化为:
3sin
B=2sin
A·sin
B.
因为0°
B≠0,
所以sin
A=,所以A=60°或120°,
又cos
A=cos
C,所以A=C,所以A=60°,
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4.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向量m=(,-1),n=(cos
A,sin
A),若m⊥n,且acos
B+bcos
A=csin
C,则角A,B的大小为
( )
A.,
B.,
C.,
D.,
【解析】选C.因为m⊥n,所以cos
A-sin
A=0,
所以tan
A=,则A=.由正弦定理得:
sin
Acos
B+sin
Bcos
A=sin
2C,
所以sin(A+B)=sin
2C,所以sin
C=sin
2C.
因为0
C≠0,所以sin
C=1,
所以C=,所以B=.
【误区警示】注意两个向量垂直时的条件,不要与两向量平行混淆.
二、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5.在△ABC中,已知b=6,c=6,C=30°,则a=
( )
A.6
B.6
C.12
D.12
【解析】选AC.由正弦定理得sin
B==,
因为b>c,所以B>C.
又因为0°
当B=60°时,A=90°,a==12;
当B=120°时,A=30°=C,a=c=6.
所以a=6或12.
6.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b)∶(a+c)∶(b+c)=9∶10
∶1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sin
A∶sin
B∶sin
C=4∶5∶6
B.△ABC是钝角三角形
C.△ABC的最大内角是最小内角的2倍
D.若c=6,则△ABC外接圆半径为
【解析】选ACD.(a+b)∶(a+c)∶(b+c)=9∶10∶11,可设a+b=9t,a+c=10t,b+c=11t,t>0,解得a=4t,b=5t,c=6t,
可得sin
A∶sin
B∶sin
C=a∶b∶c=4∶5∶6,
故A正确;
由c为最大边,
可得cos
C===>0,
即C为锐角,故B错误;
由cos
A===,
由cos
2A=2cos2A-1=2×-1==cos
C,
由2A,C∈(0,π),可得2A=C,故C正确;
若c=6,可得2R===,
△ABC外接圆半径为,故D正确.
三、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7.△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B+sin
A(sin
C-cos
C)=0,
a=2,c=,则C= .?
【解析】因为sin
B+sin
A(sin
C-cos
C)=0,
所以sin(A+C)+sin
Asin
C-sin
Acos
C=0,
所以sin
Acos
C+cos
Asin
C+sin
Asin
C-sin
Acos
C=0,整理得sin
C(sin
A+
cos
A)=0.
因为sin
C≠0,所以sin
A+cos
A=0,
所以tan
A=-1,因为A∈(0,π),所以A=,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又0
答案:
【补偿训练】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60°,b=,c=3,则A= .?
【解题指南】利用正弦定理求出sin
B的值,根据三角形大边对大角求出角B的值,再求角C即可.
【解析】由正弦定理:=,
得sin
B===,
因为b
则A=180°-B-C=75°.
答案:75°
8.在△ABC中,若b=5,B=,tan
A=2,则sin
A= ,a= .?
【解析】由tan
A=2,得sin
A=2cos
A,由sin
2A+cos
2A=1,得sin
A=,因为b=5,B=,
由正弦定理=,得a==2.
答案: 2
四、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已知△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cos
C+c=b.
(1)求角A的大小;
(2)若a=1,b=,求c的值.
【解析】(1)由acos
C+c=b,
得sin
Acos
C+sin
C=sin
B.
因为sin
B=sin(A+C)
=sin
Acos
C+cos
Asin
C,
所以sin
C=cos
Asin
C.
因为sin
C≠0,所以cos
A=.
因为0
(2)由正弦定理,得sin
B==.
因为0
①当B=时,由A=,得C=,所以c=2;
②当B=时,由A=,得C=,
所以c=a=1.综上可得c=1或2.
10.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m=(sin
A,sin
B),n=(cos
B,
cos
A),m·n=-sin
2C.
(1)求C的大小;
(2)若c=2,A=,求△ABC的面积.
【解析】(1)由题意,m·n=sin
Acos
B+sin
Bcos
A=-sin
2C,即sin(A+B)=
-sin
2C,sin
C=-2sin
Ccos
C.由0
C>0,
所以cos
C=-.C=.
(2)由C=,A=,得B=π-A-C=.
由正弦定理=得=,
解得b=2.
所以△ABC的面积S=bcsin
A=×2×2×sin
=.
1.在△ABC中,已知B=60°,最大边与最小边的比为,则三角形的最大角为
( )
A.60°
B.75°
C.90°
D.115°
【解析】选B.不妨设a为最大边,c为最小边,由题意有==,即=,整理,得(3-)sin
A=(3+)cos
A.
所以tan
A=2+,所以A=75°.
【补偿训练】
已知a,b,c分别是△ABC的内角A,B,C的对边,若△ABC的周长为4(+1),且
sin
B+sin
C=sin
A,则a=
( )
A.
B.2
C.4
D.2
【解析】选C.根据正弦定理,sin
B+sin
C=sin
A可化为b+c=a.因为△ABC的周长为4(+1),所以
解得a=4.
2.在△ABC中,已知=,且cos(A-B)+cos
C=1-cos
2C.
(1)试确定△ABC的形状;
(2)求的取值范围.
【解析】(1)在△ABC中,设其外接圆半径为R,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sin
C=,
代入=,得=,
所以b2-a2=ab.①
因为cos(A-B)+cos
C=1-cos
2C,
所以cos(A-B)-cos(A+B)=2sin2C,
所以sin
Asin
B=sin2C.
由正弦定理,得·=,所以ab=c2.②
把②代入①得,b2-a2=c2,即a2+c2=b2.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由(1)知B=,所以A+C=,
所以C=-A.
所以sin
C=sin=cos
A.
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cos
A=sin.
因为ac
所以
所以1
PAGE课时素养评价十三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距离问题
(15分钟 30分)
1.轮船A和轮船B在中午12时同时离开海港O,两船航行方向的夹角为120°,两船的航行速度分别为25
n
mile/h,15
n
mile/h,则14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是
( )
A.50
n
mile
B.70
n
mile
C.90
n
mile
D.110
n
mile
【解析】选B.到14时,轮船A和轮船B分别走了50
n
mile,30
n
mile,由余弦定理得两船之间的距离为l=
=70(n
mile).
【补偿训练】
已知A、B两地的距离为10
km,B、C两地的距离为20
km,现测得∠ABC=120°,则A、C两地的距离为
( )
A.10
km
B.
km
C.10
km
D.10
km
【解析】选D.在△ABC中,AB=10
km,BC=20
km,∠ABC=120°,则由余弦定理,得AC2=AB2+BC2-2AB·BCcos
∠ABC=100+400-2×10×20cos
120°
=100+400-2×10×20×=700,
所以AC=10
km,
即A、C两地的距离为10km.
2.如图所示为起重机装置示意图.支杆BC=10
m,吊杆AC=15
m,吊索AB=5
m,起吊的货物与岸的距离AD为
( )
A.30
m
B.
m
C.15
m
D.45
m
【解析】选B.在△ABC中,
cos
∠ABC==,
∠ABC∈(0,π),
所以sin
∠ABC==,
所以在Rt△ABD中,AD=AB·sin
∠ABC
=5×=(m).
3.已知A船在灯塔C北偏东80°,且A到C的距离为2
km,B船在灯塔C北偏西40°,A,B两船的距离为3
km,则B到C的距离为 .?
【解析】如图所示,在△ABC中,∠ACB=40°+80°=120°,AB=3
km,AC=2
km.
设BC=a
km.由余弦定理的推论,
得cos
∠ACB=,
即cos
120°=,
解得a=-1或a=--1(舍去),
即B到C的距离为a=(-1)千米.
答案:(-1)千米
4.有一个长为1千米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75°,现要将其倾斜角改为30°,则坡底要伸长 千米.?
【解析】如图,∠BAO=75°,C=30°,AB=1
千米,
所以∠ABC=∠BAO-∠BCA=75°-30°=45°.
在△ABC中,=,
所以AC===(千米).
答案:
5.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南偏西7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南偏西6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10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
【解析】如图,
连接A1B2,由已知A2B2=10
海里,
A1A2=30×=10
(海里),
所以A1A2=A2B2.
又∠A1A2B2=60°,所以△A1A2B2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1B2=A1A2=10
海里.
由已知,A1B1=20
海里,∠B1A1B2=180°-75°-60°=45°,
在△A1B2B1中,由余弦定理得B1=A1+A1-2A1B1·A1B2·cos
45°=202+(10)2-2×20×10×=200,
所以B1B2=10
海里.
因此,乙船的速度为×60=30(海里/时).
所以乙船每小时航行30海里.
(3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某人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行走3
km到B处,再沿正东方向行走2
km到C处,则A,C两地的距离为
( )
A.4
km
B.6
km
C.7
km
D.9
km
【解析】选C.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
AB=3
km,BC=2
km,∠ABC=150°,
由余弦定理得AC2=27+4-2×3×2×cos
150°=49,
所以AC=7
km,所以A,C两地的距离为7
km.
2.一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的南偏西75°距灯塔68海里的M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处,则这只船的航行速度为
( )
A.海里/小时
B.34海里/小时
C.海里/小时
D.34海里/小时
【解析】选A.如图所示,
在△PMN中,=.
所以MN==34(海里),
所以v==(海里/小时).
3.已知甲船位于小岛A的南偏西30°的B处,乙船位于小岛A处,AB=20
千米,甲船沿的方向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行驶,同时乙船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
沿正东方向行驶,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他们行驶的时间为
( )
A.
小时
B.
小时
C.
小时
D.
小时
【解析】选C.设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他们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此时甲船位于C处,乙船位于D处,则AC=(20-6t)千米,AD=8t千米,
由余弦定理可得,CD2=(20-6t)2+(8t)2-2(20-6t)8tcos
120°=52t2-80t+400,故当CD取最小值时,t=.
4.如图,某炮兵阵地位于A点,两观察所分别位于C,D两点.已知△ACD为正三角形,且DC=
km,当目标出现在B点时,测得∠CDB=45°,∠BCD=75°,则炮兵阵地与目标的距离是(精确到0.1)
( )
A.1.1
km
B.2.2
km
C.2.9
km
D.3.5
km
【解析】选C.∠CBD=180°-∠BCD-∠CDB=60°.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
得BD==.
在△ABD中,∠ADB=45°+60°=105°,
由余弦定理,
得AB2=AD2+BD2-2AD·BDcos
105°
=3++2×××
=5+2.
所以AB=≈2.9(km).
所以炮兵阵地与目标的距离约是2.9
km.
【误区警示】解题时,要分清不同的三角形,在不同的三角形中,根据条件分别选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5.某人先向正东方向走了x
km,然后他向右转150°,向新的方向走了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为
km,那么x的值为
( )
A.或2
B.2
C.3
D.3
【解析】选A.如图,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3=9+x2-6xcos
30°,即x2-3x+6=0,
解之得x=2或.
6.甲船在湖中B岛的正南A处,AB=3km,甲船以8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同时乙船从B岛出发,以12km/h的速度向北偏东60°方向驶去,则行驶15
min时,两船的距离是
( )
A.
km
B.
km
C.
km
D.
km
【解析】选B.由题意知AM=8×=2(km),BN=12×=3(km),MB=AB-AM=3-2=1(km),所以由余弦定理得MN2=MB2+BN2-2MB·BNcos
120°=1+9-2×1×3×=13,所以MN=
km.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7.《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个“折竹抵地”问题,2019年第1号台风“帕布”(热带风暴级)登陆时再现了这一现象,不少大树被大风折断.某路边一树干被台风吹断后(如图所示,没有完全断开),树干与地面成75°角,折断部分与地面成45°角,树干底部与树尖着地处相距10米,则大树原来的高度是 米(结果保留根号).?
【解题指南】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大树原来的高度分为两部分,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分别求出两部分的长度,求和即为大树原来的高度.
【解析】如图所示,设树干底部为O,树尖着地处为B,折断点为A,则∠AOB=75°,∠ABO=45°,
所以∠OAB=60°.
由正弦定理知,==,
所以OA=米,AB=米,
所以OA+AB=(5+5)米.
答案:(5+5)
8.如图,海岸线上有相距5海里的两座灯塔A,B.灯塔B位于灯塔A的正南方向.海上停泊着两艘轮船,甲船位于灯塔A的北偏西75°,与A相距3海里的D处;乙船位于灯塔B的北偏西60°方向,与B相距5海里的C处,此时乙船与灯塔A之间的距离为 海里,两艘轮船之间的距离为 海里.?
【解析】连接AC,由题意可知AB=BC=5
海里,∠ABC=∠ACB=∠BAC=60°,∠CAD=
45°,
可得:AC=5
海里,根据余弦定理可得CD2=AC2+AD2-2×AC×AD×cos∠CAD=25+18-
2×5×3×=13,故乙船与灯塔A之间的距离为5海里,两艘轮船之间的距离为海里.
答案:5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处下山至C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沿直线步行到C,另一种是先从A沿索道乘缆车到B,然后从B沿直线步行到C.山路AC长为1
260
m,经测量,cos
A=,cos
C=.求索道AB的长.
【解析】在△ABC中,因为cos
A=,cos
C=,
所以sin
A=,sin
C=.
从而sin
B=sin[π-(A+C)]=sin(A+C)
=sin
Acos
C+cos
Asin
C=×+×=.
由=得AB=·sin
C=×=1
040(m).所以索道AB的长为1
040
m.
10.如图,一人在C地看到建筑物A在正北方向,另一建筑物B在北偏西45°方向,此人向北偏西75°方向前进
km到达D处,看到A在他的北偏东45°方向,B在北偏东75°方向,试求这两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解析】依题意得,CD=
km,
∠ADB=∠BCD=30°=∠BDC,
∠DBC=120°,∠ADC=60°,∠DAC=45°.
在△BDC中,由正弦定理得BC===(km).
在△ADC中,由正弦定理得AC===3(km).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ACB
=(3)2+()2-2×3×cos
45°=25.
所以AB=5
km,
故这两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为5
km.
1.某观测站C在A城的南偏西20°的方向,由A城出发有一条公路,公路走向是南偏东40°,在公路上测得距离C
31
km的B处有一人正沿公路向A城走去,走了20
km后到达D处,此时C,D之间相距21
km,问此人还要走 km才能到达A城.?
【解析】如图,∠CAB=60°,BD=20
km,
CB=31
km,CD=21
km.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论,
得cos
∠BDC==
=-,
则sin
∠BDC=.
在△ACD中,∠ACD=∠BDC-∠CAD=∠BDC-60°.
由正弦定理,得AD=.
因为sin
∠ACD=sin(∠BDC-60°)
=sin
∠BDCcos
60°-cos
∠BDCsin
60°=,
所以AD==15(km).
答案:15
【补偿训练】
如图,为了测量A,C两点间的距离,选取同一平面上B,D两点,测出四边形ABCD各边的长度(单位:km):AB=5,BC=8,CD=3,DA=5,A,B,C,D四点共圆,则AC的长为 km.?
【解析】因为A,B,C,D四点共圆,
所以D+B=π.
在△ABC和△ADC中,
由余弦定理可得82+52-2×8×5×cos(π-D)=32+52-2×3×5×cos
D,
整理得cos
D=-,
代入得AC2=32+52-2×3×5×=49,故AC=7
km.
答案:7
2.一次机器人足球比赛中,甲队1号机器人由A点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点B时,发现足球在点D处正以自己速度的2倍向点A做匀速直线滚动,如图所示,已知AB=4
dm,AD=17
dm,∠BAD=45°,若忽略机器人原地旋转所需的时间,则该机器人最快可在何处截住足球?
【解析】设机器人最快可在点C处截住足球,
点C在线段AD上,连接BC,如图所示,
设BC=x
dm,由题意知CD=2x
dm,AC=AD-CD=(17-2x)dm.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
A,即x2=(4)2+(17-2x)2-8(17-2x)cos
45°,
解得x1=5,x2=.
所以AC=17-2x=7(dm)或AC=-(dm)(舍去).
所以该机器人最快可在线段AD上离A点7
dm的点C处截住足球.
PAGE课时素养评价十四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
(15分钟 30分)
1.在地面上点D处,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测得此建筑物顶端A与底部B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已知建筑物底部高出地面D点20
m,则建筑物的高度为
( )
A.20
m
B.30
m
C.40
m
D.60
m
【解析】选C.如图,设O为顶端在地面上的射影,在Rt△BOD中,∠ODB=30°,
B=20,BD=40,OD=20,
在Rt△AOD中,OA=OD·tan
60°=60,
所以AB=OA-OB=40(m).
2.当太阳光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60°时,一根长为2
m的竹竿如图所示放置,要使它的影子最长,则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是
( )
A.150°
B.30°
C.45°
D.60°
【解析】选B.设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为α,影子长为x
m.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x=sin(120°-α).
因为30°<120°-α<120°,
所以当120°-α=90°,
即α=30°时,x有最大值.
即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是30°时,影子最长.
3.为了测量某塔的高度,某人在一条水平公路C,D两点处进行测量.在C点测得塔底B在南偏西80°,塔顶A仰角为45°,此人沿着南偏东40°方向前进10米到D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则塔的高度为
( )
A.5米
B.10米
C.15米
D.20米
【解析】选B.如图,由题意得,AB⊥平面BCD,
所以AB⊥BC,AB⊥BD.
设塔高AB=x米,在Rt△ABC中,∠ACB=45°,
所以BC=AB=x米,
在Rt△ABD中,∠ADB=30°,
所以BD==x米,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
BD2=CB2+CD2-2CB·CD·cos
120°,
所以(x)2=x2+100+10x,解得x=10或x=-5(舍去).
4.如图所示,飞机的航线和山顶在同一个铅垂面内,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18
km,速度为1
000
km/h,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30°,经过1
min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75°,则山顶的海拔高度为(精确到0.1
km,参考数据:≈1.732)
( )
A.11.4
km
B.6.6
km
C.6.5
km
D.5.6
km
【解析】选B.因为AB=1
000×=,C=75°-30°=45°,所以BC=·
sin
30°=.
所以航线离山顶h=×sin
75°=×sin(45°+30°)≈11.4.
所以山高为18-11.4=6.6(km).
5.如图,某人在地面上C处观察一架迎面飞来的飞机在A处的仰角为30°,过一分钟后飞机飞到B处再测得仰角为45°,如果该飞机以每小时450
km的速度沿水平方向飞行,则飞机的高度为 km.?
【解析】过C作CD⊥AB于D,∠DCA=60°,∠DCB=45°,
设飞机的高度为h
km,
则BD=h
km,AD=h
km.
又AB=450×=7.5(km),
由AD-BD=AB,得h-h=7.5.
所以h==(km).
答案:
6.在一次海上联合作战演习中,红方一艘侦察艇发现在北偏东45°方向,相距
12
n
mile的水面上,有蓝方一艘小艇正以每小时10
n
mile的速度沿南偏东75°方向前进,若红方侦察艇以每小时14
n
mile的速度,沿北偏东45°+α方向拦截蓝方的小艇(如图所示).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拦截住,求红方侦察艇所需的时间和角α的正弦值.
【解析】如图,设红方侦察艇经过x小时后在C处追上蓝方的小艇,
则AC=14x,BC=10x,∠ABC=120°.
根据余弦定理得(14x)2=122+(10x)2-
240xcos
120°,解得x=2.故AC=28,BC=20.
根据正弦定理得=,
解得sin
α==.
(2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两座相距60
m的建筑物AB,CD的高度分别为20
m,50
m,BD为水平面,则从建筑物AB的顶端A看建筑物CD的张角∠CAD等于
( )
A.30°
B.45°
C.60°
D.75°
【解析】选B.依题意可得AD=20
m,
AC=30
m,又CD=50
m,
所以在△ACD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cos
∠CAD=
===,
又0°<∠CAD<180°,所以∠CAD=45°,
所以从顶端A看建筑物CD的张角为45°.
2.如图所示,在地面上共线的三点A,B,C处测得一建筑物的仰角分别为30°,
45°,60°,且AB=BC=60
m,则建筑物的高度为
( )
A.15
m
B.20
m
C.25
m
D.30
m
【解析】选D.设建筑物的高度为h,由题图知,
PA=2h,PB=h,PC=h,
所以在△PBA和△PBC中,分别由余弦定理的推论,
得cos
∠PBA=,①
cos
∠PBC=.②
因为∠PBA+∠PBC=180°,
所以cos
∠PBA+cos
∠PBC=0.③
由①②③,解得h=30或h=-30(舍去),
即建筑物的高度为30
m.
3.如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A处测得山顶上一建筑物CD的顶端C对于山坡的斜度为15°,向山顶前进100
m到达B处,又测得C对于山坡的斜度为45°,若CD=50
m,山坡对于地平面的坡度为θ,则cos
θ等于
( )
A.
B.
C.-1
D.-1
【解析】选C.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所以AC=100.
在△ADC中,=,
所以cos
θ=sin(θ+90°)==-1.
【误区警示】解题时注意分清不同的三角形,求值时在不同的三角形中求解.
4.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θ,对着山峰在地面上前进600
m后测得仰角为2θ,继续在地面上前进200
m以后测得山峰的仰角为4θ,则该山峰的高度为
( )
A.200
m
B.300
m
C.400
m
D.100
m
【解析】选B.由题意得如图,则△BED,△BDC均为等腰三角形,
BD=ED=600
m,BC=DC=200
m.
方法一:在△BCD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可得
cos
2θ==,
又因为0°<2θ<180°,所以2θ=30°,4θ=60°.
在Rt△ABC中,AB=BC·sin
4θ=200×
=300(m).
方法二:由于△BCD是等腰三角形,
BD=DCcos
2θ,
即300=200cos
2θ,所以cos
2θ=,
又0°<2θ<180°,所以2θ=30°,4θ=60°.
在Rt△ABC中,AB=BC·sin
4θ=200×
=300(m).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5.如图,在湖面上高为10
m处测得天空中一朵云的仰角为30°,测得湖中之影的俯角为45°,则云距湖面的高度为 m(答案保留根号).?
【解析】在△ACE中,tan
30°==.
所以AE=(m).
在△AED中,tan
45°==,
所以AE=(m),
所以=,
所以CM==10(2+)(m).
答案:10(2+)
【补偿训练】
如图,为测量山高MN,选择A点和另一座山的山顶C为测量观测点.从A点测得M点的仰角∠MAN=60°,C点的仰角∠CAB=45°以及∠MAC=75°.从C点测得∠MCA=60°.已知山高BC=100
m,则山高MN= m.
【解析】可得AC=100.
在△MAC中∠CMA=180°-75°-60°=45°.
由正弦定理得=?AM=100.
在△AMN中,=sin
60°,
所以MN=100×=150(m).
答案:150
6.在一次抗洪抢险中,某救生艇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停止转动,失去动力的救生艇在洪水中漂行,此时,风向是北偏东30°,风速是20
km/h;水的流向是正东,流速是20
km/h,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救生艇在洪水中漂行的速度的方向为北偏东 ,大小为 km/h.?
【解析】由题意得如图,∠AOB=60°,由余弦定理知OC2=202+202-800cos
120°=
1
200,故OC=20(负值舍去),∠COY=30°+30°=60°.
答案:60° 20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7.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前进40米以后,望见塔在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塔的最大仰角为30°,求塔高.
【解析】如图所示,AB为塔高,某人从C处沿CD方向前进,过B作BE⊥CD于E,连接AE,则∠AEB=30°.
在△BDC中,CD=40,∠BCD=90°-60°=30°,
∠DBC=180°-45°=135°.
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BD==20(米).
∠BDE=180°-135°-30°=15°,
所以BE=BDsin
15°=20×
=10(-1)(米).
在Rt△ABE中,∠AEB=30°,
所以AB=BEtan
30°=(3-)(米).
故所求的塔高为(3-)米.
8.如图所示,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AB=2,BC=6,CD=DA=4,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析】连接BD,如图,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S△ABD+S△CDB=AB·AD·sin
A
+BC·CD·sin
C.
因为A+C=180°,所以sin
A=sin
C,
所以S=(AB·AD+BC·CD)sin
A=(8+24)sin
A=16sin
A.
在△ABD中,由余弦定理得
BD2=AB2+AD2-2AB·ADcos
A
=22+42-2×2×4cos
A=20-16cos
A.
在△CDB中,由余弦定理得
BD2=CB2+CD2-2CB·CDcos
C
=52-48cos
C.
所以20-16cos
A=52-48cos
C.
因为cos
C=-cos
A,所以64cos
A=-32,
所以cos
A=-,
又0°
所以S=16sin
120°=8.
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举行升旗仪式,如图,在坡角为15°的观礼台上,某一列座位与旗杆在同一个垂直于地面的平面上,在该列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端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且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10
m,则旗杆的高度为 m.?
【解析】如图,设旗杆高为h
m,最后一排为点A,第一排为点B,旗杆顶端为点C,
则BC==h.
在△ABC中,AB=10,∠CAB=45°,∠ABC=105°,
所以∠ACB=30°,
由正弦定理,得=,故h=30.
答案:30
【补偿训练】
如图,从气球A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B,C的俯角分别为75°,30°,此时气球的高是60
m,则河流的宽度BC等于
( )
A.240(-1)m
B.180(-1)m
C.120(-1)m
D.30(+1)m
【解析】选C.因为tan
15°=tan(60°-45°)
==2-,
所以BC=60tan
60°-60tan
15°
=120(-1)(m).
PAGE课时素养评价十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
(15分钟 30分)
1.如图,在重600
N的物体上有两根绳子,绳子与铅垂线的夹角分别为30°,60°,物体平衡时,两根绳子拉力的大小分别为
( )
A.300
N,300
N
B.150
N,150
N
C.300
N,300
N
D.300
N,300
N
【解析】选C.作?OACB,使∠AOC=30°,
∠BOC=60°.在?OACB中,
∠ACO=∠BOC=60°,∠OAC=90°,
||=||·cos
30°=300
N,||=||·sin
30°=300
N,||=||=300
N.
2.在四边形ABCD中,若=(1,2),=(-4,2),则该四边形的面积为
( )
A.
B.2
C.5
D.10
【解析】选C.因为·=0,所以AC⊥BD.
所以四边形ABCD的面积S=||||=××2=5.
3.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v1,风速为v2,则逆风行驶的速度为
( )
A.v1-v2
B.v1+v2
C.|v1|-|v2|
D.
【解析】选B.由向量的加法法则可得逆风行驶的速度为v1+v2.注意速度是有方向和大小的,是一个向量.
4.已知点O,A,B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P为该平面上一点,且=,则
( )
A.点P在线段AB上
B.点P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
C.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D.点P不在直线AB上
【解析】选B.由=,得2=3-,即2(-)=-,
即2==-,即=-,
所以点P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
5.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1,点D、E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cos∠DOE= .?
【解析】以OA,OC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由题意知:=,=,
故cos∠DOE===.
即cos∠DOE的值为.
答案:
6.已知在Rt△ABC中,∠C=90°,设AC=m,BC=n.若D为斜边AB的中点,求证:CD=AB.
【证明】以C为坐标原点,以边CB,CA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由题意得,A(0,m),B(n,0),则=(n,-m),
因为D为AB的中点,
所以D,=.
所以||=,||=,
所以||=||,即CD=AB.
(30分钟 6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点P在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4,-3)(即点P的运动方向与v相同,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v|个单位).设开始时点P的坐标为(-10,10),则5秒后点P的坐标为
( )
A.(-2,4)
B.(-30,25)
C.(10,-5)
D.(5,-10)
【解析】选C.设运动5秒后点P在点M(x,y)处,则=5v,所以(x,y)=(-10,10)+
5(4,-3)=(10,-5).
2.已知△ABC满足=·+·+·,则△ABC是
( )
A.等边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解析】选C.由题意得,=·+·+·=·(+)+·=+
·,所以·=0,
所以⊥,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3.在Rt△ABC中,∠ABC=90°,AB=8,BC=6,D为AC中点,则cos∠BDC=
( )
A.-
B.
C.0
D.
【解析】选B.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B(0,0),A(0,8),C(6,0),D(3,4),
所以=(-3,-4),=(3,-4).
又∠BDC为,的夹角,
所以cos∠BDC===.
4.如图,在△A
BC中,O为BC中点,若AB=1,AC=3,∠BAC=60°,则||=
( )
A.1
B.2
C.
D.5
【解析】选C.根据题意,O为BC中点,
所以=(+),||2=(+2·+)=(12+2×1×3×cos
60°+32)=,所以||=.
二、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5.△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已知向量a,b满足=2a,=2a+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b|=1
B.|a|=1
C.a∥b
D.(4a+b)⊥
【解析】选BD.如图,
由题意,=-=(2a+b)-2a=b,则|b|=2,故A错误;|2a|=2|a|=2,所以|a|=1,B正确;因为=2a,=b,故a,b不平行,C错误;设BC的中点为D,则+=2,且⊥,而2=2a+(2a+b)=4a+b,所以(4a+b)⊥.
6.已知点O(0,0),A(0,b),B(a,a3).若△OAB为直角三角形,则a与b的关系有可能是
( )
A.b=a
B.b=a3+
C.b=a3-
D.b=a3
【解析】选BD.由题意,知=(0,b),=(a,a3),=(a,a3-b).因为△OAB为直角三角形,所以①若⊥,则·=0,即a3b=0,当b=0时,点O与点A重合;当a=0时,点O与点B重合,故a3b≠0,即OA与OB不垂直.
②若⊥,则·=0,
即b(a3-b)=0,又b≠0,故b=a3.
③若⊥,则·=0,即a2+a3(a3-b)=0,又a≠0,故a3+-b=0,即b=a3+.
故当△OAB为直角三角形时,
有b=a3或b=a3+.
三、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7.如图所示,在倾斜角为37°(sin
37°≈0.6),高为2
m的斜面上,质量为5
kg的物体m沿斜面下滑至底部,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是它对斜面压力的0.5倍,则斜面对物体m的支持力所做的功为 J,重力所做的功为 J(g=
9.8
m/s2).?
【解析】物体m的位移大小为|s|=≈(m),则支持力对物体m所做的功为W1=F·s=|F||s|cos
90°=0(J);重力对物体m所做的功为W2=G·s=|G||s|·
sin
37°=5×9.8××0.6=98(J).
答案:0 98
8.若点M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且满足3--=0,则△ABM与△ABC的面积之比为 .?
【解析】如图,D为BC边的中点,
则=(+).
因为3--=0,
所以3=2,所以=,
所以S△ABM=S△ABD=S△ABC.
答案:1∶3
四、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BE,CF分别为AC,AB边上的高,而且BE与CF相交于点O,连接AO并延长,与BC相交于点D.
求证:AD⊥BC.
【证明】因为BE⊥AC,所以·=0,即·=0,因此·=·①
因为CF⊥AB,所以·=0,即·=0,因此·=·②
由①-②可得·-·=0,
因此·=0,从而·=0,故BC⊥OA,即AD⊥BC.
10.一架飞机从A地向北偏西60°方向飞行1
000
km到达B地,因大雾无法降落,故转向C地飞行,若C地在A地的南偏西60°方向,并且A,C两地相距2
000
km,求飞机从B地到C地的位移.
【解析】方法一:由题意得||=1
000
km,
||=2
000
km,∠BAC=60°,
所以||2=|-|2=+||2-2||·||·cos
60°
=2
0002+1
0002-2×1
000×2
000×
=3×106,
所以||=1
000
km,
所以||2+||2=||2,所以∠ABC=90°.
取AC的中点D,
由||=2||且∠BAD=60°,
知为正南方向,有∠ABD=60°,
于是∠DBC=30°.
所以飞机从B地到C地的位移的大小为1
000
km,方向为南偏西30°.
方法二: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并取a=500,
则=(2acos
150°,2asin
150°)=(-a,a),
=(4acos
210°,4asin
210°)
=(-2a,-2a),
所以=(-a,-3a),||=2a,
即||=1
000(km).
又cos∠ACB===,
所以∠ACB=30°.
结合图形可知的方向为南偏西30°,所以飞机从B地到C地的位移的大小为
1
000
km,方向为南偏西30°.
1.如图所示,小船被绳索拉向岸边,船在水中运动时,设水的阻力大小不变,那么小船匀速靠岸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写出所有正确的序号).?
①绳子的拉力不断增大;②绳子的拉力不断变小;③船的浮力不断变小;④船的浮力保持不变.
【解析】设水的阻力为f,绳的拉力为F,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
则|F|cos
θ=|f|,所以|F|=.
因为θ增大,cos
θ减小,所以|F|增大.
因为|F|sin
θ增大,所以船的浮力减小.
答案:①③
2.在△ABC中,已知AB=AC=5,BC=6,M是AC边上靠近A点的一个三等分点,试问:在线段BM(端点除外)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C⊥BM?
【解析】以B为原点,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于AB=AC=5,BC=6,
所以B(0,0),A(3,4),C(6,0).则=(3,-4),
由于M点是AC边上靠近A点的一个三等分点.
所以==,于是M,
所以=,
假设在BM上存在点P使得PC⊥BM,
则设=λ,且0<λ<1,即=λ=,所以=+=(-6,0)+=,
由于PC⊥BM,所以·=0,
得4(4λ-6)+λ·=0,解得λ=.
由于λ=?(0,1),所以线段BM上不存在点P使得PC⊥BM.
PAGE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1 平面向量的概念
6.2 平面向量的运算
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第七章 复数
7.1 复数的概念
7.2 复数的四则运算
7.3 * 复数的三角表示
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
8.1 基本立体图形
8.2 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8.3 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8.4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8.5 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
8.6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
第九章 统计
9.1 随机抽样
9.2 用样本估计总体
9.3 统计分析案例 公司员工
第十章 概率
10.1 随机事件与概率
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10.3 频率与概率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