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1《论语》十则 课件(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1《论语》十则 课件(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08:3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作为中国人更应辨正地 、批判地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走近《论语》
-: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话说孔子
第一乐章
  在西方国家,如果你和学者或政要谈论孔子,他们都会表现出十分尊敬的神情,并对孔子大加赞扬。但当你再往深处询问孔子的时候,他们会一脸茫然,有时甚至显得一脸尴尬。
  ●笑话一则
一个澳大利亚留学生问我:“孔子春秋时期是鲁国人,‘冬夏’时期是哪国人呢?”看到她满脸疑惑,我除了笑,不知如何应答,哭笑不得……
  这些年,不管电影大片“冲奥”(冲击奥斯卡奖),还是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抑或世界遗产申报,都寄托了中国文化输出的宏愿。但“文化赤字”现状却无法让国人乐观:图书进出口贸易比例10:1,对欧美逆差高达100:1。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进口影片几千部,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
  
余秋雨就中国文化输出情况发言,驳斥了季羡林“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一说法。
  
撒切尔夫人曾言: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中意蕴,国人是否应该深思?
打入地狱
叛徒林彪、孔老二,
都是坏东西。
嘴上讲仁义,
肚里藏诡计。
鼓吹“克己复礼”,
一心想复辟。
红小兵齐上阵,
口诛笔伐狠狠批。
嗨!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开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仲尼


礼治
入世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孔子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主要类型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
拓展: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慎:小心,谨慎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通“矣”,了
已:
译文:
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啊。”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踰矩。
于:在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疑惑
天命:上天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种含义
从:遵从,随
踰矩:越过规矩
有:
通“又”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一听人言语,便能辨别真假是非,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逆。一说,能听进不同意见。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诲:教
女:通“汝”
之:助词,不译
知:知道
仲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
知:通“智”,聪明,明智。
译文:
孔子说:“子路,我教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
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颜回、子路
侍:陪侍
盍:何不
裘:本指皮衣
共:共同享用
敝之(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憾:抱怨
伐善:夸耀长处
施:表白(自己的功劳)
安之,信之,怀之: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关怀,爱护。
参考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知道,懂得
好:爱好
乐:以……为乐
之:代词,它,代知识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
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
的人。”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活跃,仁德的人沉
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知:
通“智”
乐: 喜爱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饭:吃,作动词
饮水:喝水
疏食:粗粮
而:连词,修饰
之:代肱
而:却,转折连词
于:
肱:
gōng胳膊。曲肱,弯着胳膊
对于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水,弯着胳
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不合乎“义”而
获得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根本看不上眼)。”
荡荡:宽广、宽阔。
戚戚:忧愁,哀伤。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开朗,直率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
经常忧愁。”
长:总是,常常。
克己:克制自己。
为:是
复礼:使言行回复到周礼上。
一日:一旦,表假设
归仁:归,称许、赞赏。仁,有仁道的人。?
焉:语气助词,了
为:实现
9、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纲目,具体要点。
不敏:不聪明。
由:依靠。
请:请允许,希望。
而:难道。
从事,照着去做。
事: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德之人。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不聪敏,也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三戒说”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将所学道理运用于实践中。
【文本?层析】
一、阅读《〈论语〉十则》的前三则,回答问题。
1.这三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
2.孔子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1、关于学习的主张
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
学习要向有道德的人看齐,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
学习要实事求是,要谦虚、诚实,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慎于言
(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亏了。
(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
(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
二、阅读《〈论语〉十则》第四至六则,回答问题。
3.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知之”“好之”“乐之”有何联系与区别?
5.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3、仁爱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就是为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境界。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延伸·交流
“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孔子之后有哪些这样的仁者?
仁者爱人
1、孟子:把这种仁发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梁益建:推诚结仁爱
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4、蒋雯丽: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对于“知之”“好之”“乐之”作了明显的境界层次区分。其实这三者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可以说“知之”是一种认识,“好之”是一种兴趣,“乐之”是一种情感。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没有认识,就不会产生兴趣,更谈不上情感。相反,认识越深刻,兴趣就越浓厚,情感也就越丰富。
-:
智者:思想活跃喜爱水,快乐;
仁者: 沉稳文静、喜爱山,长寿;
水流动不板滞无孔不入,随岸赋形,灵动多变,
聪明多智的人不拘于一时一事,随机应变,深知
自然规律而无惑,处事得心应手能化险为夷,故
快乐。
山形巍然不动,仁德的人信念坚定不与世推移,
遇事不急不躁心宽体胖,故长寿。
5、山水益人
这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三、阅读第七至十则,回答问题。
6.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7.读过“颜渊问仁”一则,你认为在个性张扬的今天,“克己复礼”还值得提倡吗?
讨论时间
6、安贫乐道
消极: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的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
积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节的优良传统。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乐”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
7、克己复礼
这里“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针对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虽然孔子强调用“礼”来约束“自身”的言行,以达到“复礼”的目的,在主张个性张扬的今天,似乎不切合实际,但是提倡约束自己、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曾经在探讨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时,语出惊人,引起了轩然大波。
孔子pk章子怡 到底谁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呢?
【态度·辨析】
PK
推崇章子怡
  美女做形象代言,天经地义。章子怡已经连续两年入选“全球最美丽的50人”之一,可见她的美已经是中西通杀。
理由2
  西方人最关注的中国人舍她其谁?胡锦涛主席访美,章子怡受邀参加美国白宫组织的欢迎仪式,受到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她还名列十大好莱坞新势力人物。
理由1
  虽然孔子的学说不会过时,孔子的精神不会过时,但是新时代新篇章,代言人也要能代表中国的的时代特征。
理由3
反对章子怡
  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孔子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只有一个,章子怡却可以有千万个。孔子可以流传几千年,章子怡能吗?
声音:
  著名学者魏明伦表示:外国人并不像张颐武教授说的那样了解章子怡甚过孔子。“美国将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联合国也设立了教育孔子奖,这都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取向。
声音:
      从最早穿红肚兜亮相国际舞台到穿阿玛尼礼服、满口英语出席奥斯卡,章子怡日益被国外观众接受,但她这一形象本身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却越来越少。她在《卧虎藏龙》中扮演的玉娇龙代表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审美取向,这一形象在中国国内很难引起共鸣。她不像“大长今”,真正展示的是韩国国粹的东西,包括宫廷文化、美食、医疗。因此,认为章子怡比孔子更能传播中国文化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
声音:
声音:
      从社会的长远来看,孔子的影响要远远高于章子怡,更能代表中国,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章子怡只不过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一个结合点而已。
●课外延伸《论语》中有关
“君子”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