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4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4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10: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
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唐·孙思邈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 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颁奖词
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 ),女,药学家。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于1930 年生于浙江宁波,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走近屠哟哟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走近屠哟哟
2011年,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2017年,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人物荣誉
人物荣誉
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入围BBC “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代表作品:《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这篇文章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科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
拉斯科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该奖项于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这篇文章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科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
写作背景
解题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形象地表现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点明屠呦呦的研究发现
背景
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肘后备急方》是古代中医方剂著作。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共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
初读文本
(一)字音
青蒿hāo素 疟nüè疾 目睹dǔ 精髓suǐ
相悖bèi 肆虐nüè 羟qiǎng 基 衍yǎn生物
拯zhěng救 砒pī霜 瑰guī宝
中医药学的贡献:突出中医药学在治疗疟疾、白血病、失忆、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贡献,并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体现了科学家的大爱。
1
2
3
4
5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介绍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和改良提取青蒿素方法的过程,突出作者和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所以才能取得成功。
影响世界:研究成果被专业期刊发表和收录,研究团队因此获奖,彰显了青蒿素发现的伟大意义,而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的召开,更凸显了青蒿素的发现在世界上的影响
从分子到药物:介绍如何推进青萵素的研究进展,突出两大步骤,一是发现青蒿素,二是试用青蒿素胶囊。
发展与超越:通过与其他药物的对比和对药物治疗效果的阐述,突出了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显著疗效。
共五个小标题
整体感知
1、请大家默读全文,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引言),讲述获奖事由,阐述现代科学和技术以及中国传统中医药学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叙述屠呦呦团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历程。
第三部分(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阐述屠呦呦团队在青萬素研究上的成果。
第四部分(中医药学的贡献),总结全文,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表达“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的观点,呼应了文章的开头,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全文结构图: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① 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读者一目了然。
问题一: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②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分写青蒿素的贡献,最后一部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 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 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 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引言
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① 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 写“523 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 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不好。
①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作者为什么把“几个报告”和自己的报告并提?
谈及对传播青蒿素的贡献时,肯定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片面强调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反映了作者谦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①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的效果大大提高。
②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
③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④可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
中医药学的贡献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第三段)。” 为什么?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②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而且,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
中医药学的贡献
屠呦呦为什么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到文章里找一找依据。
①青蒿素属于中医药。
②作者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尤以中国传统文献《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帮助最大。
③青蒿素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白血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生物药理学等都受益于中医药)。
中医药学的贡献
这一次,在对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疗法又一次发挥了强大的功效,看来中医药学真的是人类的精神宝库。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呢?
提示:文章的哪一段,最能呼应这个标题?
文章的最后一段: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揭示出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一小步”将青蒿素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客观定位,既满含民族自豪感,又对人类征服疾病的艰巨历程进行了理性判断。
分析语言
1.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既强调了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与奎宁的发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隐含着奎宁的发现也涉及其他因素的信息。
分析语言
(2)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毫无疑问”说得斩钉截铁,强调只要对传统医药继续探索,传统医药就会带给人们丰厚的回馈。
分析语言
(3)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加点部分,通过准确列举一连串数量庞大的数字,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量之大,过程之艰辛,从侧面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与精神。
分析语言
(4)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很难”“似乎”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说话留有分寸,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分析语言
1.试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充分表明中医药宝库还有很多领域值得人们去探索、发现,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大有可为,只要人们付出努力,中医药将会对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分析语言
2.文章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列数字,如“2000种中草药”,更加具体、真实;
②举例子,如“《肘后备急方》”,增强真实性;
③作比较,如“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效果提高近十倍”,突出强调;
探究文本
为什么有时用“我”,有时用“我们”?
我 我们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成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
探究文本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
我们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疾药物的大门。
《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于2009年出版,这本书记录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及我们在研究进程中所学到的知识。
探究文本
{F5AB1C69-6EDB-4FF4-983F-18BD219EF322}“我”
“我们”
个人经历
研发阶段
“发现”阶段
“创造”阶段
致谢
成果、贡献
实事求是
个体的位置
探究文本
呦和她的团队为什么能发现青蒿素,并一步一步影响全世界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一次通读全文。
①大量地试验,从成百上千种方药中提取了上百中提取物;
②大量地阅读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支撑;
③献身精神:新药的临床试验难以开展,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自己做志愿者;
④严谨的科学态度;
⑤其他科研单位的协作;
⑥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①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国药学的贡献”为题总结全文,突出了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而做出的新贡献,主题鲜明突出。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②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无色晶体——C15H22O5”“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
但是在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1.在屠呦呦身上凸显出了科学家应该具有的哪些品质?
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研究不辍,并勇敢地做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的志愿者。
辨析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填空
①苦难可以 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②科学家做 ,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试验
实验
辨析
熟悉:知道得清楚,与“陌生”相对。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
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填空
①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 可见的东西。
②他是一名技术人员, 果树栽培知识,遇到问题可多向他请教。
熟悉
熟习
3.纵然·固然
辨析
纵然:即使。表示一种假设。
固然: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填空
①他 聪明,不好好学习,也是不行的。
②他 聪明,但很骄傲,学习也不认真,所以成绩也不太好。
纵然
固然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1.撒手人寰: .
2.畏葸不前: .
3.自鸣得意: .
4.在所不辞: .
5.刨根究底: .
6.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指离开人间,即死亡。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决不推辞。
追究底细。
沧海一粟
九牛一毛
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辨析: .
它们都表示微不足道。但“九牛一毛”既指数量小,又指价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