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0.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素材(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0.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素材(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20:35:23

文档简介

10.古诗三首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马诗》,会写“络”字。
2.借助注释了解《马诗》的大意,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成语激趣,引入《马诗》
1.引导学生完成填空,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2.板书诗题,指导朗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
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1)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2)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第一、二句诗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调动你的所有感观,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同桌交流。

指名说。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大漠的图片,启发想象:千百年前边塞的战争场面是什么样子的?
(2)结合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4)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如雪的沙漠、如钩的弯月带给人清冷和悲凉的感觉。
(板书:写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注意“络”字的写法,同时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期待骑上戴着金络脑的战马驰骋战场却无法实现的心情。)(板书:抒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仅仅是想写马吗?结合诗人的简介,谈谈你的感受。
2.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借马喻人,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3.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4.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
5.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会写“锤、凿、焚”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石灰吟》《竹石》。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联系诗人的生平,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全班一起背诵《马诗》,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谈话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二、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竹石》
1.了解诗人,明确写作背景。
2.初步读出两首诗歌的节奏,小组展示。
3.初步感知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小组自学交流为主。
三、全班交流古诗《石灰吟》
1.品析《石灰吟》第一、二句。
(1)小组汇报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根据诗境,理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若等闲”。通过“烈火焚烧”与“若等闲”两者的强烈对比,感受石灰的顽强。
(3)指导书写“锤、凿、焚”。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2.品析《石灰吟》第三、四句。
(1)小组汇报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根据诗境,理解“清白”。“清白”仅仅指的是石灰的洁白吗?进一步理解“清白”还指的是高尚的节操。
(3)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学生交流。(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坚贞不屈的英雄。)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5)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全班交流古诗《竹石》
1.品析《竹石》第一、二句。
(1)小组汇报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通过“咬定”与“破岩”,感受竹子的坚韧不拔。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2.品析《竹石》第三、四句。
(1)小组汇报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创设情境,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4)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5)拓展延伸。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1.指导背诵古诗《石灰吟》《竹石》。
(1)
指名读。
(2)
齐读。
(3)
练习背诵。
2.布置作业。
(1)默写《竹石》。
(2)搜集其他的咏物诗,在班里召开古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共24张PPT)
你会填吗?
一(
)当先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万(
)奔腾
快(
)加鞭
燕山

金络脑
yān

luò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请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似钩”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何当”即“何时将要”,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主人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李贺,唐代诗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结合作者的简介,作者仅仅是想写马吗?
诗中看似写马,实则借马抒情,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读、品、悟、背
总结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学习一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马诗(其四)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译文】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它看上去瘦骨嶙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马诗
写景
沙如雪
月似钩
驰骋疆场
建功立业
抒情
托物言志
回顾《马诗》,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中看似写马,实则借马抒情,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záo
fén
shāo
suì
hún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开采时不易
烧炼石灰石的过程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石灰石面对严峻考验时从容、无畏的气概。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指的是高尚的情操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写出了竹子目标之明确
写出了竹子意志之坚定
写出了竹子扎根的艰难和顽强,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坚劲”突出表现了经历磨难后的岩竹身姿挺拔
“任尔”透露出竹子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写出了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最后一起默写《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