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望海潮》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10:3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海潮》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②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③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望海潮》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
  (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
  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1)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2)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3)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1)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2)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3)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呼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1)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3)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4)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