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4 15:4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课时
【内容∕段落】
完成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
【侧重目标】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独立完成作业本第65-69页练习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郑和船队图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讲授
郑和下西洋
【学习过程】
1、(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什么地方?
主要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
2、(多媒体出示)介绍郑和的生平
郑和,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1425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3、(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
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的支持。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声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到底去了哪些国家和地方?最远到哪里?
从中国的刘家港出发,到达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装载的物品、地位
装载的物品: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等。
地位: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6、(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特点:时间长、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航程远。
7、(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指南针的发明并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宋代以来造船业发达;明成祖的支持;郑和的吃苦耐劳精神。
8、(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9、(多媒体出示相关史事与问题:)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
,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为什么要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说明郑和的船队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10、(多媒体出示)知识拓展(明初的对外交往)
明初的对外交往
明太祖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诸邦国,足履其境者三十六”。明成祖时,除了派郑和下西洋,还向各国派遣使臣50多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一些国家也纷纷遣使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其中浡泥国、苏禄国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病去世,就安葬在中国。
11、(多媒体出示:)归纳总结(列表)
戚继光抗倭
1、(多媒体出示问题:)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
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患严重。
经过:1561年,戚继光浙江台州抗击倭寇的进攻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寇;后来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福建、广东两地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多媒体出示问题:)戚继光抗倭的性质、影响
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使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影响: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安全。
3、(多媒体出示问题:)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原因: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愿望;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4、(多媒体出示问题:)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因为由日本武士和奸商等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戚继光的抗倭战争,平定了倭患,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所以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5、(多媒体出示材料与问题:)《凯歌》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
戚继光《止止堂集》
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表达了戚家军同仇敌忾,不除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因此,这首军歌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6、(多媒体出示材料与问题:)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多媒体出示问题:)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背景、时间、结果
背景: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时间:1553年
结果:葡萄牙殖民者举起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2、(多媒体出示:)相关史事
葡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交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蓬建房,进行贸易。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热点链接
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处理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用不着任何外部势力指手画脚。……我们绝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干预香港、澳门事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对于这则材料你是如何理解的?
1、在中国共产党,我国将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华民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打击一切分裂势力。
三、课堂总结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教学反思】
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戚继光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个人武艺绝伦,谋略过人,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而且还是理论家。在教学的过程要善于启发学生,向他们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高深智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