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Ⅰ、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和特异性免疫(后天);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分析问题、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免疫的科学认识;
(2)、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
Ⅱ、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人体保卫自身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区别;
1、教学难点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区别;
(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Ⅲ、【教材分析】
本部分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免疫与计划免疫》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更能突出本单元《健康地生活》这个主题!
Ⅳ、学情分析
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对传染病的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免疫的有关实例;受当前社会热点和社会环境影响(如埃博拉疫情和禽流感等),学生对自身生理过程及原理的关注程度增大,对自身健康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本节涉及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应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课堂中充分利用文字资料和卡通插图,巧用成语诠释,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又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Ⅴ、教学策略
1、教法
运用多媒体和成语知识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使学生初步具有鉴别和利用课文的图文资料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Ⅵ、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
2、精心挑选成语,破解抽象的卡通插图。
3、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和交流别人的“预防接种卡”。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前阶段播放同学们喜爱而且催人泪下的电视剧《樱桃红》中为什么虎子的尿毒症和燕子的白血病都必须发动全乡人进行验血寻找相应的配型呢?而结果为什么配型是老乐的肾脏和荷花的骨髓呢?;为什么你们的语文老师一吃海鲜就过敏,而其它老师却安然无恙呢?这是为什么?提出问题:
1、注射:“疫苗”为什么能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如预防接种卡),展示收集资料的成果,分组汇报。 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已有的生活经验、身边的人、知识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灵活处理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对我国计划免疫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人体的三道防线
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就可能引起疾病,损害人的健康。
人为什么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
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学生思考 引出本课的主题和核心任务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①组成:皮肤和黏膜。
②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①和讨论问题①
教师出示本节图8-5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原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图下面的相关文字。
教师用成语进一步的诠释图8-5:病原体抡起大刀,拿着钢枪,为侵入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结果都无功而返,甚至自取灭亡;
教师再出示图8-6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原图,要求学生对病原体形态位置和纤毛的位置的用成语进一步的诠释并归纳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和功能。 看屏幕中图8-5皮肤的保护作用和图8-6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总结,尝试用成语进一步诠释插图,得出问题的答案。(参考:教师用成语诠释图8-6:病原体在人体呼吸道纤毛的清扫下,东倒西歪,狼狈不堪或丑态百出)。 教师利用教材原图展示,并用成语对图中病原体的形态进行准确诠释,使图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模仿教师用成语对插图进行准确描述,使学生初步具有观察、鉴别和利用课文的图文资料的能力。
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①组成: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②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设疑:通过资料分析①,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原体战斗呢?资料分析②说明什么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②和讨论问题②
教师出示本节图8-7溶菌酶作用和图8-8吞噬细胞作用的原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图下面的相关文字,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病原体的形态位置和溶菌酶位置、吞噬细胞的形态和位置,然后用成语进一步进行诠释并归纳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组成和功能。 看屏幕中图8-7溶菌酶作用和图8-8吞噬细胞作用的原图,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并用成语进一步的诠释下积极思考、讨论、总结,得出问题的答案。(参考:教师用成语诠释图8-7:体液中的溶菌酶犹如神兵天将,从天而降,使地下的病菌抱头鼠窜,四脚朝天,甚至一命呜呼;图8-8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历尽千辛万苦,穿过毛细血管壁,吞噬并包围细菌,但在消灭细菌的同时也与病菌同归于尽,英勇牺牲。) 教师利用教材原图展示,并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模仿教师用成语对插图进行准确描述,使学生初步具有观察、鉴别和利用课文中图文资料的能力,而且印象深刻。
人体的一、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1、人人生来就有的;
2、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
这两道防线是不是指对某种病原体起作用?刚出生的婴儿的皮肤对外界阻挡作用?他的眼泪能不能杀菌?体内有没有吞噬细胞?对病原体有无吞噬和消灭?利用的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补充什么非特异性免疫,引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小组讨论:
(1)进行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非特异性免疫。
(2)推敲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补充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表。 通过对文字资料的分析活动,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①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②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人体的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1、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2、只对一种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异性免疫
如果某种病原体比较强大,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那么,人体是不是束手无策呢?引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③、讨论的问题③及教材的相关图文。
分析与讨论:
1.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呢?
2、什么是抗原?抗体是如何产生的?
3、当侵入人体的天花病毒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吗?当天花病毒再次侵袭时,原来的抗体还能清除他们吗?
4、天花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吗?水痘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吗?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总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原和抗体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观看图片,积极思维,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理解、整理。
从身边的生活入手,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
通过对第三道防线的学习,经激烈的讨论的分析:疫苗是一种什么神奇的物质? 通过对文字资料及图片的分析活动,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三、小结 教师设计表格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范围
特性
形成
作用
总结本节内容—人体的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理顺思路,并完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表。
四、达标检测 展示课堂练习,进行随堂巩固,检测课堂效果。 分析资料,发表观点等
Ⅷ、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同学们喜爱电视剧、典型病例和生活现象为导入,根据学习任务,设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成语,有效地调动、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多媒体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进一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之成为构建概念的事实性材料,在课堂上展开探究式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达成学习目标。但因学生文化积淀不足,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得出结论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