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1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①微君之故,
。
②
,悠悠我心。
③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
④
,波撼岳阳城。
⑤一日不见,
。
⑥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默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两联。(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亢(
)奋
jī(
)绊
闭塞(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亢奋”的意思是
;“晦暗”在文中的意思是
。
(4)文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傅雷是一位杰出的
家、
家,翻译过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
(2)《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写给长子
的家书,共
封。(2分)
(1)翻译家
教育家(2)傅聪
100多
4某校八年级(1)班以“用行动阅读世界”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下面是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信息。(60字以内)(4分)
对待活动的看法
非常支持
不支持
很矛盾
人数
563
担心安全
家境贫困
影响学习
58
117
23
44
(2)班里有一位学生的家长不同意孩子参加活动,请你针对这位家长下面的话,对其进行规劝。(4分)
孩子,作为学生,你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安心学习,外出游玩不仅花钱、浪费时间,还会分散精力。
(3)下面是张艳同学活动随笔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她修改。(4分)
我清楚地记得徽梦水舞那壮观的画面。它是以水为屏幕,集声、光、电、音乐、唢泉、多媒体艺术为一体【A】淋漓尽致地举行了盛世庆典、峰涧瀑布、孔雀开屏雾凇悬泉等场景,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婀娜多姿,时而翩翩起舞………真是幕幕是诗,处处如画。每当水花冲击到最高点时,总会伴随着大家的惊讶声甚至尖叫声。是的,看到这样具有强大震撼力的画面,【B】还有谁不能压抑心中的欣喜之情呢?
①【A】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
”改为“
”。
②【B】句有语意不当的毛病,应当修改为:
二、阅读(65分)
(一)回延安(21分)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儿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的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来/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5.赏析诗歌第一节中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的表达效果。(6分)
6.“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临近延安时怎样的心情?(3分)
7、理解下列诗句。(4分)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8.“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连用三个“亲”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9.你怎样理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这一比喻的作用?(4分)
(二)小鸟离巢(24分)
琦君
邻居房子的侧面木板墙,正对着我餐室的窗户。木板墙上有个小小的洞,每年春天以后,总有好多只麻雀飞来,从那洞里进进出出、叽叽喳喳的,似商量又似争吵,显然它们是在木板墙的夹缝中做窝。想来那里面的天地一定相当开阔,筑巢其中,倒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呢。
屋主人经过墙外的走道,从不抬头望一眼,对于鸟儿们的聒噪,也充耳不闻。坐在餐室里的我,却是常常望得出神,对邻居的“有凤来仪”,甚是羡慕。也盼望有鸟儿能来我窗外的香柏树上做窝孵小鸟,让我沾点喜气。
盼望竟然没有落空。有一天,一对肚子呈金黄色的漂亮鸟儿,飞来停在我窗外在栏杆上,软语商量了好半天,看中了那株香柏树,就在上面筑起巢来,我真是
大喜过望。香柏树离窗子不到五英尺,它的枝桠是一层一层有规则地向上生长的。这对鸟夫妻,聪明地选择了最最隐秘、不高不低的第二层,藏密的浓荫覆盖,道路
上来往的车辆行人,不会打扰到它们。真正可以说是良禽择木而栖。
我只要有空,就坐在窗前看它们工作。母鸟时常停在栏杆上休息,大部分是公鸟任重道远地,不知从哪儿衔来像藤蔓似的长草,在两个枝桠之间,纵横编织,
很快地就把一个窝筑好了。看那窝的细密精致,真是巧夺天工。我第一次亲眼看鸟儿衔枝筑巢,以至吉屋落成,内心那一份喜悦,无可名状。同时也体会到童年时代,双亲晓谕我们,不可破坏鸟巢的深意。
一对鸟夫妻,飞来时总在栏杆上停留下来,观察四周,侧耳倾听一番,然后飞到窝里休息片刻,又从另一面的树荫下飞出去。进出的方向有定,一丝不乱。它们对于自己辛苦经营的房屋,似颇踌躇满志。对我这个守着窗儿,与它们相看两不厌的人,也颇表欢迎。
有一天,看见母鸟从窝里出来,停在栏杆上东张西望,我一看巢里已经有三枚小小的蛋,碧绿如翡翠。原来公鸟急急筑窝,是为了妻子即将生产。它一会儿飞回来,衔了一条虫喂给爱妻,给她产后进补,其体贴负责,令人感动。
从此以后,母鸟大部分时间都在窝里孵蛋。公鸟偶然飞回来,站在窝边,母鸟立刻就飞走,大概是出去舒畅一下筋骨吧!
如是者约莫半个月(可惜我没有记录时间),三只小鸟孵出来了。
我看见三个大头,摇摇晃晃的,伸着细长的脖子,闭着眼睛,黄黄的嘴巴张得像三个漏斗一般,等待父母喂它们,真正是嗷嗷待哺的黄口小儿。它们吃饱了就
挤在一堆睡觉,一听父母羽翼在空中振动的声音,自远而近,三张嘴巴就马上张得大大的,等待美味落入口中。轻风吹来,它们头上纤细的绒毛,微微飘动,煞是可
爱。令人惊叹的是父母亲喂三个儿女,都非常平均。食物的分量,也是逐渐增加的。起初是细细小小的一条条小虫,渐渐地衔来较大的不知是什么山珍海味,反正小
雏吃得愈来愈壮健了。
如遇天气一有变化,母鸟就立刻飞回蹲在窝中,张开翅膀覆盖小鸟。
这一段辛苦的哺喂抚育过程,我在窗前看得清清楚楚,正和电视荧光幕上的特写镜头,一般无二。
小雏渐渐长大了,头上白白纤细的胎毛逐渐脱去,浑身羽毛丰满起来。母鸟不在时,它们争着站起来,张开小小的翅膀,拍拍身子,或是你踩我、我踩你,彼
此顽皮地对啄着。看来,巢已经显得太小了,母亲回来时,就站在边上爱怜地看着儿女,不时啄啄它们的头,梳理一下它们的羽毛。此时,公鸟的喂食,愈来愈勤,
因为孩子们的食量增加了。有趣的是公鸟一到与母鸟打个照面,母鸟就马上飞走,它们的合作劳逸均匀,看来自有默契。
一只比较强壮的小鸟,忽然跳出窝来,站在窝边的树枝上,有点摇摇晃晃。另外两个较胆小的弟妹撑起脖子愣愣地望着哥哥。这时,母亲回来了,向它头上一啄,它马上跳回窝里。不听话,挨骂了。
可是儿女们长大了,究竟是留不住的,尽管父母亲轮流地继续喂它们、守着它们,它们却时时刻刻地振翅欲飞。这一天,我真是茶饭无心,一刻也不愿离开窗
口,心情却十分沉重。因为才半天时间,三只小鸟都先后跳出窝,停在旁边大树的枝叶浓密之处了。我费了好多时间才发现它们。它们定定地站着,似在观察周围的
环境,对自己出生长大的窝却似一无留恋。母鸟停在栏杆上,喉中发出咕咕咕的声音,是对离巢儿女的反复叮咛吧!它一定是说:“今后海阔天空,父母手足都不再
相逢,不再相认,一切都要你自己小心啊!”我自恨没有公冶长的本领,能通鸟语。但骨肉分离的悲苦,凡是动物,何能有异呢?
才转瞬间,三只小鸟都倏然而逝,飞得无影无踪了。我亦怅然如有所失。抬头看它们的父母,正双双停在对面屋脊上。是在目送高飞远走,不复返顾的儿女呢?还是在俯望空空的旧巢,夫妻相互慰藉呢?
从此它们没有再回来,窗外一月多来欣欣向荣的热闹,顿归寂静。而我呢?眼看它们辛苦筑巢孵蛋、辛苦抚育儿女长大,终至离巢而去。心中的怅惘,有如亲身经历了一场人世的离合悲欢。
一阵风雨,空巢终被吹落在泥土里。外子怜惜地把它捡进来,收在一个纸匣里,叹息地说:“留作纪念吧!”
10.文中划线句子“同时也体会到童年时代,双亲晓谕我们,不可破坏鸟巢的深意”,其中的“深意”指什么?(2分)
11.文章开头两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用意?请加以概括。(5分)
12.文中这对鸟夫妻有哪些表现令人感动?请结合全文加以梳理。(6分)
13.文章以“小鸟离巢”为题,但大半篇幅写筑巢和养育的过程,是否欠妥?请说说您的理解。(4分)
14.龙应台在《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
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并站在子女的角度,谈谈您的理解或感悟。(7分)
【三】故乡的堰塘(20分)
●李国新
①我总是对故乡的堰塘一往情深,魂牵梦萦,是因为我对它爱得太深的缘故!我的老家门前30米处东南方,有一口呈月亮形的堰塘。塘水清清幽幽,一年四季池水饱满。
②我是喝堰塘的水长大的。我住的台子叫姜葛台,但没有一个姓姜的人,只有七八户人家,大家都吃塘里的水。每天清晨,台子上的人,挑着两只木桶,去塘里挑水。塘里的水用来饮用、煮饭、烧菜。塘里的水,感觉是那么鲜活,那么有味,那么纯洁,那么自然,那么美妙。
③我是食堰塘里的鱼长大的。小时候,我爱钓鱼,特别喜欢到堰塘里去钓。我自制一根竹竿,买一根塑线,系一根鱼钩,把家里的米拌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抛,几分钟,伸出钓竿放下鱼钩,就有鱼儿咬钩了。一扯竿子,就会有一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堰塘里以鲫鱼、黑鱼、鳝鱼居多,其次是泥鳅、草鱼、鳊鱼。特别是夏天的早上,堰塘里的鱼三五成群地戏水。到了腊月,荷叶、蒿草枯萎了,水草沉了,塘水不再丰盛了。村里的人会干塘。抽水机把塘水抽干了,一是捞鱼,二是挖藕。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都不约而同来到塘边。眼看着塘水慢慢少下去,里面的鱼儿一个一个动起来,东躲西藏,大人孩子们就高兴了。大家下水把鱼捉上来,集中后按人头分鱼。堰塘里的鱼似乎是捞不完的,每年都有。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④我是吃堰塘里的莲蓬长大的。月亮弯似的堰塘里,齐刷刷长满荷叶,青枝绿叶,好比乡村的姑娘,清丽可爱。早春时节,波光粼粼的塘水里,小荷又露出尖尖角了,破水而出,慢慢长大。霎时,堰塘全部布满,慢慢尖尖角舒展开来。春夏之交的时节,寻着尖尖角抽藕梢,藕梢细长白嫩,又脆又甜。但藕梢是抽不完的,塘底的根又冒上尖尖角。到了夏天的时候,荷叶长成斗笠一样大了,堰塘里变成了绿色的世界。接着荷叶旁边又长出一个尖尖角了,像毛笔一样大小,慢慢变成粉红色的荷花绽放。荷花和荷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它们好像母女,好似姐妹,相依相偎,各显风姿。六月天,奶奶腌菜的时候,就叫我去塘边摘一些荷叶,那时的荷叶真是茂盛,甚至长到塘埂上了,顺手可摘。把荷叶晒干了,封腌菜坛子的口,腌菜不走味,耐存,荷叶香味扑鼻。到了夏秋之季,荷花迅速变成莲蓬。水上的莲蓬、水面的菱角,一样甘甜爽口。
⑤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是它养育了我,抚育了我,我流淌的血液中,有堰塘给予我的灵气和养份!故乡的堰塘,已经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子。故乡的堰塘啊,我永远怀念你的美好,永远将你的美好化成我做人的动力,在我的人生中,也把自己的爱和情,去无私奉献,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爱!
15.围绕“堰塘”,作者主要写了儿时故乡的哪些往事?(3分)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5分)
我自制一根竹竿,买一根线,系一个鱼钩,把家里的米拌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抛,几分钟,伸出钓竿放下鱼钩,就有鱼儿咬钩了。一扯竿子,就会有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
17.第④段中,作者以时间为序,具体描写了“荷”的生长,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归纳这过程。(4分)
早春,小荷露出尖尖角破水而出→
→荷的尖尖角抽出藕稍→夏天,
→夏秋之际,荷花变成莲蓬。
18.文中画线语句写道:“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从上文看,“我”称呼堰塘为“衣食父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9.读文章首尾段落,揣摩作者对“故乡的堰塘”所持的感情。(4分)
三、作文(50分)
20.请以“让
之花绽放”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与要求】
(1)根据所写内容在题目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如“友谊”“自信”“文明”“幸福”等;
(2)可以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安徽省2021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①微君之故,
。
②
,悠悠我心。
③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
④
,波撼岳阳城。
⑤一日不见,
。
⑥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默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两联。(4分)
1.
(1)
①胡为乎中露
②青青子衿
③红旗飘飘把手招④气蒸云梦泽
⑤如三月兮⑥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亢(
)奋
jī(
)绊
闭塞(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亢奋”的意思是
;“晦暗”在文中的意思是
。
(4)文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1)kàng
羁
sè
(2)躁热
燥热
(3)极度兴奋
迷惘、糊涂
(4)排比
拟人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傅雷是一位杰出的
家、
家,翻译过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
(2)《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写给长子
的家书,共
封。(2分)
(1)翻译家
教育家(2)傅聪
100多
4某校八年级(1)班以“用行动阅读世界”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下面是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信息。(60字以内)(4分)
对待活动的看法
非常支持
不支持
很矛盾
人数
563
担心安全
家境贫困
影响学习
58
117
23
44
(2)班里有一位学生的家长不同意孩子参加活动,请你针对这位家长下面的话,对其进行规劝。(4分)
孩子,作为学生,你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安心学习,外出游玩不仅花钱、浪费时间,还会分散精力。
(3)下面是张艳同学活动随笔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她修改。(4分)
我清楚地记得徽梦水舞那壮观的画面。它是以水为屏幕,集声、光、电、音乐、唢泉、多媒体艺术为一体【A】淋漓尽致地举行了盛世庆典、峰涧瀑布、孔雀开屏雾凇悬泉等场景,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婀娜多姿,时而翩翩起舞………真是幕幕是诗,处处如画。每当水花冲击到最高点时,总会伴随着大家的惊讶声甚至尖叫声。是的,看到这样具有强大震撼力的画面,【B】还有谁不能压抑心中的欣喜之情呢?
①【A】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
”改为“
”。
②【B】句有语意不当的毛病,应当修改为:
4.(1)示例:许多家长对实践活动非常支持,也有不少家长因为担心安全、家庭贫困等原因而反对;虽然有的家长很矛盾、很纠结,但人数并不多。
(2)示例:阿姨,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教室里,还要走进自然和社会;成绩固然很重要,但人生的成长更为重要。
(3)①举行展示(呈现)②还有谁能压抑住内心的欣喜之情呢?(大家都无法压抑住内心的欣喜之情。)
二、阅读(65分)
(一)回延安(21分)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儿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的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来/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5.赏析诗歌第一节中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的表达效果。(6分)
6.“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临近延安时怎样的心情?(3分)
7、理解下列诗句。(4分)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8.“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连用三个“亲”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9.你怎样理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这一比喻的作用?(4分)
5.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6.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7、概括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
8.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感情。
9.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延安人民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二)小鸟离巢(24分)
琦君
邻居房子的侧面木板墙,正对着我餐室的窗户。木板墙上有个小小的洞,每年春天以后,总有好多只麻雀飞来,从那洞里进进出出、叽叽喳喳的,似商量又似争吵,显然它们是在木板墙的夹缝中做窝。想来那里面的天地一定相当开阔,筑巢其中,倒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呢。
屋主人经过墙外的走道,从不抬头望一眼,对于鸟儿们的聒噪,也充耳不闻。坐在餐室里的我,却是常常望得出神,对邻居的“有凤来仪”,甚是羡慕。也盼望有鸟儿能来我窗外的香柏树上做窝孵小鸟,让我沾点喜气。
盼望竟然没有落空。有一天,一对肚子呈金黄色的漂亮鸟儿,飞来停在我窗外在栏杆上,软语商量了好半天,看中了那株香柏树,就在上面筑起巢来,我真是
大喜过望。香柏树离窗子不到五英尺,它的枝桠是一层一层有规则地向上生长的。这对鸟夫妻,聪明地选择了最最隐秘、不高不低的第二层,藏密的浓荫覆盖,道路
上来往的车辆行人,不会打扰到它们。真正可以说是良禽择木而栖。
我只要有空,就坐在窗前看它们工作。母鸟时常停在栏杆上休息,大部分是公鸟任重道远地,不知从哪儿衔来像藤蔓似的长草,在两个枝桠之间,纵横编织,
很快地就把一个窝筑好了。看那窝的细密精致,真是巧夺天工。我第一次亲眼看鸟儿衔枝筑巢,以至吉屋落成,内心那一份喜悦,无可名状。同时也体会到童年时代,双亲晓谕我们,不可破坏鸟巢的深意。
一对鸟夫妻,飞来时总在栏杆上停留下来,观察四周,侧耳倾听一番,然后飞到窝里休息片刻,又从另一面的树荫下飞出去。进出的方向有定,一丝不乱。它们对于自己辛苦经营的房屋,似颇踌躇满志。对我这个守着窗儿,与它们相看两不厌的人,也颇表欢迎。
有一天,看见母鸟从窝里出来,停在栏杆上东张西望,我一看巢里已经有三枚小小的蛋,碧绿如翡翠。原来公鸟急急筑窝,是为了妻子即将生产。它一会儿飞回来,衔了一条虫喂给爱妻,给她产后进补,其体贴负责,令人感动。
从此以后,母鸟大部分时间都在窝里孵蛋。公鸟偶然飞回来,站在窝边,母鸟立刻就飞走,大概是出去舒畅一下筋骨吧!
如是者约莫半个月(可惜我没有记录时间),三只小鸟孵出来了。
我看见三个大头,摇摇晃晃的,伸着细长的脖子,闭着眼睛,黄黄的嘴巴张得像三个漏斗一般,等待父母喂它们,真正是嗷嗷待哺的黄口小儿。它们吃饱了就
挤在一堆睡觉,一听父母羽翼在空中振动的声音,自远而近,三张嘴巴就马上张得大大的,等待美味落入口中。轻风吹来,它们头上纤细的绒毛,微微飘动,煞是可
爱。令人惊叹的是父母亲喂三个儿女,都非常平均。食物的分量,也是逐渐增加的。起初是细细小小的一条条小虫,渐渐地衔来较大的不知是什么山珍海味,反正小
雏吃得愈来愈壮健了。
如遇天气一有变化,母鸟就立刻飞回蹲在窝中,张开翅膀覆盖小鸟。
这一段辛苦的哺喂抚育过程,我在窗前看得清清楚楚,正和电视荧光幕上的特写镜头,一般无二。
小雏渐渐长大了,头上白白纤细的胎毛逐渐脱去,浑身羽毛丰满起来。母鸟不在时,它们争着站起来,张开小小的翅膀,拍拍身子,或是你踩我、我踩你,彼
此顽皮地对啄着。看来,巢已经显得太小了,母亲回来时,就站在边上爱怜地看着儿女,不时啄啄它们的头,梳理一下它们的羽毛。此时,公鸟的喂食,愈来愈勤,
因为孩子们的食量增加了。有趣的是公鸟一到与母鸟打个照面,母鸟就马上飞走,它们的合作劳逸均匀,看来自有默契。
一只比较强壮的小鸟,忽然跳出窝来,站在窝边的树枝上,有点摇摇晃晃。另外两个较胆小的弟妹撑起脖子愣愣地望着哥哥。这时,母亲回来了,向它头上一啄,它马上跳回窝里。不听话,挨骂了。
可是儿女们长大了,究竟是留不住的,尽管父母亲轮流地继续喂它们、守着它们,它们却时时刻刻地振翅欲飞。这一天,我真是茶饭无心,一刻也不愿离开窗
口,心情却十分沉重。因为才半天时间,三只小鸟都先后跳出窝,停在旁边大树的枝叶浓密之处了。我费了好多时间才发现它们。它们定定地站着,似在观察周围的
环境,对自己出生长大的窝却似一无留恋。母鸟停在栏杆上,喉中发出咕咕咕的声音,是对离巢儿女的反复叮咛吧!它一定是说:“今后海阔天空,父母手足都不再
相逢,不再相认,一切都要你自己小心啊!”我自恨没有公冶长的本领,能通鸟语。但骨肉分离的悲苦,凡是动物,何能有异呢?
才转瞬间,三只小鸟都倏然而逝,飞得无影无踪了。我亦怅然如有所失。抬头看它们的父母,正双双停在对面屋脊上。是在目送高飞远走,不复返顾的儿女呢?还是在俯望空空的旧巢,夫妻相互慰藉呢?
从此它们没有再回来,窗外一月多来欣欣向荣的热闹,顿归寂静。而我呢?眼看它们辛苦筑巢孵蛋、辛苦抚育儿女长大,终至离巢而去。心中的怅惘,有如亲身经历了一场人世的离合悲欢。
一阵风雨,空巢终被吹落在泥土里。外子怜惜地把它捡进来,收在一个纸匣里,叹息地说:“留作纪念吧!”
10.文中划线句子“同时也体会到童年时代,双亲晓谕我们,不可破坏鸟巢的深意”,其中的“深意”指什么?(2分)
11.文章开头两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用意?请加以概括。(5分)
12.文中这对鸟夫妻有哪些表现令人感动?请结合全文加以梳理。(6分)
13.文章以“小鸟离巢”为题,但大半篇幅写筑巢和养育的过程,是否欠妥?请说说您的理解。(4分)
14.龙应台在《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
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并站在子女的角度,谈谈您的理解或感悟。(7分)
10.鸟巢是辛勤劳作的成果,精心用心的结晶。/尊重,爱护
11.(5分)
写邻居家有鸟筑巢、主人的漠然和我的反应,通过对比,反衬出我对邻居家的羡慕和对小鸟前来的渴望,引出下文鸟夫妻筑巢等内容。
12.(6分)筑巢:辛勤劳作,一丝不苟,密切分工。
养育:对待子女公平,严格要求,细心呵护,坦然接受孩子的远去。
关系:相互体贴,和谐相处。
13.(4分)妥帖。(1分)写筑巢和养育的过程,突出其艰辛,为写小鸟离巢做下铺垫,更好地表现父母之爱这一主题。(3分)
欠妥。写筑巢和养育过程的内容太多,使文章有失平衡。(2分之内酌情给分)
14.(7分)小鸟的成长过程简述。(2分)成长就是逐步地远离护佑,远离双亲,选择独立;(2分)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艰辛,永远不能忘却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3分)
【三】故乡的堰塘(20分)
●李国新
①我总是对故乡的堰塘一往情深,魂牵梦萦,是因为我对它爱得太深的缘故!我的老家门前30米处东南方,有一口呈月亮形的堰塘。塘水清清幽幽,一年四季池水饱满。
②我是喝堰塘的水长大的。我住的台子叫姜葛台,但没有一个姓姜的人,只有七八户人家,大家都吃塘里的水。每天清晨,台子上的人,挑着两只木桶,去塘里挑水。塘里的水用来饮用、煮饭、烧菜。塘里的水,感觉是那么鲜活,那么有味,那么纯洁,那么自然,那么美妙。
③我是食堰塘里的鱼长大的。小时候,我爱钓鱼,特别喜欢到堰塘里去钓。我自制一根竹竿,买一根塑线,系一根鱼钩,把家里的米拌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抛,几分钟,伸出钓竿放下鱼钩,就有鱼儿咬钩了。一扯竿子,就会有一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堰塘里以鲫鱼、黑鱼、鳝鱼居多,其次是泥鳅、草鱼、鳊鱼。特别是夏天的早上,堰塘里的鱼三五成群地戏水。到了腊月,荷叶、蒿草枯萎了,水草沉了,塘水不再丰盛了。村里的人会干塘。抽水机把塘水抽干了,一是捞鱼,二是挖藕。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都不约而同来到塘边。眼看着塘水慢慢少下去,里面的鱼儿一个一个动起来,东躲西藏,大人孩子们就高兴了。大家下水把鱼捉上来,集中后按人头分鱼。堰塘里的鱼似乎是捞不完的,每年都有。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④我是吃堰塘里的莲蓬长大的。月亮弯似的堰塘里,齐刷刷长满荷叶,青枝绿叶,好比乡村的姑娘,清丽可爱。早春时节,波光粼粼的塘水里,小荷又露出尖尖角了,破水而出,慢慢长大。霎时,堰塘全部布满,慢慢尖尖角舒展开来。春夏之交的时节,寻着尖尖角抽藕梢,藕梢细长白嫩,又脆又甜。但藕梢是抽不完的,塘底的根又冒上尖尖角。到了夏天的时候,荷叶长成斗笠一样大了,堰塘里变成了绿色的世界。接着荷叶旁边又长出一个尖尖角了,像毛笔一样大小,慢慢变成粉红色的荷花绽放。荷花和荷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它们好像母女,好似姐妹,相依相偎,各显风姿。六月天,奶奶腌菜的时候,就叫我去塘边摘一些荷叶,那时的荷叶真是茂盛,甚至长到塘埂上了,顺手可摘。把荷叶晒干了,封腌菜坛子的口,腌菜不走味,耐存,荷叶香味扑鼻。到了夏秋之季,荷花迅速变成莲蓬。水上的莲蓬、水面的菱角,一样甘甜爽口。
⑤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是它养育了我,抚育了我,我流淌的血液中,有堰塘给予我的灵气和养份!故乡的堰塘,已经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子。故乡的堰塘啊,我永远怀念你的美好,永远将你的美好化成我做人的动力,在我的人生中,也把自己的爱和情,去无私奉献,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爱!
15.围绕“堰塘”,作者主要写了儿时故乡的哪些往事?(3分)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5分)
我自制一根竹竿,买一根线,系一个鱼钩,把家里的米拌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抛,几分钟,伸出钓竿放下鱼钩,就有鱼儿咬钩了。一扯竿子,就会有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
17.第④段中,作者以时间为序,具体描写了“荷”的生长,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归纳这过程。(4分)
早春,小荷露出尖尖角破水而出→
→荷的尖尖角抽出藕稍→夏天,
→夏秋之际,荷花变成莲蓬。
18.文中画线语句写道:“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从上文看,“我”称呼堰塘为“衣食父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9.读文章首尾段落,揣摩作者对“故乡的堰塘”所持的感情。(4分)
15.①到堰塘里挑水用。②在堰塘里钓鱼、捞鱼③观堰塘中的荷,采摘荷叶、莲蓬和莲角。
16.这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自制钓具,在堰塘中成功钓出鲫鱼的过程。
17.春夏之交荷叶长大
荷花绽放
18.“我”是喝堰塘的水长大的;“我”是食堰塘里的鱼长大的;“我”是吃堰塘里的莲蓬长大的。
19.作者对故乡的堰塘充满感激、热爱、怀念和赞美之情。
三、作文(50分)
20.请以“让
之花绽放”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与要求】
(1)根据所写内容在题目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如“友谊”“自信”“文明”“幸福”等;
(2)可以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