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同步课堂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同步课堂习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14 23:3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课堂习题
一、选择
1.
三个体积相同,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实心球体放入同一液体中,最后静止时如图所示,
它们自重的大小关系是(  )
A.G甲=G乙=G丙
B.G甲<G乙<G丙
C.G甲<G乙=G丙
D.G甲=G乙<G丙
2.
把一支简易密度计先后放入三种不同的液体中,静止时如图13-K-4所示,三种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是(  )
A.ρ甲>ρ乙>ρ丙
B.ρ乙>ρ甲>ρ丙
C.ρ甲>ρ丙>ρ乙
D.ρ乙>ρ丙>ρ甲
3.
有a、b、c三个实心小球,其中a与b质量相等,b与c体积相同;将三个小球缓慢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待小球静止后,其状态如图所示,其中c球沉在容器底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重力关系为Ga=Gb>Gc
B.密度关系为ρa=ρb<ρc
C.所受浮力关系为Fa=Fb=Fc
D.排开水的质量关系为ma=mb<mc
4.
一池塘中,停着一只载有石头的船,如果将船上的石头全部投入水中后,池塘中的水面将(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5.
一个很薄的塑料袋(质量不计)装满水,袋口扎紧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数是6N,若使塑料袋体积的2/3浸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接近于
(
)
?
A.0N???
B.6N??
C.4N???
D.2N
6.
小明在“造船比赛”中用三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往小船内放入不同质量的物体,它们均能漂浮在水面上,如图所示。针对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只小船受到的浮力相等
B.三只小船底面受到的压力相等
C.小船所装物体越重,受到的浮力越大
D.小船所装物体越轻,受到的浮力越大
7.
“死海不死”的故事说的是“……将奴隶和俘虏扔进海里,可他们都漂浮在海面上……”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他们是水平仍进海里的
B、海水密度等于人体的密度,人在海里自然漂浮
C、人漂浮在海面上,浮力总大于其重力
D、人漂浮在海面上,浮力总等于其重力
二、填空
8.
右图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的表演场景。若表演者脚下的楠竹的质量为12kg,排开水的体积为0.06m3,则楠竹受到的浮力为_____N,运动员和手中细竹竿共重_____N。(g=10N/kg)
9.
把重10
N、密度为0.9×103
kg/m3的实心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处于________(选填“漂浮”“悬浮”或“沉底”)状态,物体所受浮力为________N,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____
m3。(g取10
N/kg)
10.
质量相同的两个实心物体甲和乙,体积之比V甲∶V乙=3∶2,密度之比ρ甲∶ρ乙=2∶3;将它们轻轻放入水中,若甲、乙均漂浮,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F甲∶F乙=______________;若甲、乙均浸没,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F甲′∶F乙′=________;若一物体漂浮,另一物体下沉,则漂浮的是________。
11.
将橡皮泥揉成团,放入水中会
,这是因为
,若把泥做成船形,放在水面会
,这是因为

三、综合
12.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某校兴趣小组受其启发制作了一个“浮力秤”。将厚底直筒形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图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质量为200
g,底面积为30
cm2,高度为15
cm。求:(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1)将杯子开口向上竖直放入水中时(注:水未进入杯内),杯子受到的浮力。
(2)此时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线位置)。
(3)此浮力秤的最大称量值。
答案:
一、1-7:B
B
C
B
D
C
D
二、8.
600
480
9.
漂浮 
10 
1×10-3
10.
1∶1
 3∶2
 甲
11.
下沉
泥的浮力小于重力
漂浮
泥的浮力等于重力
三、12.
解:(1)杯子所受重力为G杯=mg=0.2
kg×10
N/kg=2
N。
因杯子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根据漂浮条件可知,杯子受到的浮力为F浮=G杯=2
N。
(2)设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为h,
则F浮=G排=ρ水gSh,
h==
≈0.067
m。
(3)往杯子内放被测物,当杯子下沉到水面刚好到杯口(水未进入杯内)时所称物重即为最大称量值。
杯子下沉的深度为h′=15×10-2
m,
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Sh′=1.0×103
kg/m3×10
N/kg×30×10-4
m2×15×10-2
m=4.5
N。
故最大称量值为F=F浮′-G=4.5
N-2
N=2.5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