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课件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课件3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11:0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导入
闻一多曾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日本汉学家还居然说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就是张若虚评说的《春江花月夜》.
目标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在本诗的情、景、理的鉴赏中,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
【诵读欣赏】

字音认读
扁舟(piān)  滟滟(yàn)
捣衣砧(zhēn) 皆似霰(xiàn)
纤尘(xiān) 碣石(jié)
青枫浦(pǔ) 汀上(tīng)
江天一色: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
鱼龙潜跃:鱼龙出没。多用以比喻出仕和退隐。
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内容研读】

作者
张若虚(约660一约720)
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解题
通读全诗,你认为在题目中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
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紧扣这五个字来写。(意象营造法)

层次划分
《春江花月夜》有三美: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那么这三美对应文章哪些句子?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8)
意境美: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
第二部分(9-16)
第三部分(17-36)
哲理美: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情感美: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文本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文本赏析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文本赏析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文本赏析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以上四句,两现春江,两现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出现的景观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下文描写江月埋下了伏笔。
本部分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绚丽景色。这一部分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面,天地一排空明的美妙景象。
文本赏析
文本赏析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文本赏析
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原文回答)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文本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文本赏析
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文本赏析
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文本赏析
前四句∶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中八句∶写思妇怀人。
后八句∶写游子想家。
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文本赏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别愁绪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文本赏析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在移行换步中,在浪漫的月色中,少妇不禁产生了浪漫的想象:想随月光去追随远方的游子,想鸿雁传书,鱼龙递柬,可鸿雁飞不出月光的范围,鱼龙也潜藏于水底,月无涯,愁无边,思无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鱼雁传书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很深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作“鱼书”了。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了中国早起邮政的象征。
文化视野
文本赏析
月初升
皓月当空
复西斜
落月
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对春江花月夜这种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宇宙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幽美邈远。
小结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从月之初升、临空,写到西斜、沉落,其光辉也从柔和,经明亮,达于朦胧,展开了一个静谧而又辽阔的世界。月光下的江潮、芳甸、花林、汀州、飞霜、白云、清枫、扁舟、妆楼、玉户、江树、闲潭等,以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编织起来,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开头将春江花月夜一一呈现,结尾又将其一一收拢,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景中含情,情中有景,融情于景。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小结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