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计划学时 3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戏曲、元杂剧等的基本知识。
②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品味个性化语言入手,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性格, 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
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解读文本,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开展探究式学习, 揣摩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朗读法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1 . 收集曹禺及《雷雨》相关资料, 布置看《雷雨》全剧。
2 . 了解话剧的特点。“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说说课文包括了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又是如何与有关人物的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的。
3 . 学生自读课文, 并提出不解之处。
第二课时
1、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2、教学要点: 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由第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
第三课时
1、探究造成周朴园悲剧的原因。
2、通过与记叙文、小说叙述手法的比较,领会剧本的叙述艺术和文体特点。
项 目 第一课时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1、初步了解曹禺及《雷雨》相关知识。(5分钟)
2、了解戏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20分钟)
结合戏剧的特点,找出剧中的几对矛盾冲突,分出主次矛盾,提出问题不解之处。(20分钟)
教学重点: 了解话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戏剧的人物冲突的设置和安排布局。
教学方法 探究法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教学模式:探究型 教学过程结构:
开 始
印发材料、课前预习
(1)了解戏剧常识,明确戏剧鉴赏要点。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讲述《雷雨》全剧故事梗概,理清人物关系。
课件1
二、话剧基本常识讲解,重点讲解“三一律”
课件2
什么是“三一律”?
“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 。它规定剧本
的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要求
一个戏剧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24小时之内,
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检查预习情况,同学们介绍他们了解的戏
剧常识。
根据直观感受谈谈自己对话剧剧本的特点与
古代戏剧的不同之处,切入话题解说话剧的主要
特点。
三、结合课文讲解《雷雨》,理清情节结构,
把握矛盾冲突。 课件3
预设说明: 理清情节结构永远是鉴赏文
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尤其是对于情节
生动曲折的小说、戏剧而言。理顺了情节
结构,便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把握了作品内
容。对戏剧这种文学体裁而言,矛盾冲突是
其灵魂,而它又与情节结构纠缠共生,故
把二者放在一起合二为一概括分析则可更
完美地理解文章。具体操作上,先学生概括
后教师点拨总结。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A.借助课前预习及剧本介绍,让同学们对剧中
人物关系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画出人物关系图。
B、结合所讲内容,找出戏剧人物的主要冲突,
谈谈对于剧中主要人物性格和形象的理解。并对
文中不解之处提出疑问。
C、明确(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周朴园鲁侍萍昔日情人相遇相认情
感纠葛
第二部分:周朴园鲁大海父子难认互斗成仇劳
资冲突
四、作业 课件4
思考课上提出的问题?
运用戏剧相关知识,谈谈戏剧冲突矛盾在
《雷雨》中的表现。
结束
板书设计
《雷雨》——话剧——“三一律”
人物关系图
项 目 第二课时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1、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2、从品味个性化语言入手,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性格, 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活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与心理。
教学难点 开展探究式学习, 揣摩戏剧语言。通过人物对话和有关情态的描述(即剧本的提示语)把握人物心理,从而领会剧本的潜台词。
教学难点 从人性化层面探究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朗读法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教学模式:探究型 教学过程结构:
开 始
问题引领,人物评析。
(3分钟) 预设说明:全面深入的评析人物形象是本文
的学习重点,而周朴园是众多人物悲剧的直
接制造者,他身上充分显示了人性的复杂
性,是分析的重点;侍萍与鲁大海略析。方法
策略上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设置问题环环相
扣、层层深入,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具体操作上
先学生概括后教师点拨总结。
课件5
二、探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30分钟)
问: 你认为文中周的哪些话最能看出他的内
心情感变化? ( 生: 找,议, 读)
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前的对话中,周朴园在多次
问及侍萍的真实姓名时用词和语气各有变化,
这些句子最能表现周朴园的心理状态。
( 让学生谈,老师引导点拨。)
课件6
1 . 你, 你贵姓?
——见侍萍的关窗动作似曾相识,顿生疑窦,
但内心仍很平静, 因此发问的语气略显迟疑。
2 . ( 抬起头来) 你姓什么?
——在问及梅家小姐的事情之后,侍萍的回答
使周朴园深感意外, 阅读时要读出惊讶与疑惑
的语气。
3 . ( 忽然立起) 你是谁?
——“你是谁? ”已不是前面“你姓什么”的
简单重复, 而是含着对侍萍前两次回答的否定,
其中包含着显而易见的潜台词: 你到底是什么人?
为什么对这件事了解得如此清楚? 阅读时, 在
表现其更疑惑的同时要突出其内心的慌乱。
4 . ( 徐徐立起) 哦, 你, 你, 你是—— —
——此时, 侍萍已经道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无情的现实如同一声巨雷, 使周朴园惊恐慌乱,
手足无措,“徐徐立起”, 说话也前言不搭后语。
“你, 你, 你是—— —”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人
物语言, 生动地描绘出周朴园不想正视这一现
实, 可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 而又非常希望
这不是现实的复杂心理。
( 生: 再读, 师评)
课件7
问: 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 多年前
被赶出家门的侍萍时, 他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 明确: 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 将威胁到
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
然于天下, 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
以为搬了家, 离开了无锡, 从前的罪恶无人知
道, 可侍萍的突然出现, 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
击, 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课件8
问: 周朴园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 他在惊恐
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品读分析, 师评)
多媒体: ( 雷雨片断, 师评)
( 明确: 他认出侍萍后, 首先是翻脸不认人, 厉
声责问“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妄图
恐吓侍萍, 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
己磨炼得顽强勇敢, 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
悲愤的反驳; 周朴园见硬的不行, 又以“现在你
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试图稳住鲁侍萍; 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
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
——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
得她的生日, 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多少年来一直
在“纪念”她;最后, 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
希望平息30 多年来的旧恨新仇。这些正是他
自私, 冷酷丑恶心理的暴露。)
课件9
多媒体展示(学生依据展示内容默读相关句子,
并开展小组讨论,分组来阐释自己对话语的理解,
最后教师点评)
课件10
小结
多媒体: 周朴园丑恶的内心世界:虚伪、自私、
冷酷……
课件11
三、从人性化层面探究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12分钟)
师问: “悲悯”是什么意思?
( 明确: 同情, 可怜。)
师问: 曹禺先生为什么悲悯周朴园, 他有什么
值得同情的呢? 请同学们再次比较快的跳读课
文, 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提交的问题进一步适当引导
深入探究思考: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到底如何?
是否有真的感情在里面呢?
课件12
1 .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观点一: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
( 示例: 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
来一直没有忘记过侍萍。每年都不忘为她过生日,
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 他房
间内的一切摆设和夏天关窗的习惯也依然保留着,
甚至连穿衣服( 不管是雨衣、衬衣) 都爱穿旧的,
而不爱穿新的……这一切表现难道不是出于真
心吗? 如果说他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那装给谁
看呢? 就时间上来说, 虚伪30 年太难以理解。
就情理上说, 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而且从侍萍
的话语中, 我们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 过
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第二个儿子才三天, 你
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你们逼我冒
着大雪出去, 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这段话中的人称由“你”变成了“你们”, 这一
微妙变化暗示我们: 在侍萍的潜意识中也认为
造成自己出走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周朴园, 而是
站在他们背后的强大的封建势力。因此正像作者
所说的,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 绝
对真实的”。)
多媒体: 是真实的, 绝对真实的。—— —曹禺
观点二: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虚伪的。
周朴园对待萍的怀念如果是出于真心, 为什么当
侍萍的身份被认定后,他的那几缕温情就立即消逝,
而代之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对付
下等人的惯用手段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
怀念追思的女人呢? 该如何解释周朴园又变得异
常冷酷了?
课件13
2 . 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
时他又变得冷酷无情呢?
( 明确: 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符合其性格内
在逻辑的合理性。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
总是特别觉得可贵, 特别感到留恋的。尤其是他
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 他又以为侍萍已
经死去, 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 他就更容易想
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但他怀念的是
三十年前的梅小姐, 而不是现在这个会对他构成
威胁的鲁妈。因此, 当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
当他感到自身的形象将要受到破坏, 名誉、地位
将要受到威胁后, 自然也就变得自私和虚伪了。
他( 周朴园)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 心狠起来了。
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 残酷地剥削和压
迫工人, 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
包。侍萍的出现, 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
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 ”“谁
指使你来的? ”这是他30 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
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 我这么有钱, 别人怎
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 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
样变坏了, 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这就露出了他
的资本家的面目。—— —曹禺
课件14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 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
性。为了钱, 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 这是
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 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
要感情的温暖, 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
师: 这是一个矛盾的、真实的周朴园, 作为一个
人而言, 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多元的, 同时也是
流动的;他在感情和利益的天平中是不断倾斜
摇摆变化的。
曹禺在自序中写道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
中人物的争执 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
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可见曹禺
是怀着悲悯之心来写包括周朴园在内的每一个
人的。
总结:从以上我们对人物的探究来看, 周朴园身
上确实有他真情的一面, 但是他人性中自私狡诈、
专制残忍、冷酷虚伪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反对和唾
弃的。
三、小结 课件15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戏剧语言, 注重从人性层面
上来探究周朴园这个人物, 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
掘其性格多重性, 从中我们看到人性和生命的
丰富与复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允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从今天的学习中, 同
学们也开始学会用辩证的眼光, 注重从人性层
面去解读人物、透视人物,进而去创造人物。
明确戏剧人物鉴赏方法(ppt):了解人物身份、
背景;揣摩人物言行及其背后的心理;遵循基本
的人性;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物的变化。
四、作业: 1、探究造成周朴园悲剧的原因
2、发资料——关于鉴赏戏剧语言的几个方面。
明确戏剧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及其内涵;通过分
析戏剧人物语言进一步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
性格特点。
结束
板书设计
(悲悯)
周朴园 曹禺 1.有真情
内心世界——虚伪、自私、冷酷…… 2.反对和唾弃人性中自私狡诈、专制残忍、冷酷虚伪
性格的复杂性: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项 目第三课时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1. 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2.通过与记叙文、小说叙述手法的比较,领会剧本的叙述艺术和文体特点。
3. 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解读文本,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与记叙文、小说叙述手法的比较,领会剧本的叙述艺术和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造成周朴园悲剧形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探究法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教学模式:探究型 教学过程结构:
开 始
回答上节课留下的疑问,探究造成
周朴园悲剧的原因。 课件16
(结合课文的阅读,以及对课下注释的反思)20分钟
(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
周鲁两人相爱之时是19世纪末期,封建势力还
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封建家长制和家族势力
还相当强大,而周朴园作为一个能够突破封建礼
教束缚、敢于突破封建等级制度爱上一个丫环
并事实上成为和美的夫妻有了两个儿子,这样
的行为在当时那封建性极强的年代无疑是勇敢
的。但周朴园毕竟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对抗,
也无力改变现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侍萍母子
被赶出周家大门。侍萍更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
绝望之余在大年三十的夜晚带着奄奄一息的小
儿子投河自尽,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人性的复
杂、人性的矛盾,残酷的命运、残酷的现实造就
了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悲剧、人生悲剧!
课件17
《雷雨》最大的悲剧艺术魅力就在于写出了生活
的真实;在于它不是平庸的用戏剧艺术语言去图
解一个反封建理念,批判资产阶级大家庭的虚伪、
肮脏与罪恶,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
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揭示出能够体现人性
本质的生命意义。在强大的不可阻挡的命运面前,
周朴园、侍萍、周萍、四凤、繁漪最终都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去争取, 没有去
努力, 而是由于命运的残酷性与不可解释性。
点评:书上第一个注解说这个剧本通过一个封建
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 深刻地揭示
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反映了20世纪前期中国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
的社会现实。这样看来这个论断是不全面的《雷
雨》不完全是一出社会问题剧。
(多角度思维探究,获得新的认识,辩证的看待
问题)
二、曹禺的剧本《家》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
通过两部作品两个片段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现, 课件18
学生默读后试着说说戏剧和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20分钟
结束
三、布置课后作业:把课文的结尾部分
(从鲁大海说“好,好。你的手段我早明白”至结束)改写成记叙文。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