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想】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选修第四单元选了姜夔的《扬州慢》,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南宋的乱世词心”。《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激发学生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扬州慢》虽然被编排在选修课中,但这首词从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到情感的抒发,从语言的探究品鉴、情感的细腻委婉到诵读的悲慨无奈,都是一首极好的鉴赏范文,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予的“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这样极高的评价一样,是一首值得让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去探索的词作;《扬州慢》所抒发的“黍离之悲”在高中必修和选修的诗词中并不多见,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词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这一情感;同时《扬州慢》的作者姜夔作为骚雅派的代表人物,在面对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南宋,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麦秀黍离之感,由此积累同题材诗词。
高二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感知和品鉴的能力,通过阅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能够通过词作中的意象对词作本身有总体的情感把握;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细致的品读、深入的挖掘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对于这首典故较多、情感较婉约的词作,更容易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品读语言的不深入必然导致情感感悟的片面和肤浅;尤其是姜夔这首《扬州慢》中一些锤炼精当的字词特别精彩、警策,对于表现主旨、抒发感情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细细品味,词作中的每一句似乎都有无尽的意蕴,所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词句仔细揣摩,反复玩味,探究语言是诗词教学的重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基于此,在设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词作中的“词眼”做深入的理解和品鉴;如何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黍离之悲”的含意;如何指导学生在对词作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词作,这些是本节课设计的中心,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采用逐层深入和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姜夔笔下的扬州这一现实意象和杜牧笔下的扬州这一历史意象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体会“黍离之悲”,感受乱世词心;通过同题材词作的品读,领会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让学生掌握词中出现的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等现实意象与“杜牧笔下扬州”的历史意象;
2、通过探究“词眼”,品读词作,与学生一起品鉴词作中语言蕴含的深刻含意,并指导诵读;
3、抓住词作“悲”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三悲”;
4、领会词作中“黍离之悲”的含意
【教学重点】
深层品读并挖掘词作中意象的深层含意
【教学难点】
抓住词作“悲”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三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读下列两首诗句,引出扬州,引出姜夔《扬州慢》。(板书:题目、作者)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
——张祜《纵游淮南》
二、诵读感知:
1、听名家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走进一种境界、感受一种氛围。)
2、谈谈你的听读感受。(语速慢、语气深沉)
3、生自读:(要求较为流畅地读词作)
4、叫读:(要求注意把握节奏)
(设计意图:能够较为顺畅地诵读词作为下一步鉴赏做铺垫。)
5、谈谈诵读感受。(悲的感情基调)(板书)
三、鉴赏环节
(一)一悲眼前,叹空城
(1)问题设计: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通过几遍诵读对本词的整体感知情况。)
(2)追问: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
预设如下几个探究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尽)夸张地渲染出景物全非的面貌,“青青”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强感染力。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鉴赏这句话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犹)拟人手法,“包含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表达对战争的厌恶,进一步引导这句话的诵读;“废池”体现蹂躏之深,物物无不渗透着伤乱情愫。
C、“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读这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比较阅读“近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中“近”和原词中“渐”的区别。
可以联系杜甫的《月夜》中的“清辉玉臂寒”中的“寒”,表明词人伫立之久;一个“空”字“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并进一步引导这句话的诵读。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如何理解这句话?
抓住“仍”“冷”两个字来深入理解,清冷的月亮是永恒的见证,但它也是默默无语,就像月下悲愤无语的人一样,化实为虚。
E、“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总结: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所以作者悲什么?悲现实,悲眼前,因“空”而悲——因此我们说:作者姜夔一悲眼前,叹空城。
词人通过这样几个现实的意象勾勒出扬州城残破的景象。(板书)
(二)二悲变迁,伤古今
(1)作者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桥边红药
展示杜牧词句中对扬州城的描写:
A、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C、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D、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E、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总结:通过杜牧的诗句中的意象,即“历史的意象”让我们感受到扬州城昔日的繁华。(板书)
(2)追问:词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提示: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尤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板书)
(设计意图:鉴赏扬州城昔盛今衰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抓住意象,通过作者笔下意象的特征来分析。)
(3)在扬州写下如此佳句的杜牧才华横溢的,词人在这里做个穿越,想象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明确:“算而今重到须惊”
追问:如何理解“惊”?
明确:假设杜牧现在能够重来扬州,面对破败荒凉的空城这一现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所以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杜牧也“难赋深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空”而“惊”的惊不仅仅是惊讶、吃惊,更有触目惊心和痛心;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感受到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总结: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因此二悲变迁,伤古今。
(三)三悲兴衰,黍离情
1、投放《诗经·黍离》吟诵片断,谈听后感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投放《诗经·黍离》写作背景
2700年前,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来周王室一个大夫路过曾经的都城——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已夷为平地,遗址上已经长满了附近农民栽种的庄稼,不禁伤心落泪,吟唱出了一首著名的诗歌——《黍离》,由此衍生出一种情感,叫“黍离之悲”。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3、再读词作,“予怀怆然”“杜郎重到须惊”,而千岩老人读《扬州慢》后则以为有“黍离之悲”,说说他们三人的具体感受。
明确: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4、总结练习:
词人面对(战争频繁、动荡不安)的社会,通过(曲折隐晦(典故))的笔法,用(历史的意象)和(现实的意象)的对比,对(国势衰微)感到悲凉与哀痛,表达了(黍离之悲)。
四、拓展练习:(见评测练习)
陈与义《临江仙》
五、总结:
战争破坏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国破家亡之恨,生离死别之情,不断在婉约词中反映出来,从而体现了南宋词人们的乱世词心。
推荐类似词作自读文本中:
周邦彥《西河·金陵怀古》
王沂孙的《眉妩新月》
六、作业:
同样是表达山河破碎,同样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风和《扬州慢》做对比,总结出他们在写作上的异同之处。
(设计意图:第五个环节总结本词的情感,这种隐含的情思的表达方式是婉约词的特征,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词风的特点,布置阅读比较婉约和豪放词风的不同。)
附:板书设计:
扬州慢姜夔
悲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通过《唐诗宋词》第一、二、三单元的诗词中学习,已初步具备了感知和品鉴诗词的能力,通过阅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能够通过词作中的意象对词作本身有总体的情感把握;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细致的品读、深入的挖掘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对于这首典故较多、情感较婉约的词作,更容易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品读语言的不深入必然导致情感感悟的片面和肤浅;姜夔这首《扬州慢》中一些锤炼精当的字词特别精彩、警策,对于表现主旨、抒发感情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细细品味,词作中的每一句似乎都有无尽的意蕴,所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词句仔细揣摩,反复玩味,探究语言是诗词教学的重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基于此,在设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词作中的“词眼”做深入的理解和品鉴;如何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黍离之悲”的含意;如何指导学生在对词作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词作,这些是本节课设计的中心,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采用逐层深入和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姜夔笔下的扬州这一现实意象和杜牧笔下的扬州这一历史意象入手,通过“眼前之悲”和“变迁之悲”最后领会“黍离之悲”,感受乱世词心;通过同题材词作的品读,领会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构建学生欣赏诗词方法引领学生关照传统文化
——《扬州慢》教学效果分析
目标设定 达成手段 效果分析
1、让学生掌握词中出现的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等现实意象与“杜牧笔下扬州”的历史意象;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找出眼前扬州城和曾经扬州的意象; 找出意象并不难,这是概念上的活动,所以结合书下注释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完全可以找出这些意象;
2、与学生一起品鉴词作中语言蕴含的深刻含意,并指导诵读; 通过进一步分析意象的特点及词句中的“词眼”,并结合学过的诗句以及比较阅读等方法来品读词作中含意深刻的词语;在领会词句深刻内含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 这是思维能力上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细致品读、深入探究的鉴赏习惯,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中,有的学生认为“厌”字用的好,因为能直接体现出对战争的厌恶。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确是谁在厌恶战争?进一步明确“犹”在这里起到的让步作用,因此重点词应放在“犹”上,并进一步指导学生诵读这句话时应加强“犹”字的力度,“厌兵”应读出憎恨的感觉。课堂教学证明,在教师引导几处词句的细节品鉴后学生在自我分析的时候思维自然就能关注到细节处,就能走进词作深处。
同时,在品鉴词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手法的运用。
3、抓住词作“悲”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三悲”; 4、领会词作中“黍离之悲”的含意 一悲眼前叹空城,二悲变迁伤古今,三悲兴衰黍离情。“悲”作为主线贯穿词作,一悲和二悲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而“黍离之悲”对于学生较为陌生,因此将《诗经·黍离》及创作背景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黍离”的理解;引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照。 这是知识方面的问题,而《诗经·黍离》适时引入,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学生对“黍离之悲”含意的理解。
5、体会南宋词人的乱世词心 通过学习《扬州慢》及拓展练习相关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南宋词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怀。 这是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稍做点评。
;
《扬州慢》教材分析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选修第四单元选了姜夔的《扬州慢》,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南宋的乱世词心”。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最后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虽然这首词被编排在选修课中,但这首词从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到情感的抒发,从语言的探究品鉴、情感的细腻委婉到诵读的悲慨无奈,都是一首极好的鉴赏范文,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予的“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这样极高的评价一样,是一首值得让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去探索的词作;同时《扬州慢》所抒发的“黍离之悲”在高中必修和选修的诗词中并不多见,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词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这一情感。《扬州慢》的作者姜夔作为骚雅派的代表人物,在面对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南宋,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麦秀黍离之感,而南宋很多词人在面对山河破碎的故国家园之时也都抒发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因此,这首词是值得让学生细致品味、深入鉴赏的词作。
基于此上对《扬州慢》词作的分析,在教学时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鉴赏、品读”上,希望通过本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们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和中华文化的精深。
南宋的乱世词心——评测练习
一、学以致用:临江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1090—1138),本词作于南宋绍兴五年前后。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景?请作简要分析。
3.全词如何回绕“闲”的心绪,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二十余年如一梦”,词人感慨;“闲登小阁看新睛”,词人感慨;“渔唱起三更”,词人感慨。
二、拓展链接:
1、搜集诗词:要求:主题“乱世词心”,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词风“婉约词风”。
2、比较阅读:
姜夔《扬州慢》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三、背诵:《诗经·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参考答案:
一、学以致用:
(1)用悠扬笛韵衬托月夜杏林的宁静,景象空灵;同时传达出朋友欢聚的雅兴,情景交融。
(2)上片写了回忆中的“旧游”,运用了虚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2)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流水无声和豪英坐饮、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3)从洛阳旧游倒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3)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倒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4)时光飞逝(盛衰兴亡)豪英零落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二、搜集诗词: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王沂孙《眉妩·新月》
止于当止行于当行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悲一腔热血黍离情
面对教材,面对文本,成熟而清醒的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必须对教材的教学价值进行合理的“定位”。一篇课文尤其是经典作品必然同时具备许多教学价值。“文学作品,即便是一首诗词,也有近乎无穷的含蕴,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均开发为课程内容。能成为现实内容的,只能是某些角度的观照。”因此,在选择《扬州慢》课题之后,首要的就是确定教学方向及教学内容。
诗词和文言一样都是我国灿烂文化花园里的一朵耀眼的奇葩,但是正如串讲使本应熠熠生辉的文言文成了语文学习的“鸡肋”变得枯燥无味一样,诗词教学也往往以功利为出发点,以技能技巧训练、背诵默写落实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可却在教学的道路上与教育的生命原点渐行渐远,形成了老师讲学生记,老师累学生也累,可是却始终没办让学生走进学习兴趣之中,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失却了教学的动力。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并没有走“霸权主义”这样的“一言堂”的路子,也没有走“蜻蜓点水”这样“理解表面”即可的路子,更没有走“链接高考”这样“目的极强”的路子,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上,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方法,同时将教学内容的方向设定在“品南宋词人乱世心,悲一腔热血黍离情”这样一条情感的主线上,建立“构建学生欣赏诗词,引领学生关照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大的主题,同时通过深入探究意象体会作者深深的悲和浓浓的爱。
1、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不是研究语言,而是训练语言。语文课抓住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失却了语言的语文课是半身不遂的。诵读的目的是品出语言的“味”,感受和学习作者通过选取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品出韵味、悟出感情,诗词学习的目的才真正达到。因此在课堂上加强诵读,抓住细节,引导品鉴,指导诵读是教学的主要手段。眼前扬州慢的“空”体现在哪里,这个问题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要让学生深入语言品味语言是训练语言的方向,因此我会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妙处,如“渐黄昏”的“渐”字,“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犹”等等。把握住这些词眼的鉴赏,深味文字下面的浓浓情感。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与他人分享感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同时很多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一方面是分享,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组织语言。
3、问题与不足
鉴赏语言只是教学的一个层面,不能仅止于此,应该向由研究语言到应用语言的层面迈进。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个较大的缺憾,那就是忽略了语言的再创造性。如果能在语言的应用上再设计会更凸显语文的课堂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课中的诗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结合《唐诗宋词》教材的具体实际和教学方向,将《语文课程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2、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4、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教学建议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等。
基于此,在《扬州慢》教学设计时,设计的大的主题是“品南宋词人乱世心,悲一腔热血黍离情”,将诵读涵泳作为课堂的基础,将情感的把握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将鉴赏研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重点强化词眼的品读鉴赏,以达成《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