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

文档属性

名称 《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11: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设计思路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低效现实,我校提出了“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由六大环节构成: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答疑、问题反馈、问题拓展)的课改理念。即:在教和学中,师生双方都要有问题意识,因问题(如课标要求和学情)而确立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环节和师生活动也由问题贯穿。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二、课前活动设计
1、预习教材《扬州慢》92—94页的内容,扫清字音障碍和字义障碍,疏通词义。
2、查阅搜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姜夔作品的评价(基础稍差学生不作要求)
3、查阅搜集词人姜夔的介绍,知人论世。
4、自学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扬州慢》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模块中的一首词,其教学重点是体会南宋词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多样化发展的特点,感受“寄慨遥深”“隐约幽微”的南宋词风格,感受南宋后期,战争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饿黍离之感和身世流落之愁。
2、学情分析:
①经过了半个多学期的《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已经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几个角度(语言、技巧、情感、形象等)和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如知人论世,看题目、注释等小技巧)。
②能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能够利用所掌握材料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③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并且愿意与同学们交流、合作。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词中间接抒情的手法,理解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对抒情的作用。
②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责任感
4、教学重点:
①体会词中“清冷”意境和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黍离之悲”
②理解并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掌握对比、虚实相生的手法。
5、教学难点:
①鉴赏诗歌中的景物特点,感受体会“清冷”意境和“黍离之悲”。
②掌握虚实相生、对比手法在抒情中的作用。
6、教学准备:
①教学之前,仔细研究课标和本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②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扬州风景图片、《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音乐、曹灿朗诵音频《扬州慢》、视频材料“扬州宣传片”等多媒体材料。并对上述材料进行编辑,以适合本教学内容的需要。
四、教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并遵照《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布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这一要求,我将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①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疑置难、引发思考、引起思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达到教学目标。
②设置多种朗读活动,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诗词情感,整体感知“黍离之悲”。
③设计多次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讨论探究和交流中获得真知,突破重难点。
④设计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活动,在交流展示中突破重难点,增强自信心。
五、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
(来源) 媒体使用方式 媒体作用 设计意图
导入 充满感情地朗诵:
在古典诗词中,扬州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扬州——如身姿丰润的水乡女子,让人向往如斯。春时,扬州宫锦如画,柳絮飞扬,琼花妖娆。而商贾巨富的汇集更让扬州充满了底蕴。扬州,宛如怡人的小家碧玉,以独特迷人的温婉,于轻盈中不经意地流露出富庶和安逸。然,南宋22岁的姜夔,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扬州。 观看ppt自动播放的扬州美景图片,聆听《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音乐,感受扬州的温婉、轻盈、富庶和安逸 ①网上搜集的扬州主要景点的图片
②网上下载的纯音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自动播放、教师朗诵导入语 创设情境
引发动机 通过音乐、扬州风景图片的展示和有感情的引入,创设优美情境,引发学生对历史名城扬州魅力风姿的直观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下面分析扬州残景做铺垫。
问题切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白石道人姜夔: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意。意思是说,姜夔的词格调颇高,但情意不足。王国维的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主问题走进姜夔的《扬州慢》。 观看ppt上展示的主问题,引发思考 ppt课件展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姜夔词的评价 播放、设疑 设置疑问
引发思考
引起思辨 通过展示王国维的评价观点,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疑问进入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①要求学生自读,扫清字音字义障碍
②要求带着两个感知问题,分男女生再读全词(男生读上片,女生读下片)
a、在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词可以概括?
(明确:黍离之悲)
b、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个字可以概括?
(明确:空、惊) ①自读
②观看ppt展示的两个感知问题,分男女生读
③小组快速交流看法,解决两个感知问题 ppt课件展示两个感知问题 播放、设疑 设置疑问
引发思考 ①通过读,直观感知词的情感基调。
②通过设置感知问题,引导学生更明确地感知整首词的情感内容。
问题探究(一) 衔接语:那么,“黍离之悲”是如何抒发的?是不是像王国维先生所言,格调颇高而情感不足呢?请同学们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感情。
①播放录音范读
衔接语:听完录音,“黍离之悲”更浓重地弥漫在我们心中,那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分析本词的抒情方式。
②提问:在这首词中,“黍离之悲”是如何抒发的?(先分析上片)
③指导小组交流,评价小组探究结果
④引导学生代表读上片,展示理解。 ①听曹灿朗诵《扬州慢》,深入感受情感
②观看ppt展示的探究问题1
②小组讨论探究问题1,形成答案,全班交流。
③学生代表读上片。 ①自动播放曹灿的朗读录音(网上下载),课件展示《扬州慢》全词
②ppt课件展示探究问题1:在这首词中,“黍离之悲”是如何抒发的?
②以表格形式展示上片探究的重点知识 播放、设疑、讨论、交流、评价、总结 创设情境
设难置疑
呈现分析过程 ①录音范读创设情境,深入词境。
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合作、探究、交流
问题探究(二) ①在上片分析探究之后,教师范读全词。
②提问:在这首词的下片,“黍离之悲”是如何抒发的?
③指导小组交流,评价小组探究结果 ①听教师范读,思考下片的抒情方式。②小组讨论探究,形成答案,全班交流。 ppt课件展示《扬州慢》下片。 播放、设疑、讨论、交流、评价、总结 设难置疑 ①教师范读展示断句、重读等的处理,引发学生思考。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合作、探究、交流
问题探究(三) ①提问:通过分析全词,我们明确了词的抒情方式,那么,你还有其他的鉴赏角度吗?
②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学生思考结果
③引导学生饱含深情朗读 ①独立思考其他探究角度,全班交流②深入理解后,学生朗读展示。 ppt课件展示独立思考问题:你还有其他鉴赏角度吗? 播放、设疑、思考、交流、评价 设难置疑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问题反馈 ①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主问题(切入问题)
②评价学生的观点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小组讨论交流,对主问题给出小组理解。 ppt课件展示主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白石道人姜夔: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意。你怎么看? 播放、设疑、思考、交流、评价 设难置疑
引起思辨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拓展 提问:本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扬州慢》的抒情方式,你能从本节课的学习中总结出“抒情方式”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吗? 归纳总结答题思路,形成题型 ppt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归纳的题型答题思路。 设疑、思考、总结、展示 归纳总结
复习巩固 培养学生的题型意识,掌握“抒情方式”
结语 ①曾经遭践踏、破坏的扬州经过历史的洗礼和岁月的大浪淘沙,如今又展现了她绰约的风姿。请看:播放“扬州宣传片”片段。
②结语:如此美丽的扬州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祖国作为后盾才能重现生机、再现风姿,而我大好河山莫不如此。因为“国强民富才山河壮美,少年壮志则国富民强”。在座的每一位,请从现在开始为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吧。 观看视频“扬州宣传片”片段 ①播放网上下载截取的“扬州宣传片”片段。
②ppt展示:
国强民富才山河壮美,
少年壮志则国富民强 播放、感悟、生成 创设情境
引发感悟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责任感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 观看记录课后作业 ppt展示课后作业:自读岳飞《满江红》,比较《满江红》与《扬州慢》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播放、设疑 设疑,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培养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的抒情方式的抒情作用,体会婉约词的特点
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虚实
对比

(景)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人,景)
黍离之悲
虚实











六、测评方法设计
采用主问题贯穿课堂的方法:
1、课堂伊始,由主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白石道人姜夔: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意。你怎么看”切入。
2、教学尾声,再次回到主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反馈来判断学生理解得是否透彻,掌握得是否准确,也同时能反映出课前预习是否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分析鉴赏。
《扬州慢》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近半个学期的《唐诗宋词(选读)》,基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几个角度:①语言:炼字、炼句、语言;②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③形象:物象、人物形象、意象、意境;④情感主旨。
基本掌握了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如知人论世,看题目、注释等小技巧)。
二、学习能力分析
①能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能够利用所掌握材料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②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并且愿意与同学们交流、合作。
三、生活经验分析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年龄尚幼,处在和平时代,因而“黍离之悲”“故国之思”“今昔之慨”“盛衰之悲”没有直观的情感体验。
四、难度分析
对于诗词鉴赏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系数不大;但是对于诗词鉴赏知识匮乏的学生,抒情方式的鉴赏有一定的难度。
五、课前预习
大部分学生:
1、预习教材《扬州慢》92—94页的内容,扫清字音障碍和字义障碍,疏通词义。
2、查阅搜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姜夔作品的评价
3、查阅搜集词人姜夔的介绍,知人论世。
4、自学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对于诗词鉴赏知识十分匮乏的学生:
1、预习教材《扬州慢》92—94页的内容,扫清字音障碍和字义障碍,疏通词义。
2、复习诗词抒情方式相关知识
3、查阅搜集词人姜夔的介绍,知人论世。
4、自学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扬州慢》
【评测练习】效果分析
课堂以主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白石道人姜夔: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意。王国维的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姜夔的《扬州慢》”切入,学生带着主问题进行文本探究。
课堂总结,以切入问题作为反馈的问题,学生在课前资料搜集、课堂讨论探究、朗读鉴赏的基础上再次思考这个问题,整个课堂前后呼应,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有的放矢,效果不错。具体效果分析如下:
一、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课堂的探究鉴赏理解《扬州慢》是有格调有意境,更有感情,虽然没有直接言明情感,但每一个画面、每一处对比、每一次虚实相生的描写都流露出词人对扬州的今昔之慨、盛衰之悲。这也是姜夔词的风格特点——“寄慨遥深”“隐约幽微”。如第三小组成员许一诺同学就回答出“多重深沉的情感郁结于心,就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理解。通过这个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姜夔词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
二、小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课前搜集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姜夔词的评价,结合课堂探究鉴赏过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从《扬州慢》来看,其意境颇高、格调颇雅,但情感至为含蓄,意境格调中虽有情,但终是朦胧,终隔一层。如第十小组成员宋雨彤就结合课下查阅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姜夔词的评价“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给出了“《扬州慢》虽然有情,但是情感表达太含蓄”的深刻理解。
从学生对测评问题的交流、展示可以准确评判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参与度、听课效率等等,效果颇佳。
《扬州慢》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扬州慢》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诵读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模块中的课文。在已经理解并掌握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和“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姜夔于“婉约”、“豪放”之外,别立一宗的“清空骚雅”意境,以及“寄慨遥深”“隐约幽微”的诗词特点。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乱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通过诵读、创设情境、想象联想,掌握抒情中今昔对比、虚实相生手法的恰当使用,体会词的风格。
二、不同版本的处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第二单元“推荐篇目”中选用了《扬州慢》,这个单元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而《扬州慢》的教学内容应侧重诗境的营造和景情关系的分析鉴赏。
鲁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中也选用了《扬州慢》这首词。“南宋的乱世词心”选入了包括李清照、辛弃疾在内的风格迥异的几个名家的作品,《扬州慢》是其中的一首。南宋后期,战争频繁,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黍离之感,倾吐身世流落之愁。因而对于“黍离之悲”“今昔之慨”“盛衰之悲”是《扬州慢》讲授的重点。
三、教材整合
语文不能教教材,要用教材教。因而教材应该是一个载体,是对一种知识、一种情感的传授媒介。诗词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鉴赏能力,《扬州慢》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就词论词,而是进行了拓展整合,如联系《浪淘沙令》和高考题,梳理“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
四、教学资源的取舍
教学应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可面面俱到。《扬州慢》的设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意境的营造(通过播放多媒体材料、多形式的诵读)和抒情方式的鉴赏上。
大胆将小序内容、写作背景、词人介绍等知识放到了课前预习环节,此外将语言、其他表现手法、名句等鉴赏内容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作品的情况下,去探究、鉴赏。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词中间接抒情的手法,理解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对抒情的作用。
②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责任感
2、教学重点:
①体会词中“清冷”意境和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黍离之悲”
②理解并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掌握对比、虚实相生的手法。
3、教学难点:
①鉴赏诗歌中的景物特点,感受体会“清冷”意境和“黍离之悲”。
②掌握虚实相生、对比手法在抒情中的作用。
六、课时与课型
《扬州慢》设计1课时,课型为新授课中讨论合作课型和朗读感悟课型的融合使用。
《扬州慢》评测练习
一、评测练习
设计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白石道人姜夔: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意。你怎么看?
二、设计依据
本课按照“主问题切入——讨论探究——解决主问题”的设计思路。因而对主问题的解决是否到位就可以检测学生理解掌握程度如何。设计如下:
1、课堂导入,由主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白石道人姜夔: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意。王国维的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姜夔的《扬州慢》”切入。
2、课堂总结,再次回到主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反馈来判断学生理解得是否透彻,掌握得是否准确,也同时能反映出课前预习是否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分析鉴赏。
《扬州慢》课后反思
《扬州慢》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模块中的一首词。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整首词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上片以“空”勾画,描绘了一幅“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的萧条破败之景;下片用“惊”点睛,假托杜牧抒发词人看到扬州萧条之景的惊讶、震撼之情。基于此,我以黍离之悲和抒情方式作为切入点,设计了这堂课。
本教学设计已经运用于实际教学,反思整节课,我有如下感受:
一、思得
1、注意教学环节的相互呼应。如知识上,以主问题切入,以主问题的反馈结束,整堂课前后呼应,环节完整;再如,情境创设上,以扬州美丽风光的图片引入,以扬州宣传片段结束,均配有《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背景音乐,前后呼应,整体性较好
2、注意学生情感的陶冶,爱国主义的渗透。抓住语文的育人功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名城扬州魅力风姿的直观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如课堂结尾,以“国强民富才山河壮美,少年壮志则国富民强”为结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担当意识。
3、注意知识归纳。语文知识系统性不佳,本课设计并未停留在单个知识的讲解上,而是适时进行知识归纳。如“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的总结。
4、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讨论探究、交流展示、创设情境、设疑置难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等的能力。
5、教师表达清晰准确,能够较好引导学生。
二、思失
本节教学设计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朗诵的广泛性不过。朗读形式多样,但参与范围不够,缺少全班齐读,致使班内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通过多读来获得透彻的理解。
2、参与交流展示的学生层次单一。交流展示的学生多是举手产生,因而多是喜爱交流展示的学生,这就导致不爱交流表达的学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思改
通过上面的得失反思,我在以后的诗词教学中:
1、增加诵读形式,扩大诵读参与范围。可以增加配乐朗诵、表演朗诵等多种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同时,通过齐读、小组朗读展示等环节扩大诵读参与的范围。
2、制定新的展示机制,改变交流展示的学生层次单一的现状。交流展示的学生可以通过举手、小组推举、教师点名、学生互相点名等多种方式产生,改变以往层次单一的现象。
以上是我对所执教的《扬州慢》的教学反思和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定式,教无定法,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摸索、继续优化。
《扬州慢》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基于这一“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对诗文阅读也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扬州慢》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诵读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模块中的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和对诗文阅读提出的课程目标,我认为《扬州慢》这首词的学习应该承担着教授诗文鉴赏知识、深化爱国热情、陶冶情操、增强探究意识、养成质疑习惯的任务。因而我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词中间接抒情的手法,理解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对抒情的作用。
②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责任感
2、教学重点:
①体会词中“清冷”意境和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黍离之悲”
②理解并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掌握对比、虚实相生的手法。
3、教学难点:
①鉴赏诗歌中的景物特点,感受体会“清冷”意境和“黍离之悲”。
②掌握虚实相生、对比手法在抒情中的作用。
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小组探究讨论环节,通过讨论探究和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能力;设计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录音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内涵;设计配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课程的评价——“诗歌与散文”的评价建议也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而《扬州慢》的教学过程中小组交流、展示环节就可以承担这一评价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