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呼兰河传》
(45分钟,42分)
一、语言应用(27分)
(2020·成都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文艺作品是枯燥呆板还是 ,理论研究是玄虚莫测还是直面现实,能否在“身入”之外做到“情入”至关重要。正因为毕生坚守“启人心智、服务人民、资政育人”的信念,“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
心怀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行万里路、进万家门,用功是 的前提。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黄甫村蹲点14年,直到对农村各种人物、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 ;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握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主持起草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不下汪条海,难得夜明珠”。忍受寂寞、抵制诱惑、潜心向学,留下的将是佳作巨著,成就的将是 。漫漫时间长河,( )。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生龙活虎 厚积薄发 洞若观火 大将风度
B.活灵活现 厚积薄发 了如指掌 大家风范
C.生龙活虎 一鸣惊人 了如指掌 大将风度
D.活灵活现 一鸣惊人 洞若观火 大家风范
【解析】选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生龙活虎:形容人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活灵活现:形容描写生动逼真,使人看到感觉好像是真的一样。这里根据语境,应用“活灵活现”。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积累而非成就,应用“厚积薄发”。洞若观火:比喻对事情观察得十分清楚透彻。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偏重观察彻底,“了如指掌”偏重了解清楚。根据语境,应用“了如指掌”。大将风度:形容大将的风范和气度,形容沉着、冷静的风度。大家风范: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根据语境,应用“大家风范”。
2.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
B.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
C.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握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主持起草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
D.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解析】选A。A项,成分残缺,在“学科”后加上“的理论基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生命不过一瞬,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却可以永恒
B.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可以永恒,生命却不过一瞬
C.生命不过一瞬,可以永恒的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
D.可以永恒的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生命却不过一瞬
【解析】选A。根据上文的“漫漫时间长河”,“生命不过一瞬”应放在前面,故B、D项不恰当;A项,“生命……一瞬”和“作品和学问……永恒”句式一致,比C项“生命……一瞬”和“永恒的是……作品和学问”更恰当。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疫情防控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短期内的“平稳”,并不等于完全的稳固。一方面,疫情的观察期、潜伏期长达14天甚至更久,这决定了现阶段的零增长,① 。如截至2月18日24时,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仍达135 881人。事实上,已有个别地区的新增确诊病例在连续多日的零增长后,再次“破零”。另一方面,从疫情防控的专业角度来看,② 。如根据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的模型测算,2月中下旬全国病例数将达到峰值,在4月左右疫情才有望真正平稳。且峰值不等于“拐点”,不排除疫情随着务工人员返程再次出现新的高峰。由此可见,固然可以说目前防控出现了持续向好的趋势,③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主要内容和中心话题,然后重点研究横线前后的句子,根据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语段说的是现阶段疫情防控向好的势头愈发明显,但是不能掉以轻心。第①空,前面“这决定了现阶段的零增长”,后面说清零之后还有再次出现的现象,因此空格应填“以后还可能出现病例”之类的话。第②空,“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的模型测算”,但是峰值不等于“拐点”,可以推测第②空是说“‘拐点’尚未到来”。第③空,前面“由此可见”,可以看出后面是段落的中心句,“固然”一词,暗示后面是转折的句子,应填“现阶段不能掉以轻心”之类的话。
答案:①并不能排除后续会有新的病例出现 ②现阶段也还难判定为拐点已经到来 ③但防控还远未到可以松劲之时
5.(2020·衡水高二检测)请各用一句话对下面两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每句话不超过35个字。(6分)
材料一 2019年9月28日下午,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市中央体育馆以3∶0战胜塞尔维亚队,以十一连胜的傲人战绩锁定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夺得队史上第十个世界“三大赛”冠军。五星红旗再次在赛场上升起,庄严雄壮的国歌再次奏响。同样是大阪,1981年,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从这里开启了五连冠的辉煌篇章。2003年,陈忠和率领的“黄金一代”在这里再夺三大赛冠军。2019年,郎平率领的新一届中国女排又在这里铸就新的荣耀。中国女排用新鲜出炉的世界杯冠军为祖国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
材料二 据国际排联官网消息,在国际排联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中,中国女排以320分重返榜首,美国与塞尔维亚分列第二、三位。本期排名由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2018年世锦赛和2019年女排世界杯的综合成绩决定。作为里约奥运会冠军,中国女排在世界女排大奖赛中位列第四,在世锦赛中摘得铜牌,而在不久前结束的世界杯中,中国队以11连胜蝉联冠军。在总积分榜上,中国队上升一位,以320分高居第一,领先身后的美国队54分,上一期排名第一的塞尔维亚队下滑至第三位。
答:?????????????????????????????????????????????????????????????????????????????????????????????????????????????????????????????????????
答案(示例):材料一:中国女排2019年在日本以十一连胜的傲人战绩夺得第十个世界“三大赛”冠军。(关键信息:①2019年在日本/2019年在大阪;②中国女排十一连胜;③夺得第十个世界“三大赛”冠军。三个关键信息一个1分,共3分)
材料二:中国女排在国际排联最新一期世界排名中重返世界第一。(关键信息:①国际排联最新一期世界排名;②重返;③世界第一。三个关键信息一个1分,共3分)
6.班级准备开展书香阅读活动,师生通过评选,选出萧红的《呼兰河传》为指定书目。为此班级要出一期黑板报。请你为这期黑板报拟一个主题,并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6分)
板报主题(20字以内): (2分)?
推荐语(80字以内):?
?
(4分)?
答案:板报主题:示例1:读乡土小说,学诗化语言
示例2:走近呼兰河,感受萧红对故土的爱与恨
推荐语(示例):浓浓的乡土气息,满满的凄凉悲哀,呼兰河畔没有牧歌,那里,生命是轻的,孤独是重的。寂寞的童年,一世的苍凉!无论你是“初读”还是“重温”,都将是一次充实的精神之旅。
二、阅读鉴赏(15分)
(2019·蚌埠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小 事
萧 红
公园门口站着一个笑吟吟的老头,正是黄昏时候,夕阳在树梢闪着光辉,夕阳照满园里园外,拿着“派司”①,推着小车的大人、孩子都是从那个转门进去。里面睡着孩子的小推车是从旁边那个宽门口进去的。
同样,那老头也是拿着“派司”,可是就不同了,他仍是站在门外笑,并不进来。
我们进了园门回头看,他为什么笑呢?守园门的巡捕用一根竹竿点着孩子的脚,那孩子大概是老头的孙儿。
“哼!你就穿这个鞋子,也不穿袜子,外国人看到不许。”那巡捕还做了个鬼脸,把嘴唇向上一嘟,把眼球向上一翻,我们站得近,所以那巡捕翻眼球翻到发白的程度,我们都看得见。
我从前还不知道这个,我问我的同伴:
“怎么!外国人还管到穿袜子不穿袜子?”
“不行啊!不穿袜子就不让进的。”同伴答我。
我根据这话马上就找到例证:推车的保姆不穿袜子,外国孩子不穿袜子,漂亮女人不穿袜子。
“这不是吗?这不是都没穿袜子吗?”我就指着树下穿高跟鞋的女人。
“嗳!穿袜子,不穿袜子不是这样说。”
“那么怎样说呢?”
“‘不平’,这就叫‘不平’。”
再回头看时,那老头仍站在园门外,还是站得那样近,只要伸手推转一下转门就可以进来,就可以连孙儿也带进来。
老头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拿着和别人一样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浅蓝色的纸片!大概他自己都不相信这“派司”是好用的,他仔细地摸一摸,那是和别人一样的,外面套了一片硬壳。
“好用的,好用的。”他把“派司”又放进衣袋去。
但是他仍不进来,同时被夕阳拖长的连孙儿的影子也进了园门,那光着脚的,推着车子的保姆就踏着老头的影子走进园门。和孙儿一般高的外国孩子也光着脚,踏着孙儿的影子跑进去。巡捕没有去问其余的孩子,也不用竹竿去敲打其余孩子们赤裸着的脚。
老头,他微微的露着笑脸,挟着羞容,望着这有趣而不得见的公园,他更加憧憬了吧!和孩子一般地,听说里面有水池,满池的金鱼呢!
孙儿站在身边,并不像别的孩子一样遇了不满意的事就闹起来,他看一看公公,再看一看巡捕。
我们走得远了,再回头看时,那老头已不见了。
再走几步,草地上摆着藤椅,也是老头,带着眼镜,就坐在藤椅上喝汽水。
“这边就喝汽水,也是老头,站在园门外的也是老头……”
我的同伴说:“老头与老头之间不同如是。”
“哎呀!”我叹息出来。
“进不了公园这是小事,没饭吃的,被杀的……”
“杀是听说惯了,一个公园看看就不许……”
“就要的是这股‘劲’吗?穿草鞋进公园有多么不体面,阔人和外国人不愿意看。”我的同伴说。
我想了又想,并不是因为那老头赤脚,假若他穿一双用金丝绞成的“草鞋”,那么也可以进的。可是他的鞋是用草做的,是用不值钱的东西做的。
同时证明那老头也是不值钱,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
小事,这就是小事。
(《时事新报》1935年8月4日,有删改)
【注】①派司: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护照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一开头就写老头的“笑吟吟”,既表现了老头和善的性格,也同看守园门的巡捕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B.小说详细地叙述“我”和“同伴”的对话,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我”爱思考和爱较真的性格。
C.作者在小说结尾处用“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一句反语,表达自己愤怒已极的感情。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不仅可以用亲眼所见来证实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助于发表议论,表达作者观点。
【解析】选B。小说这样写,主要目的应该是突出巡捕讨好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奴颜媚骨,反映作者的愤怒心情。
8.小说多次写到“派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 ????????????????????????????????????????????????????????????????????????????????????????????????????????????????????????????????????
参考答案:①“派司”是指出入证、通行证、护照等,小说开头写老头拿着派司,是为了说明这老头同样是可以进入公园的。②小说第二次写“那老头也是拿着‘派司’,可是就不同了,他仍是站在门外笑,并不进来”,既是为了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是为下文写“不平”做铺垫。③小说最后一次写老头看自己的“派司”,嘴里念叨着“好用的”,再一次强调了“不平等”,让读者对老头所受的不平等待遇产生强烈的印象。
9.小说以“小事”为题,有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 ????????????????????????????????????????????????????????????????????????????????????????????????????????????????????????????????????
参考答案:①能不能让没穿袜子的老头进入公园,的确是件小事;②那些没穿袜子的外国人的保姆和孩子能进公园,说明当时国人崇洋媚外、歧视中国人的现象是何等的严重。③作者以“小事”为题,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崇洋媚外、歧视中国人的现象的愤恨。
【强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马 房 之 夜
萧 红
冯山——10年前他还算是老猎人。可是现在他只坐在马房里细心地剥着山兔的皮毛,他常常把刀子放下,向着身边的山兔说:
“这样的射法,还能算个打猎的!这正是肉厚的地方就是一枪……这叫打猎?会打山兔的是打腿……杨老三,那真是……真是独手……连点血都不染……这可倒好。”他一说到杨老三,就不立刻接下去。
“杨老三去当胡子那年,我才23岁,若不是五东家,我也到不了今天。……年轻的那一伙人,到现在怕是只有五东家和我了。”他越说越没力量,放下手中剥着的山兔皮,拉着凳子,坐到门外去抽烟。
一种孤独的感觉无缘无故被响亮的旷野上的铃子所唤起,他想到了杨老三,想到了年轻时的那一群伙伴:
“就只剩五东家了……见一见……”
“四十来年没再见到,怕是不认识了……”
烟管伴着他那遥远的幻想,嘶嘶的鸣叫,时时要断落下来。
三月里的早晨,冯山一推开马房的门扇,就撞掉了几个挂在檐头的冰溜。
“雁要来了,白河也要开了。”他自己说。
他看一看猎犬们完全没有上锁,任意跑在前面的平原上,孩子们也咆哮在平原上。
他拖着毡靴向平原奔去。他想在那里问问孩子们,五东家要来是不是真事?马倌这野孩子是不是扯谎?
到了下午,起风了。冯山看着那黄澄澄的天色。
马倌赶着几匹马在檐下遇到了他:
“你还不信吗?你到院里去问问,五东家明天晌午不到,晚饭的时候一定到……”在马身上他高抬着右手,恰巧大门洞里走进去一匹骑马,又加上马倌那摆摆的袖子,冯山感到有什么在心上爆裂了一阵。
“扯谎的小东西,你不骗我?你这小鬼头,你的话,我总是信一半,疑一半……”冯山向大门洞的方向走去,已经走了一丈路他还说,“你这小子,扯谎的毛头……五东家,他就能来啦!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出门不容易……”他回头去看看马倌坐在马背上连头也不回地跑去了。
冯山也跑了起来:“可是真的?明天就来!”他越跑,大风就好像潮水似的越阻止着他的膝盖。
第一个,他问的少东家,少东家说:“是,来。”
他又去问倒脏水的老头,他也说:“是。”
可是他总有点不相信:“这是和我开玩笑的圈套吧?”于是他想去问问井口正在饮马的闹嚷嚷的一群人。他向马群里去的时候,他听到冯厨子在什么地方招呼他:“冯二爷,冯二爷……你的老朋友明天就来到啦!”
他反过身来,从马群撞出来,他看到马群也好像有几百匹似的在阻拦着他。
“这是真的了!冯厨子,那么报信的已经来啦!”
“来啦!在大上房里吃饭!”
他听到上房门口有人为着那报情的人而唤着:“冯厨子,来热一热酒!”
……
第二天,冯山早早地来到高岗。中午的时候,连东家的太太们也都来到了高岗,高岗下面就临着大路。只要车子或是马匹一转过那个山腰,用不了半里路,就可以跑到人们的脚下。人们都望着那山腰发白的道路。冯山也望着山腰也望着太阳,眼睛终于有些花了起来,他一抬头好像那高处的太阳就变成了无数个。眼睛起了金花,好像那山腰的大道也再看不见了。
“来啦!来啦!……黑骑马……”
孩子们,有的下了高岗,顺着大道跑去了。冯山的两只手都一齐地遮上了眉头,等他看见了马颈上的那串铜铃,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已经分辨不出那坐在马背上的就是他少年时的同伴。
他走了一步,他再走了一步,已经走下了高岗。他过去,他扒住了那马的辔头,他说:“老五……”他就再什么也不说了。
在吃酒的时候他和五东家是对面坐着,他们说着杨老三是哪年死的,单明德是哪年死的……还有张国光……这一些都是他们年轻时的同伴。酒喝得多了一些的时候,冯山想要告诉他,某年某年他还好上了一个寡妇。但他看看周围站着的东家的太太们或姑娘们,他又感觉这事不方便说了。
五东家走了的那天夜晚,他好像只记住了那红色的鞍,那土黄色的风帽。他送他过了太平沟的时候,他才看到站在桥上的都是五东家的家族……他后悔自己就没有一个家族。
马房里的特有的气味,一到春天就渐渐地恢复起来。那夜又是刮着狂风的夜,所有的近处的旷野都在发着啸……他又像被人们遗忘了,又好像年轻的时候出去打猎在旷野上迷失了。
(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叙述了冯山老人晚年的境遇和心灵世界,在童年伙伴之间不同命运的对比中,寄寓着作者对底层民众不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之美的无限哀怜和赞美。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故事中时令的变化,冯山早晨推出马房的门扇时,“撞掉了几个挂在檐头的冰溜”,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季节已经转暖的景象。
C.冯山对五东家要来的消息始终不相信,所以他怀疑马倌的消息,向少东家打听,向马夫打听,向厨子打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D.小说处处突出冯山的老态,尤其是“他越说越没力量”“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眼睛起了金花”等神态、肖像描写,都表现出冯山的年老体衰。
【解析】选A。B项,“撞掉了几个挂在檐头的冰溜”并不能表明季节已经转暖。C项,冯山的表现展示了与五东家见面的渴盼心理。D项,“他越说越没力量”不是神态、肖像描写。
2.作品中的冯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题目,答题时应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文中对有关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和外貌描写以及相关的叙述性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1)冯山是一个孤独、寂寞和感慨英雄迟暮的老猎人形象。(2分)(2)①对少年时候的伙伴五东家充满了一种渴望相聚的急切;(2分)②对当年打猎的情景,年轻时候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2分)
3.小说的结尾写冯山送走五东家后的情景。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
【解析】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要从情节结构、情感抒发、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时要紧密结合具体内容。
答案: ①从艺术结构上,通过冯山送走五东家后重感寂寞的情节,与前面冯山对相聚的期盼、相聚时的欢乐形成对比,耐人寻味;②从情感表现上,以被人遗忘的孤独和寂寞再现冯山常态的生活,强化了表现寂寞的力度;③从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冯山作为长工无家无室的孤苦,又表现了冯山对东家割舍不下的旧情谊;④从思想内容上,以与五东家重见后,重温人生旧梦的幻灭,表现人到垂暮之年从灵魂深处生发出来的荒寒之感,深化了作品对生命的思考这一主题。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