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主题阅读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主题阅读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15:1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壶口瀑布
课前激趣
各拉丹东
课前激趣
各拉丹东
课前激趣
条理清晰的拍摄路径会让观赏者更清晰、全面的了解景观。
从不同的视角拍出的美景带给人的美感也会大相径庭。
1、学会借助一定方法梳理游踪路线。
2、品析写景的语言理解寄寓在景中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移步换景
1、描写游综的两种类型
移步换景就是在景物描写时不断地变化观察点,观察点不同了,所写的景物也不同。
(一)梳理游综
玉龙雪山
黑龙潭
古城水车
四方街
城外原野
《一滴水经过丽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小石潭记》
定点换景指作者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按“序”描写,或远近高低,或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从不同方位将不同景物依次描写出来。
(2)定点换景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方法突破:寻找地点转换的词句或方位词辨析
第三段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各拉丹东以东几公里处
冰河上
冰塔林
近冰山
3、学以致用
《天池绿水》——找一找表明作者地点转换的词句。
第一段总起全文。
第二段:作者溯沟而上,开启游览路程。
第三段:等到上了天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
第四段:池周围的山上
《天池绿水》
作者在旅途中都见到了哪些景观?这些景观又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行踪
所见景物及特点
溯沟而上
上了山
池周围的山上
雪水飞流而下
群山环抱着坚石般的绿水
满是墨绿的常青树
《走进大白山》
大白山
位置、形态、名字
海拔

石头
鸟兽


1、分析景物描写
一般来说,明丽热烈的色调能够表达喜悦欢快的情感;萧瑟暗淡的色调能够表达忧愁抑郁的情感。
(1)抓住景物的色彩分析作者的感情。
(二)理解景中寄寓的情
《登勃朗峰》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
《岳阳楼记》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二)理解景中寄寓的情
在分析景物特点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品析重点词语、反复诵读特殊句式来获得景物的特点,进而体会出景中蕴含的情。
1、分析景物描写
(2)结合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感情
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石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一滴水经过丽江》
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一滴水经过丽江》
《走进大白山》
树林先是像好蓄长发的老者,浓浓密密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和桦树等数目拥拥挤挤,姿态万千。
2、学以致用
树林先是像好蓄长发的老者,浓浓密密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和桦树等数目拥拥挤挤,姿态万千。
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大白山树林的浓密和生机勃勃,富有情趣。
2、学以致用
《走进大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