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7.1.2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7.1.2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14 15:0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七章
溶液
7.1.2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学习目标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生活中衣物上的油污是如何除去的呢?
导入新知
1
知识点
乳化作用


生活中衣物上的油污是如何除去的呢?
合作探究
【实验】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


1.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乳化剂:像洗涤剂这样的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
3.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成为乳化作用。

题(一)
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

题(二)
乳化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汽油去油污是利用溶解现象,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
作用。
2.乳化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洗头发(洗发露);洗澡(沐浴露);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洗洁精);制农药
【例1】如下所示,将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中,其中能得到乳浊液的是
(
)
                  
D
解析:植物油可溶于汽油,以分子的形式分散于汽油
中,得到的是溶液;高锰酸钾溶于水,最终以离子的形
式分散于水中,得到的是溶液;单质碘是固体,微溶于
水,能以分子形式分散于水中,静置后形成的上层清液
是溶液;植物油不溶于水,能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
中,得到乳浊液。
1.牛奶或豆浆属于(

A.纯净物
B.溶剂
C.溶液
D.乳浊液
2.要使乳浊液由易分层变得不易分层,应加入(

A.溶剂
B.水
C.乳化剂
D.溶质
3.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
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肥皂液洗衣
D.用沐浴露洗澡
巩固新知
2
知识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合作探究

题(一)
常见的溶于水时放热或吸热现象的物质有哪些?

题(二)
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NaCl
NH4NO3
NaOH
溶解前后温度的变化
不变
降低
升高
分析原因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例2】[
中考·临沂
]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
打开弹簧夹,将液体
a
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
b
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
a和固体
b
的组合可能是(
)?
A.
水和生石灰
B.
稀盐酸和碳酸钠
C.
水和硝酸铵
D.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C
解析:本题采用现象分析法解答。A

,
水和生石灰
反应放热,试管①中压强增大,试管②中导管口会
有气泡冒出;B
项,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
二氧化碳气体,试管①中压强增大,试管②中导管
口会有气泡冒出;
C

,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
试管①中压强减小,试管②中导管口不会有气泡冒
出;D
项,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会生成氧
气,试管①中压强增大,试管②中导管口会有气泡
冒出。
1.小琪往下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
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氢氧化钠
巩固新知
第2课时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乳化作用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
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作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
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
化现象。
二、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
1.放热
2.吸热
归纳新知
1.【中考?上海】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乳浊液的是(  )
A.蔗糖
B.麻油
C.食盐
D.白醋
B
课后练习
2.配制化妆品时,为使油脂均匀悬浮在水中,需要添加(  )
A.催化剂
B.吸附剂
C.消毒剂
D.乳化剂
D
3.加酶洗衣粉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剂制成的。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对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有关实验数据判断,用这种加酶洗衣粉去奶渍效果最好的水温条件可能是(  )
B
水温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时间
28秒
12秒
6秒
4秒
12秒
17秒
A.80

B.60

C.50

D.30

4.除污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水洗去粘在手上的糖
C.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
D.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A
5.(1)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乳浊液的特点是不________、不________,静置后会________。
(2)下列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干净的海水;③食用油滴入水中,搅拌;④白酒;⑤钡餐;⑥木炭粉放入水中,搅拌;⑦铁粉放入水中,搅拌;⑧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⑨碘放入酒精中,搅拌。其中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悬浊液的是________,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__。
小液滴
均一
稳定
分层
②④⑧⑨
⑤⑥⑦

6.将一块有油污的抹布分剪成相等的四块后,分别浸泡于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其中C、D分别再滴加同一牌子的洗涤剂各5滴,如图所示。
(1)10
min后捞出抹布,用清水漂洗干净并进行比较,________烧杯中的抹布最干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述实验得到的启示谈谈在家清洗餐具时应如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温度高,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强,洗涤效果最佳
向热水中加洗涤剂洗涤
7.“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生石灰
D.硝酸铵
D
8.如图所示,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等量的水,现将四种固体:蔗糖、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按顺序分别加入A、B、C、D四个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温度计中液柱上升最高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液柱下降的是______,液柱高度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
加速固体溶解
B
C
A、D
9.某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来研究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
(1)装置A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木板上的水结冰,木板与烧杯粘在一起
NH4NO3溶于水吸热
(2)装置B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木板上的石蜡熔化,提起烧杯,木板脱落
NaOH溶于水放热
10.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装装置,往烧杯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能引起白磷燃烧(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蔗糖
D.食盐
【点拨】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水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能引起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试管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引起白磷燃烧。蔗糖、食盐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不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能引起白磷燃烧。
【答案】B
11.【模拟?咸阳】如图所示,将液体X加入到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





X
稀盐酸


双氧水

Y
铁粉
氢氧化钠
氯化钠
二氧化锰
硝酸铵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点拨】①稀盐酸和铁粉混合能生成大量的氢气,会使气球膨胀起来;②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瓶中气体温度升高,气体膨胀,气球鼓起来;③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气球没有明显变化;④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生成大量的氧气,会使气球膨胀起来;⑤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变小。故选C。
【答案】C
12.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硝酸铵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冰块
C
1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查阅资料:溶质溶解包括溶质粒子扩散(吸收热量)和溶质粒子水合(放出热量)两个过程。
进行实验:分别称取一定量的NaCl、NH4NO3、NaOH,再分别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在室温下分别按如图操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有关实验现象如表。
物质X
NaCl
NH4NO3
NaOH
溶解现象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________
溶解前后溶液温度
没有明显变化
________
________
(1)请填写上表中的空白。
全部溶解
温度降低
温度升高
(2)图中①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③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便于比较,该实验方案中需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水的温度
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
用温度计进行搅拌
水的用量及其起始温度、所用溶质的质量必须相等
(4)同学们对溶质溶解时两个过程热量变化的相对大小展开了讨论。请选择上述一种溶质的溶解过程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化钠溶于水时,钠离子和氯离子向水中的扩散过程吸收热量,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水合的过程放出热量,而扩散吸收的热量与水合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合理即可)
14.【中考·内江】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为100
℃。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
Ⅴ.【实验结论】(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
降低
升高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____(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
低于

Ⅶ.【反思交流】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_(填“>”“<”或“=”,下同)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