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高分训练古诗赏析——艺术手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高分训练古诗赏析——艺术手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21:1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复习古诗赏析——艺术手法
班级
姓名
成绩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九日寄子约①
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
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
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
霜前落木多。
不堪羁宦③日,
同是阻干戈。
〖注〗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问句,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颔联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尾联是怎么抒发感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事抒情,叙述了什么事?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6.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
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7.柳诗是怎样营造一个空寂的环境的?
8.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釣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
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
的态度。
9.柳诗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写法的?
10.《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一词则暗示了诗人一片
的深情。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畎入漳河一道流”。
请从联想的角度赏析“畎入漳河一道流”。
从写法的角度赏析“桃溪浅处不胜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夔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宋朝著名诗人
。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是什么?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三、四两句诗是如何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螺川①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①螺川:在今江西吉安北,风景秀丽。②棹(zhà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山。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18.”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9.第三句中的”说不尽“照应了诗中的那三个字?
20.诗歌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一剪梅·舟过吴江①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型的香。
21.“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采用的问句有什么作用?
2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②,应傍战场开。
〖注〗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②遥怜故园菊: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乙〗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怀来就菊花。
23.甲诗岑参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4.两首诗都有”菊“这个意象,他们有什么不同?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25.甲诗诗人以“风飘絮”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抒写了
的悲哀;借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自己境况的危苦。
26.对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赏析并谈谈你的感悟。
27.乙诗首联中“孤云飘泊复何依”与《过零丁洋》中“
”相似,诗人把自己比作漂泊的孤云,慨叹

28.比较“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抒情方式和表现内容上的异同。
2021年中考复习古诗赏析——艺术手法参考答案
1.“
兼当望远何”运用了问句,是诗人站在高处望着远处问自己:“站在高处往远处又如何呢?”表达了诗人重阳节登高望远,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2.运用了联想的方法。看到眼前的的白花开放鲜艳,自然想到自己的青春不在;看到眼前的大雁归去,自然想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作者感叹时光的流逝,思恋家乡的复杂情感。
3.直抒胸臆。不能忍受是离家在外外做官,因为战争阻隔自己与家人的团聚。表达了作者对宦游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恋,反对战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4.“苍苍”是竹林苍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西下,茂密的竹林掩映寺院;“杳杳”是指寺院傍晚的钟声袅袅,这样能生动形象的写出钟声若有若无,如同从遥远处传来,两个叠词连用,能够营造一个清幽渺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心中不忍。
5.诗人送灵澈上人这样的一件事。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
6.“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7.千山无鸟,无声无影;万径无人,无声无影;千山万径阔大的环境。这样就营造了一幅空寂的画面。
8.孤寂
批评
9.“千山”“万径”与“孤舟”“独钓”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静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动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内心孤寂。
10.通过手指冻僵、呵气取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寒地冻、残月在天、积雪斑驳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渔家为生计奔波劳作的艰辛。
11.惜别
12.借“春水”能同“漳河”一起流向远方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13.看到眼前的“春水”能同“漳河”异同流去,想到自己不能与友人同行,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14.此诗句运用反衬的手法,用“溪浅”反衬装满离愁重舟,突出了诗人离愁之深重。
15.恬静(或沉静或宁静)体现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宁静。
16.寓静于动。在静的出奇之中,一叶扁舟飘忽而过,惊动了芦苇,摇动有声。这样更衬出了湖上的幽静。表现了诗人追求宁静
17.江水、木桨都是实写,梦境、星影却是虚写,利用虚写实写”组合成一幅星晨行舟图,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产生了联想。体现了诗人是在睡意蒙眬中就离别螺川的,含义颇丰。
18.通过写在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山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和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边飞来飞去,引发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19.意万重
20.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信写好了,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把信打开来又补充一些了。诗人担心的自己的家书“说不尽”,但是又封上信封,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心灵微妙的变化。
21.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
2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23.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含蓄的写出了诗人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也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24.岑是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国都长安,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怅惘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5.自己身世坎坷,漂泊无依,时沉时浮
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26.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诗人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27.身世浮沉雨打萍
身世飘零,无所依托
28.同:都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异:①[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采用直抒胸臆;【乙】诗”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借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示自己甘愿为国家民族而死,死得其所名垂青史;”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在宁死不屈之外,更有对祖国对故
国至死不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