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测评
地 理
本试题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子女数。一般而言,总和生育率达到2.1,才能完成世代更替,并保证人口数量的相对稳定。如图示意中、美、日、德四国近年来总和生育率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丙曲线所代表的国家是
A.中国、美国、日本 B.中国、日本、美国
C.日本、中国、美国 D.美国、中国、日本
2.导致中国1 990年后总和生育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基数 B.生育政策
C.生育成本 D.生育意愿
3.从长期看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①新生人口持续增加 ②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
③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我国棉花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区。1950~2015年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了61. 64%,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减少83. 82%,而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则增加了68. 75%。据此完成4~5题。
4.长江和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变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耕地资源减少 B.生产成本上涨
C.降水稳定性差 D.环境污染严重
5.西北内陆棉区成为我国棉花生产重心的主要的优势是
A.棉花种植规模较大 B.气候适宜水热充足
C.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D.棉花种植技术先进
调查发现,某地自然林转化为橡胶林后林内更容易发育侵蚀沟,其沟宽和沟深分别可达1.2m和0.9m。如图为某地橡胶林下发育的侵蚀沟。据此完成6~8题。
6.据图文材料推测,该地最有可位于
A.伊朗 B.日本
C.泰国 D.美国
7.与自然林相比,该地开辟成为橡胶林后会造成林内
①淋溶作用变强 ②湿度变大 ③风速降低 ④温差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自然林转化成橡胶林后易发育侵蚀沟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蓄积增加 B.植被数量减少
C.降水强度增加 D.地形坡度改变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国际性河流,流域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畜牧业发达,转场放牧是该区主要的放牧形式。近年来该区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如图示意额尔齐斯河流域牧场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当牧民开始从乙牧场向甲牧场转移时,该区
A.河流径流日变化大 B.沙丘的流动性最小
C.湖泊水面不断缩小 D.河流沉积作用增强
10.相较于甲牧场,乙牧场荒漠化近年不断加重,其原因可能是
①干旱程度加剧 ②太阳辐射较强 ③湿度不断增大 ④过度垦殖和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为减缓乙牧场荒漠化,下列措施最合理的起
A.修建水库,涵养水源
B.转移牲畜,高山放牧
C.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D.设置沙障,固定沙丘
黄河流域是我国气候敏感区。某研究团队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蒸散量(蒸散量是指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变化规律。如图示意黄河上下游地区夏季蒸散量与荒漠化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黄河流域上游夏季蒸散量小于下游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起伏 B.气温高低
C.日照时数 D.水分多寡
13.导致黄河流域上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演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日照时数 B.植树造林
C.气候变化 D.产业转移
研究显示,土层毛管水位深度与地下水位高度以及土质颗粒物大小密切相关。某团队对我国某区域不同坡位土层含水量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确定了试验地土层毛管水位的最大上升高度,为区域圊沙植物水分来源提供理论依据。如图示意试验地不同坡向0~10 m土层土层含水量及相关要素
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研究区域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5.东坡脚与西坡脚土壤含水量最大深度存在差异,其原因最可能是
A.蒸发强弱 B.坡度陡缓
C.植被差异 D.土壤质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大豆性喜暖,是重要的粮油作物。近年来,我国大豆需求量和进口量不断增加,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是增加大豆总产量的主要途径,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在大豆种植上具有一定潜力,大豆年播种面积约为7万公顷。目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3亿公顷,主产区分布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及西南山区。由于政策及技术因素影响,我国大豆专业化程度不高。如图示意新疆大豆种植区分布图。
(1)分析新疆地区大豆种植的优势气候条件。(8分)
(2)比较新疆地区与东北地区种植大豆在土地条件上的差异。(6分)
(3)说明新疆发展大豆生产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北海是大西洋东北部边缘海,平均水深只有96m。北海的水环流受到北来的大西洋海水和东来的波罗的海海水影响,海水盐度较低。北海渔场是世界上四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专富:北海海底油气资源丰富,但每年因海洋灾害导致的海上钻井平台损失高迭上亿元。如图示意北海附近海域。
(1)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北海地区盐度较低的原因。(6分)
(2)分析北海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主要原因。(6分)
(3)指出北海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海洋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7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中巴经济走廊北部地势复杂,区域内喀喇昆仑山脉海拔最高,山前冰湖(冰湖又称冰川湖,是由冰川侵蚀成的洼地和冰碛物堵塞冰川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分布集中且规律性强,冰湖分布受气候和地形影响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部分冰川出现前进或跃动现象,冰川体积和数量变化明显,并造成该区冰湖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进而威胁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区域民生安全。如图示意中巴经济走廊范围和冰湖分布。
(1)描述喀喇昆仑山地区冰湖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6分
(2)分析气候的变化可能对该地区冰湖造成的影响。(6分)
(3)指出冰湖变化可能对公路造成的危害并提出防范措施。(6分)
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命题意图】本题以世界不同国家人口总和生育率变化,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答案】B
【解析】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环境稳定,迎来人口生育高峰期,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抚养成本上升,妇女生育观念变化导致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继续呈下降趋势,故甲为中国。二战后,美国人口出现人口生育高峰期,1960年左右,出生人口多,人口总和生育率较高,后期生育高峰结束,人口总和生育率趋于稳定,丙为美国。日本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后期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故乙为日本。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生育成本、抚养成本上升,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人口总和生育率因而下降,故选C项。中国人口基数对总和生育率影响不大,A项错误。中国政府后期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错误。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下降也会导致总和生育率下降,但生育成本上升、抚养成本上升,会直接导致妇女生育意愿下降,因此生育意愿不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某些年份与前一年相比,新生人口可能减少,①错误。长期来看,出生人口减少,劳动力人口更新不足,后期会导致劳动人口数量减少,②正确。人口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同期生产力水平上升,人口寿命不断增长,会导致老龄人口比重上升,③正确。我国人口增长已步人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生人口减少,可能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自然增长率变为负值,④正确,故选B项。
【命题意图】以我国棉花种植区位变化为考查点,重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4.【答案】B
【解析】近些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花种植而积不断缩减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劳动力、服务费用等成本不断上涨,而耕资源、降水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棉花种植面积变动影响。故答案选B项。
5.【答案】A
【解析】西北棉区相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主要区位优势就是地广人稀,棉花种植面积广,规模化水平高,而水源是西北棉区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所以水热充足说法错误;每年棉花采摘均需从四川等地调用一定劳动力,故该地劳动力并不丰富;由于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所以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属于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故答案选A项。
【命题意图】本题以森林植被的变化为考查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6.【答案】C
【解析】泰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广大,且该地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发育侵蚀沟,故选C项。伊朗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不利于橡胶生长,排除A项。日本和美国纬度偏高,难以发展橡胶种植,排除B项和D项。
7.【答案】D
【解析】开辟为人工林后,该地林冠截流作用减弱,林区内地表径流增多,侵蚀力增强,林内淋溶作用增强,①正确。林内植被减少,湿度减小,排除②。开辟为人工林后,林内空隙增大,风速会增加,排除③。开辟为人工林后,植被减少,森林植被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林内温差变大,故④正确,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自然林转化为人工林后,林冠截流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多,侵蚀力增强,水分蓄积减少,故选B项,排除A项。降水强度和地形坡度不会随森林植被的变化而变化,故排除C项和D项。
【命题意图】以阿尔泰山转场放牧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9.【答案】A
【解析】牧民从乙开始向甲转场时,该区正处于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故冰雪融水增多,湖泊水面增大,但此时日温差大,河流日流量变化大,故选A项,排除C项。春季寒潮多发,且该区距冬季风源头近,春季多大风,沙丘易流动,排除B项。春季该区河流流量逐渐增大,侵蚀能力逐渐增加,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显著,乙地地处山问盆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温高,蒸发强,干旱程度加剧,故①正确。甲、乙两地太阳辐射差异小,排除②。该区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度相对较小且无变大趋势,排除③。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可能造成该区植被减少,④正确,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该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修建水库会加剧蒸发,加剧水资源消耗,排除A项。高山草场具有季节性且高山生态脆弱,不利于长时间放牧,排除B项。该区地带性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植树造林会加剧当地水资源消耗,加剧干旱,排除C项。没置沙障能减缓沙丘流动速度,利于生态恢复,可缓解当地荒漠化程度,故选D项。
【命题意图】本题以黄河流域上下游地区为区域背景,考查该区域蒸散量、土地荒漠化演变等问题,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12.【答案】D
【解析】结合蒸散量的定义可推知地势起伏对蒸散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上游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下游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上游地区气温应该更高,日照时数更长,蒸散量应该更大,故B项、C项错误。上游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土壤、植被水分含量少,蒸散量低,下游地区属于半湿润气候区,土壤、植被水分含量多,蒸散量大,故D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黄河流域上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与后期人类环保意识提升大力植树造林有关。植树造林导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增加,荒漠化面积减少,荒漠化指数降低,故B正确。日照时数在不同年份总体变化不大,不会影响荒漠化变化,A项错误。1980~2015年气候变化主要呈变暖趋势,不会导致荒漠化趋势减少,C项错误。产业转移对土地荒漠化影响不大,D项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以研究区不同坡位土层含水量差异为命题背景,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14.【答案】C
【解析】该研究区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相对较低且区域为固沙植物,可以判断出研究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故答案选C项。
15.【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西坡脚和东坡脚的土层含水量分别在950 cm左右和800 cm左右有所增大,这可能是由于西坡、东坡土层不同深度土层质地细腻程度不同,导致土壤含水量深度不同,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该研究区区域尺度小,西坡、东坡蒸发强弱差异不大,且蒸发主要影响土壤表层含水量,A项错误。坡度陡缓影响土壤下渗量,土层表层含水量因下渗量不同会产生差异,但坡度陡缓对深层土层含水量影响不大,B项错误。西坡脚、东坡脚土层含水量深度在800cm及其以上,植被对该深度土壤含水量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深居内陆,光照充足;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大豆养分积累;冬季气温低,大豆病虫害少。(每点2分,共8分)
(2)新疆大豆种植面积少,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大;新疆大豆产区土壤贫瘠,肥力较低,东北大豆产区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每点3分,共6分)
(3)扩大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对国外大豆进口依赖;促进我国粮食需求多样化,保障粮食安全。(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新疆地区为区域背景,以大豆生产种植中的优势、不足、意义、对策措施为命题主线,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解析】(1)气候条件可以从光照、热量、降水、温差等方面分析,新疆地区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2)土地生产要素可以从土地面积、土地开发潜力、土壤肥力等角度进行分析。(3)新疆地区大豆生产对国家农业发展的意义,可以从提高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角度回答。
17.【答案】(1)全年温和多雨,降水量大;纬度较高,蒸发量小;附近多河流汇入,盐度低。(每点2分,共6分)(2)地处温带,海水温度适宜;地处浅海大陆架,浮游生物丰富;多河流汇入,营养物质多;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海洋灾害:风暴潮。(1分)措施:加强灾害预警;提高作业人员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增强开采平台的稳固性和抵御能力。(每点1分,共3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北海海域为区域背景,考查北海温度、渔业、气象灾害等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解析l(1)海水盐度与温度、降水量、蒸发量等因素相关,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要将水循环的环节与盐度影响因素相结合。(2)渔业资源丰歉程度与海水温度、盐度、洋流有关,北海渔业资源丰富与该区域温度适宜、大陆架光合作用强、寒暖流交汇等因素有关。(3)沿海地区海洋灾害包括台风(飓风)、海啸、风暴潮,北海常见海洋灾害为风暴潮。灾害防治措施可以从技术措施、T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回答。
18.【答案】(1)分布在山脉南坡;较高海拔区;集中在山谷。(每点1分,共3分)
原因:南坡地处迎风坡,降水量大,冰湖水源补给多;海拔高,冰川发育多,夏秋冰川融水多;山谷地势低洼,利于水流汇集。(每点1分,3分)
(2)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多,冰湖数量增多,面积扩大;蒸发加剧,部分冰湖消失;极端天气多发,冰湖溃决风险增大(或冰湖失稳)。(每点2分,共6分)
(3)危害:(冰湖溃决形成的洪水或)泥石流冲毁公路或阻塞公路。(2分)
防范措施:加强冰湖监测及灾害预警;梯级修建挡石坝(谷坊),阻挡泥沙碎石侵袭;对有威胁的冰湖进行人工泄洪。(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命题意图】以中巴经济走廊为考查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并存情境中渗透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解析】(1)区域内喀喇昆仑山脉海拔最高,山前冰湖分布集中,故可推测冰湖主要分布于山脉南坡和较高海拔区。材料提示:冰湖是南冰川侵蚀成的洼地和冰碛物堵塞冰川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故冰湖多发育在山谷。从图示可以看出,发育在南坡是因为该区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发育在较高海拔区是冈为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发育多。发育在山谷里是冈为山谷地势低洼,利于冰雪融水汇集,形成冰湖。(2)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部分冰川出现前进或跃动现象,冰川体积和数量变化明显。故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冰川融水增多,冰湖数量增多。冰川融水增多也造成了冰湖失稳,冰湖溃决多发。某些容量较小的冰湖,可能因为蒸发加剧而干涸消失。(3)冰湖溃决多带动山谷间的碎屑物形成泥石流灾害,故监测泥石流的发生可加强冰湖监测及灾害预警,或梯级修建挡石坝(谷坊),阻挡泥沙碎石侵袭。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