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3张PPT)
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
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
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
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是——
朗读
长恨歌
白居易
现实主义诗人
——
白居易
白居易生平和创作
1.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浅近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5、6岁开始作诗,9岁深谙声韵。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
16岁就写出了《赋得古原草送别》。
14、15岁时,白居易曾到过苏杭,留下美好的印象,希望有朝一日能到苏杭任职,既可施展自己的才华又可享受江南秀丽的风光。他感到身心自由,仿佛年轻了好几岁。写下了大量歌颂江南的诗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行】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杭州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春望】
【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0岁以后,更加勤奋。后来局势变化,白居易抛弃他的抱负和理想而寄情于闲适的生活中。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白堤
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2、白居易的创作
前期(44岁前):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是志在兼济的时期。
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为著名的诗史。
2、白居易的创作
后期:从被贬到死。这是诗人独善其身的时期。
以佛的四大皆空、道的知足不辱作为明哲保身的法宝,诗歌丧失光芒,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前期的讽喻诗。《琵琶行》作于此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2、白居易的创作
白居易一生虽多为官,但很不顺利,总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感伤诗
闲适诗和杂律诗
3、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封为贵妃。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能单纯,并最终敌
美·史
不过政治: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玄宗匆匆出逃,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仍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唐玄宗不得已将杨贵妃赐死,而他自己则痛苦万分。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2、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以“马嵬坡”、“长生殿”为题,写了不少诗词,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据记载,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夕登长生殿,遥见牵牛、织女星,彼此立下誓言,愿世世为夫妇,双双泪挂双腮。基于这些事实,如白居易《长恨歌》等,都同情李、杨爱情的不幸,哀艳动人。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
写作意图
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以垂于将来者也。
白
居
易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杨贵妃入宫受宠,唐玄宗迷色误国。
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文章内容细分:
第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叙述李、杨会合过程。
第二层(从“回眸一笑百媚生”至“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
第三层(“姊妹弟兄皆列土”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
第二部分分三层:
1、马嵬坡生离死别(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2、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入梦来”)
⑴
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黄埃散漫风萧索”至“夜雨闻铃肠断声”
)
⑵
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不见玉颜空死处”)
⑶
回宫后的睹物思人、辗转难眠(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入梦来)
3、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结束)
皇上爱好美色,想得到绝代佳人,做皇帝统治天下多年,却一直找不到最理想的美人。
第一部分
第一层(前六句)叙述李、杨会合过程。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开篇两句看似寻常,实际上起着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意旨的作用,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作为一国之君,不“重贤思治国”,却“重色思倾国”,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只七个字,就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确定了全诗情节发展方向。
“倾国”一词,本来指能够使全国人为之倾倒的美色。但在这里,后人读出了它的另一重意义:“思倾国,果倾国矣!”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出落成人,娇养在深闺里,无人有幸相识。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然生成的美丽姿色,毕竟不能自甘埋没;时机到来的那一天,她果然被选到君王身边。
白居易将杨玉环写成以“处子”入后宫,有人以为这是“为尊者讳”。其实不然。白居易并非单纯地批判李、杨的爱情,他是要让他们的爱情建立在纯洁真挚的基础上,从而体会那一份由爱情毁灭爱情的无可奈何的感伤。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第二层(从“回眸一笑百媚生”至“玉楼宴罢醉和春”)
: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
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相形之下,六宫中的美人全都黯然失色。
这里,“一”和“百”形成映衬,又和“六宫”形成对比。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见出杨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从“一”到“百”,再到“六宫”,数位的递升,展示了杨妃魅力的不可抗拒,为后文写她受到独宠作了铺垫。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寒冷的初春,皇帝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柔滑的温泉水浸润着她白嫩而润滑的肌肤。
“滑”,是华清宫水的特征,也是杨妃肌肤的特征,同时形象地呈现出晶莹水珠与光洁皮肤互映的情状。“凝脂”,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它传达给人的感觉,一是白净细嫩,二是光滑滋润,三是清凉可人。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奉的宫女将贵妃扶起,她显得娇滴滴的,身软无力。这正是她初次得到皇帝宠爱的时候。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头上装饰着轻轻摆动的金步摇。在温暖的芙蓉帐里,她和皇帝欢度春宵。
“云鬓”,形容女子鬓发轻盈飘逸。“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华贵帐子。“芙蓉”即荷花。此处不单单写帐,而有以帐上“芙蓉”与帐里“芙蓉”相比映之意。“暖”,非仅指“芙蓉帐暖”,也有暗喻李、杨爱欢爱缠绵之意。“度春宵”之“春”,一方面照应了前文中的“春寒”句,另一方面极言良宵之可贵。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是那样的美好,只是苦于太短,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才起床。从此以后,君王再也不上早朝听政了。
“春宵”承上,属修辞上之顶真格,同时又开启下文。“春宵”之可贵,正在其短,而李、杨鱼水和谐,爱意正浓,尤觉“春宵”之短。这两句不但写李、杨欢情浓烈,亦含有贪爱怠政之意。因为圣明君主亲躬政事,日夜操劳犹恐有失,决不会贪睡而“不早朝”。而沉溺于个人情欲之中的君主,无论其情欲是否合理,都终非“圣明天子事”。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她享受着君王的恩宠,侍奉君王欢宴,没有一丝空闲。春日之时,随从君王游赏,夜晚之时,陪伴君王共枕。
这两句和上面其他几句一起,概括李、杨缠绵情状,将浓烈欢情与荒废朝政融在一起。今日之沉缅美色,正是他日“长恨”的内因。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中的美女有三千多人,但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于她一身。
一句之中,用大小迥异的两个数字,形成对立之势,给诗句增添了表现力。前面“回眸”一联,采用的是递升的夸张,此处用的则是递减,充分写出杨妃得宠之专、受宠之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她在华美的房屋中梳好,更显娇艳,准备着侍奉君王过夜;玉楼欢宴完毕,醉意中更洋溢着春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用了许多“春”字,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是人的情欲勃发的季节。细细品味《长恨歌》前半部分,我们就会发现,有“春”这一背景作衬托,李、杨的爱情就更加热烈,更显浪漫。
“金屋”,指专为女性所修之华美房室。这里是指杨贵妃的住所。“玉楼”,华贵的楼阁,此指华贵的宫室。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第三层(“姊妹弟兄皆列土”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
凭借贵妃,杨氏一门兄弟姐妹个个拜爵封官,领了封地。真是令人羡慕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
天宝四载,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后,追赠其父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叔杨玄珪擢升光禄卿;宗兄杨铦为鸿胪卿;杨锜为侍御史;杨钊为右丞相,赐名国忠;母封凉国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氏一门,出入宫廷,执掌朝政,势焰熏天。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土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们都改变了心愿,不重视生男孩只想生个千金。
杨妃的得宠,居然改变了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白居易如此写,目的很明确,仍是为了显示李隆基对杨妃的宠爱之至,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山的华清宫,高高地耸入云霄;美妙动听的音乐,随风飘荡,处处都能听到。
此处是写音乐,更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因为他们都懂音乐、爱音乐,音乐的美妙与持续隐寓着李、杨爱情的浓烈与缠绵。而在这快活似神仙的背后,君王已忘了“人间”。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配合着管弦之乐,她轻歌曼舞。皇帝如醉如痴,整日整夜,看个不够。
歌舞丝竹在缓慢舒长的节拍下,渐趋于平稳,李杨长相厮守的爱情生活,也要就此在尘世间告终。
第二部分
第一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马嵬坡生离死别。
突然间,渔阳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宫中演奏的《霓裳羽衣曲》。
至此,全诗的节奏和笔调,顿时由缠绵婉转,变为劲健快捷。“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这里泛指战场上的鼓声。“破”,古乐舞曲中有“入破”,这里指破坏。“霓裳羽衣曲”,唐代大型舞曲。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京城里到处升起了烟尘,成千上万的车辆马匹护卫着皇帝逃往西南。
“烟尘生”,指发生战事。“西南行”,指逃亡四川。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凌晨自延秋门出,随从仅宰相杨国忠、韦见素、陈玄礼、内侍高力士及太子等人;亲王、妃子、皇孙以下,大都从之不及。可知这次逃亡极为仓促。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皇帝的仪仗车驾飘飘摇摇,行进中走走停停。从京城西门逃出,才走了不过一百余里,来到马嵬坡。
安史叛军眼看就要杀来,逃难入蜀的队伍应该是没命地奔跑,为何行进如此迟缓呢?这是因为“千乘万骑”本不想追随李、杨落荒而逃。这两句反映出军心不稳、人心涣散,含蓄地烘托出兵变即将发生时的气氛,预示着悲剧的高潮即将出现。
护驾的六军不肯前行,又有什么办法呢?在凄楚缠绵之中,绝代美人杨贵妃就这样被凄惨地勒死于马前。
“宛转”,犹展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凄楚缠绵的样子。“蛾眉”,本指美女的眉毛,后借指美女,此处指杨贵妃。《资治通鉴》载,到马嵬驿后,将士饥疲,多已愤怒。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酒色,祸国殃民。诗句以替罪羊之死,委婉含蓄地抨击了唐玄宗。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头上的花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无人拾取;其中有珍贵的翠翅、金雀,还有玉搔头。
“花钿”,“翠翘”,“金雀”,“玉搔头”,这些都是“花钿”的具体种类。诗人一一细数,写香消玉殒之凄情惨状,宛然如在目前。上文的“云鬓”句,虽然也是罗列静态性名词,但尾字“摇”却多少使句子具有了一点动感,这动感与李、杨热烈的爱恋是映衬着的。而“翠翘”句同样罗列静态性名词,全句无半分活力,这正与杨妃之惨死相宜,与“无人收”相呼应。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一代君王,面对此状,只能掩面痛哭,却无法挽救;回头眷顾,禁不住血泪交流。
“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无助与无奈。既曰“掩面”,又曰“回看”,岂不矛盾?其实,“掩面”是不忍见其死,“回看”是不忍无情地离去。这里,一“血”一“泪”,一死一生,衬托出凄惨、痛苦、万般无奈的情状。
第二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入梦来”):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作者从三方面来写:
1、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2、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3、
回宫后的睹物思人、辗转难眠;
秋风瑟瑟,卷起漫天黄尘,君臣们历尽艰辛,通过盘旋曲折、高入云宵的栈道,才抵达剑阁。
白居易如此虚构,意在借助剑门关的险峻,渲染一种艰辛的氛围。秋天乃万物凋零、生机消歇的季节,是生命悲剧的季节。从春天到秋天,李、杨爱情也走向悲剧。白居易虚构路途的险峻、时景的萧瑟,无非要与当时动荡的时局,与玄宗衰飒的心境相配合。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行人稀少,太阳暗淡无光,旌旗也失去色泽。
“峨嵋山”,今四川峨眉山。明皇逃蜀,并未经过,这里也是泛用典故。“无光”与“薄”互文,渲染气氛,以衬托人物的心境。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一片碧绿,蜀山一派青葱,日日夜夜触动着君王的相思之情。
上句写连绵不断的碧水青山,下句写李隆基的内心世界。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反衬回肠荡气的相思之情。“朝朝暮暮”,用循环往复的动态变迁,衬托李隆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在行宫里望月亮,是一片伤心之色;空山夜雨里,听铃铛声响,是令人断肠的哀音。
这两句诗不直说唐明皇伤心断肠,而以悲凉之景,烘托人物的痛苦悲情,曲尽其妙。“夜雨闻铃”,栈道险要处,要拉铁索方能通过,上系铃铛,以便行人闻声前后照应。明皇为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此句暗咏其事。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以上是第一小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战乱平定后,时局好转,君王起驾回京,路经赐死杨贵妃的马嵬坡,徘徊留恋,不忍离去。
去时同车共载,返时人如黄鹤,再经马嵬,怎能不倍感伤情!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马嵬坡下,杨妃葬身之处,空有荒凉的泥土,再也不到她美丽的容颜。
据史载,唐玄宗由蜀返回长安,途经马嵬坡葬杨妃处,曾派人置棺改葬。挖开土冢,尸已腐烂,惟存所佩香囊。
一个“空”字,蕴含着唐玄宗悲哀、痛苦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天旋日转回龙驭……不见玉颜空死处。
以上是第二小节,写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君看着臣,臣望着君,伤心的眼泪,打湿了衣裳。向东远望长安城,放松马绳,任它前行。
马嵬坡距长安百余里,东望是望不到的,此处只是说长安从心理上感觉已近。即将回到失而复得的京城,本该快马加鞭,然而玄宗怅然若失,意趣全无,只因美人已去,其他一切似已无足轻重,正所谓“不爱江山爱美人”。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回到宫中,水池庭苑依然如故;太液池的荷花、未央宫的杨柳,还是那样娇媚动人。那荷花就像贵妃美丽的面容,柳叶就似她的双眉,面对此景,叫人如何不伤心落泪?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熬过了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夜晚,却难度秋风秋雨吹打梧桐落叶的时日。
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暗示李、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下句开启下文“西宫南苑多秋草”等句,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吊思恋欲绝的处境。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的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到处都是枯黄的秋草;台阶上落满了红叶,无人清扫。
这两句用凄凉的气氛、环境,烘托出李隆基居处的荒凉冷落和后期生活的痛苦孤独、百无聊赖。其中所突出的衰草这一意象,和人物的心情是对应的,同时暗示了被隔离的处境。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当年的梨园弟子新添了根根白发,椒房的宫女太监们一个个容颜衰老。
“梨园弟子”、“椒房阿监”,都是太平时李、杨生活的见证人,而今都垂垂老矣。时间的流逝、人事的流转、今昔变迁之慨,已意在言外。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夜晚的宫殿中流萤乱飞,玄宗愁闷无语,悄然相思。一盏孤灯相伴,灯草挑尽,仍然辗转难眠。
“夕”为时间意象,黄昏之时,最易引发人的思念与哀愁。“殿”为空间意象,其空旷又易引发人的孤独之感。“萤”指萤火虫,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所聚之处多为荒芜冷落之地。萤火虫的微弱光亮与无边的暮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本已空旷的大殿更觉昏暗。就在这一片昏暗中,惟有两种光,一是孤灯,一是萤火虫,更加烘托出凄凉的景象。“孤灯”,除了表示数量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层情感色彩,实指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玄宗。古时用灯草点油灯,过一会儿就要把灯草挑一下,让它继续燃烧。“挑尽”,是说夜已深了,灯草即将挑尽,它表示一种结果,也暗示一个过程,即一直挑至终了。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总觉得长夜漫漫,钟鼓迟迟不响,眼看着夜色一点点退去,天空渐渐露出曙光。
上句照应上文“夕殿”句,下句照应“孤灯”句。一早一晚,暗示玄宗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杨妃。“迟迟”,是说时间迟缓,拖得很长,这是不眠人的自我感觉。“初长夜”,意为漫漫长夜刚刚开始。“耿耿”,明亮之意。“星河”,银河。银河在即将天亮时愈显明亮,这是不眠人所见。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寒冷的鸳鸯瓦上,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冰凉的翡翠绣被,与谁共用?
这两句是形容玄宗失去贵妃后的孤独、凄楚与悲伤。“翡翠衾”,布面绣着翡翠鸟的被子。鸟儿雌雄双飞,是爱情的象征。白居易在作品后半部分往往明里暗里把李、杨境遇前后进行对比。李、杨相亲相爱之时,“芙蓉帐暖度春宵”;爱情失落之后,“翡翠衾寒谁与共”。一“暖”一“寒”,是自然界变迁所致,更是人事变迁的结果。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生离死别已经过了一年,杨妃的亡魂始终未曾进入梦中。
思念到极处,在梦中相见也可聊以慰藉,然而这样的期待依然落空。此时的痛苦真是到了无以复加、难以忍受的地步。这两句语调酸楚动人,有浓重的抒情气氛,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在这一段里,诗人自白天到黑夜,自春天到秋日,自现实到魂梦,以丰富的想象与虚构,从各个不同侧面传神地描写了玄宗相思的苦痛。
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以上为第三小节。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有一位临邛的道士客居长安,能用至诚招回死者的魂魄。
“临邛”,今四川邛崃县。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把道士说成是临邛的,除四川为道教发祥地外,可能还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隐喻李杨故事。“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这两句与上面两句联系紧密。前言生人不得见,期之以梦,而梦中相逢的希冀也属镜中之花,事情至此依稀“山穷水复疑无路”,但接下来却“柳暗花明又一村”。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为太上皇苦苦思念贵妃、辗转不眠之情而感动,于是命道士想方设法努力去寻找贵妃灵魂。
“为感”、“遂教”之前省略了主语,至于是谁,不必细究。“展转思”总结上文“黄埃”以下三十二句所写李隆基思恋杨妃之状。
道士腾云驾雾,疾驰如闪电,几乎一切地方都寻找个遍。
这里是具体描写“殷勤觅”的情状。为表现道士行动的积极紧张,诗人紧锣密鼓地运用了动词“排”、“驭”、“奔”和“升”、“入”、“求”。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结果,上登九天,下入黄泉,两下里渺茫迷离,全都找不见。
“下”之后承上省一“穷”字。“碧落”,道家所称东方第一层天,为碧霞满空状。这里泛指天上。“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借指阴间。“两处”与“皆”、“茫茫”与“不见”相互作用,加强了否定与绝望的语气。
忽然听说东海之上有座仙山,坐落在虚无缥缈的云海间。玲珑的楼阁上,萦绕着五色祥瑞之云,楼里面住着风姿绰约的天仙。
在寻觅希望即将破灭之际,接以“忽闻”,使文章叙述陡起波澜。而由“忽闻”转入肯定性叙述,点逗出“仙山”后,复接以“虚无飘渺”之词再作跌宕,然后正式推出具体实在的“玲珑”、“楼阁”和“仙子”,使得诗意曲折有致,并伴随着终有所得的惊喜。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其中有一位仙女名叫太真,她雪一样的肌肤,花一样的容貌,看起来很像要寻找的贵妃。
诗人写杨妃的出现,故意不下肯定语,而模糊言之。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轻轻叩响金色楼阁中西厢房的玉门,请求仙女小玉、双成速去报知。
“金阙”,黄金装饰的宫殿门楼。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者,九华帐里的她从梦中猛然惊醒。
“惊”,既指杨妃由梦而醒,也意味着方士的到来事出意外。
披起衣服,推开枕头,走出床帷,激动得来回走动不停,一路上把珠帘银屏层层打开。
上句七字之中竟有四个动词,层次感很强地展示出杨妃接连不断的行动,透露出她在仙界朝思暮想的殷切期待和由于消息突然传来而表现出的惊喜,以及由惊喜带来的不知所措,描写逼真而传神。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她发髻半偏,刚刚睡醒,等不及梳洗打扮,甚至顾不上扶正花冠,便急急忙忙走下堂来。“新睡觉”呼应上文“九华帐里梦魂惊”。“下堂来”呼应上文“珠箔银屏迤逦开”。
杨贵妃站在仙山之上,清风吹来,衣袖随之轻轻飘起,就好像当年曾为君王表演《霓裳羽衣舞》时一样妩媚动人。
诗人借助想象,让杨贵妃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她风采依旧,但已是亡魂,恒在的美丽,掩饰不住人世变迁的哀伤。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杨贵妃身居仙山蓬莱宫中,天长日久,生涯寂寞;听到玄宗派遣使节到来,她如玉的容颜流满了晶莹的清泪,就好像一枝梨花带着点点春雨。
“玉容”应以“梨花”,均有白皙之意。由于梨花色白且经不住晚春风雨,诗人往往用它象征不幸而哀伤的女性。“泪阑干”应以“春带雨”,写杨妃珠泪潸然之貌。一句直接描绘,一句间接描绘,同一意象获得了叠加的效果,二者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她含情凝目,再三请道士转谢君王,诉说着与玄宗一别以后音容渺茫的惆怅。
“两渺茫”,指李、杨两地悬隔,空有相思而不得相见。“两”与“一”相互映衬,分别加强“别”和“渺茫”的效果。“一别”句以下数句,把叙述者(白居易)的叙述与故事中人物(贵妃)的叙述结合在一起,用双声更好地唤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昭阳殿里的恩恩爱爱已经断绝,贵妃只能在蓬莱宫中苦度漫长的时光。
上句对过去的爱情做了个总结,“绝”字凝重而断然;下句则一笔写入无限的未来,“长”字悠远而凄然。爱情属于短暂的过去,未来属于无尽的孤寂。“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回头下望人世间,只能望见尘雾,却始终无法看到长安。
此二句道出生死隔绝,为开启下文着笔。长安既不得见,相会自然更无因缘,于是才有聊寄信物以表深情的描绘。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惟有拿出当年与君王恩爱时所得的旧物略表深情,请求道士把这钿盒、金钗带回君王前。
不写成“钿盒”而用“钿合”,也许还有相合、相会之意。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金钗被掰成两股,钿盒分作两半,双方各持一股、一扇。只要两人同心,如金钿一样坚贞,天上人间虽阻隔重重,总会有相聚的那一天。
以物之两半相合喻夫妻合谐,或以两半之分喻两情悬隔,这种写法由来已久。金钗、钿盒原是完整的两件东西,如今一分为二。一方面,如原文所言,是表示爱情的地久天长;但另一方面,意味着永无复合的可能。这也正象征李、杨再次结合的期望永无实现的可能。故具有反讽效果。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临别时又反复多次委托道士把话儿捎去,其中的誓愿只有君妾两人知道。
有一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夜深人静时,两人曾山盟海誓:在天上愿作相依双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作相生相缠的连理枝。
这几句写得哀婉动人,深情缠绵。“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只有一目一翼,其名鹣鹣,雌雄并列,紧靠而飞。“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虽然天长地久,也会有穷尽时,而这生离死别的绵绵长恨,却永远不会有了结的时候。
最后两句以概括性的语言点明“长恨”,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誓言不能实现的千古遗恨。这两句常为后人引用。通过“尽”对“天长地久”的否定,极度夸张地写出了“恨”之永。同时,又通过“此恨绵绵无绝期”,显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望的虚妄,加深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意义。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实,愈是饱含泪水不懈地追求与思恋,其分离就愈具有悲剧意义,使人冥冥之中感受到的那一份无可奈何的心灵负荷就愈沉重,感伤的心灵就愈丰富。而李、杨永恒的分离与彼此痛苦的思恋,又把他们的悲剧放大了,使他们的爱情悲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怎样理解这个“恨”?
在文中有几层恨意?
讨论
诗歌叙述的是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早先的耽乐误国,作者不无讽刺。对李、杨后来的生死相隔,作者怀有怜悯。对李杨不顾人天相隔、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深情,作者则深表同情。
总结情感
主题探究: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对诗主旨理解差异的原因
:
1.诗歌素材介于历史与传说之间;
2.在情感态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观念与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之间存在着矛盾。
艺术特色
1)
叙事详尽,层次清楚,脉络分明,铺排有序。
2)人物描写细致传神。
白居易的诗善于运用景物描写、人物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白居易自称:
“一篇长恨有风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写动态美,白描写意,侧面衬托,虚笔写实,善创新喻,实中含虚。
艺术特色
3)浓郁的抒情气氛。
4)优美明丽的语言。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长生殿》是清代洪升根据《长恨歌》创作的戏曲作品,题目即来自“七月七日长生殿”一句。
昆曲《长生殿》剧照
昆曲《长生殿》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