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四、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五、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六、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七、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八、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吟咏;其三、整体把握;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
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
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①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②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③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明确:“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问: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师问: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引导学生巩固拓展)
明确:“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
师问: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赏析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学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师问:“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谈一谈?(知识迁移)
明确:“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四)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写作特点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全班同学背诵本词(注意把握《黍离》之悲)
背诵指导:
1、理清结构
上片:总写(点题)——所见——所闻
下片:设想(杜牧)——所见(景语)
2、学生自背、互背、齐背。
(六)作业:背诵全词
(七)板书设计
扬
州
慢
姜夔
今衰(实)
空城→词人所见所闻(黍离之悲
虚实结合)
昔盛(虚)名都→杜牧笔下——化用对比反衬(词人心中)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预习认真,课堂积极性高,能与老师形成默契,诵读有感情、有节奏,感知自然比较到位,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本文联系起来,效果较好!今后课堂更多应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1(共24张PPT)
扬州慢
姜夔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走进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走进课文
教学目标:
1.
感悟《扬州慢》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黍离之悲”
2.
鉴赏本词化用典故、今昔对比的技法
3.
学会赏析诗词的佳句、名句
江湖雅士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江西波阳)人,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与金南北对峙,战争的灾难和人们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他一生布衣,过着清客的生活。
走进姜夔
初读:
慢词:
曲调舒缓,深沉悲切,
吐字慢长,宜于抒情
走进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姜夔
再读:
1.注意小序
思考:序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2.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交代写作缘起
抒发黍离之悲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稷:两种农作物。
离离:禾苗成行的样子。
靡靡:行步迟缓的样子。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o
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
精读:
1.体会作者如何抒发黍离之悲
2.今昔对比、化用典故的写法
读上阕,思考:
1.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今日扬州城的特点?
体现在哪些方面?
2.昔日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
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
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
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读下阕,小组讨论:
1.词中哪个字最能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2.作者化用了哪些诗句来抒写昔日的扬州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用典故的手法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昔日杜牧所见的扬州城之繁华,反衬今日之凄凉败落,更让人感慨昔盛今衰
再读:
走进构筑诗词情感大厦的砖瓦
——寻找名句,赏析佳句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欢歌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描写劫后扬州的凄凉,化用杜牧诗词,
伤今怀古,抒发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课堂小结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o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o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o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o